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韩少功:知青题材有叙事空间 以本书暂别一段岁月

2013-03-18 09:49 来源:文汇报 阅读

  《马桥词典》出版后沉寂10多年,韩少功携长篇新作《日夜书》重返文坛,日前接受本报独家采访——

  文学,敏感于那些多义性疑难

  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后,即被卷入相关"抄袭官司",虽胜诉,但在之后的10多年里几乎保持沉寂状态。日前,他携20多万字的长篇新作重返文坛,有意思的是,与当年那场风波紧密相关的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小说《哈扎尔辞典》中文版恰在此时上架,并登上各大网站的新书榜。

  评论家程永新认为,韩少功这部叫《日夜书》的长篇"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里面有太多丰富的复杂的东西"。小说从浪荡不羁、后来成为前卫艺术家的知青同伴姚大甲始,至长于理论的知青精神领袖马涛的女儿笑月意外去世终,描写一个朋友群体从知青时代开始的各种命运轨迹,展示这一代人的精神史。有评论说,韩少功从未离开过"知青现场",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生活层面。他定居在当年下乡的湖南汨罗八景乡,在这个原始的出发点上观察着、思索着:这一代人是怎样成长,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他们有何伤痛和坎坷?有何追求与迷失?有哪些连自己也难以察觉的人文血质和生存能量?……这一切似乎都在作者笔下一再纠结,形成了难分难解的"日"与"夜"。

  日前,韩少功就他的新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知青题材仍有叙事空间

  记者:你曾说过,"想得清楚的写成随笔,想不清楚的写成小说。"在这次的小说创作中,你寄予的是怎样一种"想不清楚"的心绪或者情结?

  韩少功:我最熟悉的是一些同辈人。自己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长篇小说,释放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想必你已看出来了,我对我的同辈人既有同情和赞美,也有反思和批评,很多感受交错复杂,没法用YES或NO这样的表态来简单给出结论。既然是写小说,既然要借重细节和故事,当然是这些枝枝蔓蔓和拖泥带水的东西没法简化成说法、简化成几个标签。换句话说,如果我能用"微博"的方式在这里同你说清楚,那这个东西一定不配写成小说。

  记者:现在,知青题材已然不是时髦题材,可是你在这部作品中还是从知青岁月写起,为什么?

  韩少功:题材通常只是一个借口,要看你怎么写。以知青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我从中受益良多。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过于自恋,或过于自怜,虽说都是人之常情,但哭哭啼啼或慷慨激昂一旦成为模式,就会遮蔽大量的生活真相,误导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说到过去,指责他人和社会是最省事的办法,是自恋者和自怜者那里最常见的心理安保措施。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他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更多一些自省的意味。宫廷题材、战争题材、青春题材等可以不断地写下去,那么知青题材当然同样也有巨大的叙事空间,有陌生化的可能性,有作家们自我挑战、自我颠覆、自我再造的机会。这本《日夜书》也算不上知青文学,因为作品里有些人物并非知青。

  记者:60岁时回头看这段岁月,和你40岁时、50岁时回头看,多了什么不同的感受?这一代人的命运流转中,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变化?能否下一个定义,这代人是怎样的一代人?

  韩少功:说一代人有点冒险。我在这里充其量是写了一代人中的局部,他们或可传达出一代人的某些信息,如此而已。一代人并不是什么穿上了统一制服的集体团队,不同代际之间虽然处境有别,但总体上总是互为镜像,都有性格、情感、思想上多样化的生态结构。事实上,我在这一代人身上既看到了很多前人的影子,也看到了很多后人的影子,并且不时为这种历史的重演暗自唏嘘。作家与理论家不同的是,作家也许没有义务提供一切问题的答案,但作家有责任敏锐地感觉到生活中的各种疑难,特别是那些具有多义性的疑难。这也许就是人们在理论之外还需要文学的理由之一。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