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好学生眼中的王世襄

2015-10-10 08:41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阅读

  工艺书斋 4P

  好学生眼中的王世襄

  ——读《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文/陈桂湖

  核心提示>>>

  王世襄的事业和事迹虽早为世人所知,但百人百心,我们心中的王世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王世襄。面对雍容大家,我们不只是在事业上,更在精神层面上只能高山仰止。

  人们了解王世襄先生,多是通过他的著作,但著作传达的是学问的信息,至于先生的生活和人格,若非与他亲近并且有同样精神高度的人,则难以真的知晓。学界曾有位记者出身的人写过一本《王世襄传》,但书中的故事和语言相对缺乏新意。

  作为唯一的入室弟子,田家青从学王世襄三十余年,亲炙其学养风范,或可谓先生风骨之在今日的一种延续。2014年5月,田家青经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忆及王世襄先生的许多轶事、趣事,名为《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非常不一样的王世襄。这位王世襄深情风趣,心境开阔地独步人生,既非所谓玩出学问的“玩家”,也不是有许多清规戒律、脸色如霜的师长。田家青笔下的王世襄先生,即是一位学问的大家,也是一位生活的大家。

  真正的学问人,必定也懂生活,他即是学问的通人,也是生活的哲人,因为这两者本是一件事,否则也便不成其为大家了。

  家具之“味儿”

  王世襄先生的研究以古典家具为大端,他对家具的理解迥然凡尘,可谓中国家具美学的知音。他甚至与田家青有了一个“共识”:与书画雕塑等纯艺术相比,家具才是更适于承载思想的艺术品。所谓‘纸寿千年’,而以中式结构与传统工艺制成的硬木家具,由于其天然材质,几乎可以流传永远。

  对于新制家具,王世襄认为用料并非最重要,评价家具制作有五要素:第一境界,家具是否融入思想,能否代表人的精神;第二艺术水准,线条比例要美,有传承,不能臆造;第三结构,新家具的外表看着和传统家具一样,但里边的结构是否到位,还需要细察;第四工艺水准,要内秀外美,神完气足。最后才是材料的优劣。

  王世襄鉴赏艺术品有其独特标准,称为“一眼明”。好画要有“景儿”,书法要有“神儿”,家具则要有“味儿”。这种鉴赏,也叫“望气”神韵,即是透过表象看到器物的精神气质。家具一旦有了“味儿”,就意味着达到相当的成就,如他说一件家具“明味儿足”,就是最高评价。

  每逢拍卖季,王先生都会接到拍卖公司寄来的堆积如山的拍品图录。先生是这样看图录的:

  “不像大多数人一页一页细看,王先生看图录就像魔术师洗扑克牌一样,从图录第一页起‘刷、刷、刷’地直捋,快进到最后一页,反复两三遍,看一本图录加起来大概也用不了五分钟,中间突然看到中意的便‘啪’地一下按住,一定是一件不错的好东西,其速度就是如此之快!好东西绝对跑不了,也用不着为破烂浪费时间,足以说明前文所写‘一眼明’的鉴赏力之高、之神。”

  古琴之“品”

  “士无故不撤琴瑟”,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古琴,幽幽琴声在清虚旷远处延续了几千年,一直是中国人的修身养德之器。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都是古琴名师汪孟舒先生和管平湖先生的真传弟子。王世襄在被打成右派的最困难时期,还和管平湖先生一起对嵇康的《广陵散》古谱进行了考证整理。

  古琴之雅是真,但为名利计的附庸风雅,则如邯郸学步,弄雅反成俗。如今这类现象已不是新鲜事,诸如茶道、古玩、书画、中医等,但凡与传统文化沾边之地,都不乏这类人。渊博高洁如王世襄夫妇般的人物,身边自也环绕着这类人的影像。北京某音乐厅举办古琴演奏会,主办方通过田家青力邀王世襄夫妇出席,田家青满口应承。可王世襄听后,说,这种活动绝对不能去,因为古琴根本就不适合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出,演出这件事和古琴的精神是不符的,但有对众演出既非古琴真意。这也成为田家青没能把王世襄请出来的唯一一件事。

  古琴协会、古琴社的人也想方设法请王世襄夫妇参加活动,有次遇见特别难缠的,要请老两口参加其琴社的开幕式,“恳切之情,大有‘不到黄河心不死’之势”。王夫人动了气,说:“如果非要让我去讲,我就会说:你们这琴社跟古琴文化本身就完全相悖,应该现在就散会,立刻解散!”是呵,高人以琴为友,独抒性灵,你自个儿玩玩儿就得了,动不动就结社演出为了什么,哪有那么多的“知音”?还以古琴之名。

  古琴、书法、茶道、香道以及诗词之类的古人高致,不知为何,在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变得人人皆懂,知音满天下,一如仿制的古典家具一样遍布大街小巷,似乎每个人都是卓尔不凡的饱学鸿儒、圣贤高隐一类人物了,文明古国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已是“文明”到了家。然而艺术是“但得琴中意,何劳弦上声”,琴中意,不仅在琴中,也在生活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个角落,并没有独立出来的可以以之为标榜以之为本事的所谓高雅云云。关于此,田家青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得颇为有力:“不是堆砌中国文化的装修装饰符号就代表品味。”

  “不冤不乐”

  田家青在书中说,“不冤不乐”是王世襄的口头禅,“而且每次说的时候脸上总是乐呵呵的”。我们读到这里,不禁嘴角莞尔。可不是么,在这驳杂世间,要如王先生那般即活得有意思,又活得有成就,少了这种“不冤不乐”的精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时想想,中国人也果然会造词。“口头禅”真是一个美丽的词,禅,是不为重复而重复,在这重复里没有作意的思绪和念头,因此可以“行亦禅、坐亦禅”,也自然可以有这“口头禅”。王世襄以“不冤不乐”为口头禅,诚然大家的宽度。一般人,是爱占便宜结果吃大亏,智慧的人,却不计较吃亏,只管善良地做自己,结果反而能占人生之“大便宜”。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他写《明式家具研究》,整整写了四十年;没有任何经费也不管有没有读者,却精心研究起古代漆器;几乎半送地就把收集四十年的八十件家具捐给上海博物馆;其余的如《清代匠作则例》、《鲁班经》家具条款的诠释等,都是古奥艰涩的费力不讨好的事。但王世襄认为这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是有意义的,于是义无反顾,虽然冤,但乐在其中。

  田家青向他“抱怨”说,社会似乎已进入到一个不学习、不再看文字的阶段,“写书真冤”。可王世襄认为文字是神圣的,粗制滥造、乱出烂书是罪过,而没有人看书,倒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说,学术性的书籍,本就不是给所有人看,这类著作面对的是历史,只要有人看懂,能承传下去,就够了。“你看,这些书,若按照每年有十个人看,一千年下来还有一万个读者呢。关键是书有没有历史价值,是否值得承传下去,而不在乎当今有没有人看。”王世襄先生说。我们读王世襄先生的书,确实每一本都是精华,内容详实,考证清晰,没有一句陈言虚套,而文字又真挚朴素。

  顽童般的足球迷

  田家青在书中写有许多趣事,可作为他这本书内容和笔调的一个缩影。王世襄一生,都有着不假造作的童趣率真。其言行常出人意表,但放在他身上,却又如量身定做的一般合拍、合适,熠熠生辉。什么人做什么事,诚然诚然。

  先生是个足球迷。有次北京有场他期盼已久的比赛,他去现场买票时不巧票已售罄。看着周围一个个都拿票进场,自己却只能在外边,心里又痒又沮丧。可王先生并没有就此“败兴而归”,他就呆在场外,听着广播大喇叭的实况解说和现场的呐喊声来过瘾。忽然看见赛场墙外有根杆子,王先生想都没想就爬了上去,然后坐在这杆子上兴味十足地观看起了比赛。以下是田家青对之后所发生事情的描述:

  本来他自己在上面好好待着,别人也看不见他,巧的是,他看见远处来了一位老人。我记得他说好像是朱家溍先生的母亲,比他大一辈的人。正好从那儿过。王先生本来是可以不出声地“闷得儿蜜”就得了,可他喜滋滋地非得跟人家打一招呼,让人家与他共享喜悦。朱老夫人听见声儿,平地360度转了一圈,愣是找不着人,再喊一声,她一抬头,猛地才发现他在那上边。“哟,你怎么到那上头去啦?”王先生一听,更乐了,还做了一个怪样。朱老夫人见此景就大笑起来,当下就给了他一句:“你又跑这玩来啦!”

  “文质彬彬”与生命的完善

  笔者这篇小文,只是摘选田家青书中所记的王世襄的一些轶事、趣事,为读者做一番推荐。诸如此类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例如先生因为“胆小怕事”,在唐山大地震期间一直躲在衣柜里不敢出来,老年病疑偷偷委托田家青购买血压计等等,读来温馨有趣。

  王世襄的事业和事迹虽早为世人所知,但百人百心,我们心中的王世襄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王世襄。面对雍容大家,我们不只是在事业上,更在精神层面上只能高山仰止。了解王世襄,还可以阅读他的《锦灰堆》和《自珍集》,读者在感叹其浩瀚渊博的同时,想必也会幸庆自己生活在一个可以出王世襄先生的国度和时代。

  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王世襄先生,正是孔子所谓“文质彬彬”的典型。一般人,总是文与质不协和,文质不能彬彬。王先生则不然,其学问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其生活是源自与学问的互动,而其生活与学问,又都发源于传统学人之人格世界的尽善尽美。

  这样的王世襄,不是纸面和媒体口中漫不经心的“大家风范”,他是鲜明的,他与我们是共存的,但同时也似乎正和我们是疏远的。我们的世界,总是不愿意打破自己的壁垒去望见天空,不像王世襄先生那样,愿意对所有的人都关怀,对所有的物都善待,“不冤不乐”,优游于其一生之所缘,做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学问,也完成了常人之所难以企及的生命的完善。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