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读龚静染长篇历史小说《浮华如盐》

2014-05-12 10:19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邱硕 阅读

  斑鸠坠落,想象飞翔
  ——读长篇历史小说《浮华如盐》

  邱硕

  2008年冬,龚静染先生关于四川盐业重镇五通桥的随笔集《小城之远》出炉,我一口气读完,狠狠地化解了游学的乡愁。之后知道龚先生在筹划写一部关于五通桥盐商的小说,便一直翘首期待。现在,这本《浮华如盐》就在手中,我也是一气地往前读,那云山路水,井枧舟桥,全在眼前来来回回地过往;工商士农,言行颦笑,都在脑中沸沸扬扬地喧腾。

  写历史文化题材的小说家需是好的史料专家,将过往岁月厘清事实,鉴别轻重,发现关联,使故事有本可依、立得住脚;又要是好的艺术家,移花接木,编织穿插,借鉴虚构,使故事有盐有味、精彩耐看。做到这些,殊为不易。《浮华如盐》以国家和地方的历史事件为经线,以散落在志书和民间的井盐工艺、趣闻掌故、诗赋歌谣等为纬线,编织了桥镇盐商怀家三代的个人生命史。既勾画了清、民时期中国、四川和五通桥的盐史面貌,又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态的理解和洞察。

  咸丰三年(1853年),川盐济楚;光绪三年(1876年),川盐官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盐务总局迁到五通桥。这三件大事,件件都关系当时的国计民生: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以桥盐为主的川盐担当起两湖民食的重任;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桢主持川盐官运,减少运送途中的层层盘剥,拯救川盐于危难,使西南民众吃得上、吃得起盐;抗战第二年,盐务总局开始在五通桥总理全国盐务,进行盐法改革,保证全国的用盐调度和赋税支撑。国家盐史上的这三件大事分别构成了小说主人公三代怀荣三、怀穆春、怀如望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也注定了故事的恢弘气度。而五通桥地方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如花盐街形成、大洪灾发生、农民军起义、传教士出现、盐务稽核支所设立等又构成了主人公们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具体生活细节。

  对照《五通桥区志》,可以发现真实历史和小说故事间的张力,也能够感受到艺术加工的魅力。小说中怀荣三所建的、拥有二十四口天井的豪宅并非子虚乌有,它正是五通桥大盐商宅院“太和全”的真实写照。怀穆春捐官出任贵州柳城知县,也是从贺宗田为儿子贺伯霞捐贵州铜仁知府一事化来,但妙的是,小说又平添出怀穆春的柳城浪漫际遇,为后来的情节千里伏线。而怀如望的人生经历分明有盐化工专家、犍乐盐场首富“吴景让堂”家族后人——吴鹿苹的影子。据《五通桥区志》第968页介绍,吴鹿苹“曾设想用风车代替蒸汽汲卤,终因机械和器材难以采购而未能实现”,但小说却让怀如望在石鼓崖上竖起风力发电机,实现了吴鹿苹未竟的愿望。《区志》第232页也写到:“清宣统元年,犍为盐场福享同灶在金银坎开裕元井,至民国31年,凿进916.6米,因锉头断落井底,无法捞取,停止钻凿。历时32年,未达目的。”小说中的卤元井虽也历经反复的磨难,但最终凿通产盐。也许是作者深深感佩于几代盐商超常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对他们过于坎坷的奋斗历程于心不忍,于是才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奉上成功的荣光吧。

  小说的想象远不止此,斑鸠坠地无异是整部小说最为诡异,也最为飞扬的想象。“桥镇出盐是因为一只斑鸠。”小说从这句话展开,而斑鸠坠地在每次情节大起伏时就会出现:濒临死亡的怀荣三,遇到一只掉落的斑鸠,便落脚桥镇,开启盐业;黒卤大井将要凿通时,又有斑鸠掉落,怀荣三的左右臂膀魏碧山、王贵去世,大井凿坏;光绪末年,斑鸠掉落,寂灯重凿黒卤大井,怀穆春娶唐玉簪,井通运转;最后,保育院孤儿罗全捡到一只掉落的斑鸠,教师徐一萍将其放生,小说落幕。

  斑鸠无缘无故地从天上栽下来!?我家族几代都是五通桥“吃盐巴饭”的,我去问父母,是否听说或见到过盐井上空无故掉落斑鸠等鸟禽,他们表示没有。不过,父亲说,黑卤里有硫化氢,斑鸠被气体熏晕也不是不可能的哟。我笑这种解释把情节坐实了,反而消解了那种神秘、奇幻的感觉。那种感觉唤起了我久远的阅读记忆和影像经验。白鹿原上那只通体纯白的白鹿又在记忆的原上忽东忽西、蹦蹦跳跳,它所经之处,荒地变良田,丑女变美人,白嘉轩从衰势转好运;《三峡好人》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场景中,UFO掠过天空,纪念塔变成火箭冲天而去……而这里,掉落的斑鸠却有别样的、不凡的意味:它们知来藏往,预知福祸,沟通三才,却又只是普通的、人间的鸟儿,一点也不高高在上;它们被大地上涌动的卤气击中,其掉落和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关联着国家巨额的税收、西南民众的口食;它们如同纽扣,将《浮华如盐》这件大衣从上一直扣到下,紧密结实,合身好看。

  除此,《浮华如盐》的语言也有着西南方言区特有的想象力和幽默。比如“盐巴老爷”王贵在相井时发现了一块藏盐的好地,作者写到,“要是王贵抓起的那把土,正好在之前被野狗撒了泡尿,被田鼠翻刨过,或者被两个偷情的男女滚过,那就完了,这把土定然是把俗气的土,不配掩藏那像雪一样的盐。”我不禁偷笑,好一把“高贵”的联想!写中国割地赔款后,人们的漠不关心:“他们觉得咱们中国太大了,随便掉点渣渣都能喂饱那些洋狗”;写川盐济楚,淮盐失势:“如今川盐得了势,这就如空房的媳妇被人占了便宜不说,还想捞个明媒正娶的名声”……

  小说是从历史中来的,以后的历史言说也可能从小说中来。就如1921年的鲁迅写清末民初的阿Q,其后的人们通过《阿Q正传》去了解当时的国民性。《浮华如盐》作为五通桥盐史,或者说四川盐史,甚至中国盐史的另类表述,人们将从它的文字中去寻找民族国家的苦难和奋斗,前人先辈的足迹和心路。对于地方来说,这种意义尤其重大。一个地方的表述,不仅要有文件、志书、统计资料等,还要有小说、传说、诗词歌赋等,成就其文化的气象,凝聚其后人的认同。作为一个五通桥人,读过《浮华如盐》,我如此自豪和幸福!

  (邱 硕:女,乐山五通桥人,四川大学人类学博士。)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