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孙歌:拿什么拯救学术腐败?(2)

2017-09-30 09:11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孙歌 阅读

   这当然仅仅是一个实验,就是说今天的理论被理解为西方理论的结论或者是立场,而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仅仅在学院匠人的这样一个群体里面是这样地再生产的,而且,我认为相当一部分批判知识分子,甚至是实践的知识分子也在复制这个模式。当我们要使用理论的时候,我们期待的往往是一个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前提或者是到达点。如果把这个前提和到达点,我们把它去掉,我们将要面对一个非常危险的状况——就是我们必须赤手空拳地面对远远复杂于理论,复杂于实践的现实。

   我曾经跟北京的年轻朋友们在几年以前就开始了做这样一个实验,非常地艰难。就是在我们阅读之后,我们尝试着不去曲解文本,要在里边找到它真正的灵魂。可是做了这个实验之后,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不管是东方的理论,还是西方的理论,学院里面理论生产中的经典,它的灵魂其实是非常纠结不清的,没办法用逻辑简单地穷尽。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实际上理解的仅仅只是理论的表层含义,甚至仅仅是它的作为观念的结论。

   我需要补充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并不反对在理论学习中掌握理论的观念。但是如何把握观念,却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把关键的概念抽象地塞进自己的知识库存中去,并不顾及这些观念都有自己的特定脉络和特定状况;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把它直接用于解释一些类似的材料,并且也不顾及那些材料自身的语境。

   我们对于普遍性的理解,往往就是这样脱离状况的一般性抽象,而这种理解常常诱使我们把自己面对的状况作为材料生硬地塞到流行的理论框架中去。其实任何抽象都是从具体的状况中生发出来的,抽象概念应用到其他状况中去的时候,必须经过一个理论思维的转换,转换的结果,往往使得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我愿意说这是一个理论概念再生的过程。但是我们今天的所谓理论感觉是相当直观的,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转换与再生的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套用理论结论的现象,它的问题就在于缺乏理论思维的洞察力。

   同样,没有洞察力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知道现实的状况千变万化,任何实践者都不可能先知先觉。而且,实践最大的特征在于,实践者要受到不同力学关系的制约。

   这就是说,你不可能单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动实际的操作,你的合作者,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甚至你的敌对者,都会按照自己的主体意志影响你的实践结果,而更大的制约力,就是社会的、集团的、国家的等等个体无法掌控的力量,这一切都决定了实践者不可能依靠直观的判断去行动,他要具备对不可视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把握的洞察力,而且要具备随着状况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整体方向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

   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理论和实践是必须互相结合在一起的。

   作为实践与理论媒介的现实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如果我们说它们是结合的,那么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合?这个结合不是一种简单的互相套用的话,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觉得这是理论和实践辩证的另一个层面:事实上理论和实践还是必须要在机能上分开。因为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目标,但是这个分离必须经由一个媒介才能完成,这个媒介就是现实。

   在今天的学院工匠化的理论生产里面,现实多数是被伪造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连这个伪造的程序都不需要。可是当理论真的面对现实开放的时候,那么它会面对到一个非常大的困境;就是理论永远要小于现实。因为现实里包含的那个相互冲突,互相纠结,没办法扯得清的那些部分,一定会被理论生产在提炼问题的时候,被遗漏在问题之外。那么这样的理论在对于参与现实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可能具有直接的指导功能,这个是理论的宿命。

   所以我宁愿认为,理论对实践的那个指导功能在于它提供一种理论的想象力。换句话说当一个实践者进入一个实践过程的时候,如果他没有想象力,他很难判断他眼前看到的那个直观表象的真实结构是什么?它发展的可能性是什么?他自己如何才能够通过实践取得那些最有效的结果,把现实的变化尽量地推向他所期待的方向?

   那么对于实践者来说,在面对现实时候,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于他要有想象力,或者他的目标并不在于想象力。实践者的目标在于他真实地介入现实并且取得后果,因此他需要直接介入现实。而当理论面对现实开放的时候,它的介入方式是间接的,断裂的,不会直接与现实关联。我们常说理论不能就事论事,道理就在这里。

   可是有一个宿命,对于实践来说,和理论是一样的;就是实践也远远地小于现实。这个小于现实的原因跟理论小于现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就是:现实永远包含了无数个实践者的参与。因此任何一方面的实践者想去涵盖现实,想去左右现实几乎是不可能。不要说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就是最有权力,最能够动用各种有效力量的当权者,他的实践也小于现实。

   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现实,我们作为不可能去左右它的实践者,要怎样有效地介入,而且如何通过自己的介入,使现实尽可能朝自己的那个方向发展、把今天还不可能的事情在明天或者后天变成可能?我想这是实践者在面对大于自己的现实时的一个非常具体的课题,而要完成这样一个课题就需要实践者的理论想象力。

   今天在学院的学术环境里面,理论出现了状况,实践出现了危机。那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现实观也必须要重新被检讨。我们今天讨论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情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媒。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状况,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参与现实,任何一个个体在今天这样的一个世界上能够直接接触到的那个现实是非常有限的。

   而传媒的一个强大逻辑就是,它要不断地物化既定的事实,把它装扮成唯一的现实,而遮蔽现实的流动性和可塑性。到目前为止,占主流的知识生产基本上就是这么理解现实的。甚至很不幸的是,包括批判理论的生产在某种程度上和这样的传媒逻辑有共谋的关系。如果说批判理论的生产它是在反对传媒的逻辑意义上被生产的话,那么事实上它的那个明确的反对的目标,它的现实观也受制于这样一个所谓“既定现实”的逻辑。所以如何有一个真正富有弹性的现实观,能够面对复杂的、我们无法左右的那样的现实状况,这可能是接下去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课题。

   尽管在今天的学院学术里面进行这样的一个理论生产,理论思考空间是非常小的。这个空间只能靠我们一点一点努力,一点一点地打造。我只能做一个稍微有一点残酷的一个提示,哪怕我们身在实践,哪怕我们致力于打造新的,有生命力的理论,但是我们事实上仍然生存在一个知识产业化的学院环境里面,并不能说批判的立场能够保证我们不和这个环境同谋。

   尽管这句话说出来好像有一点残酷,但是这也是我随时自戒的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说,我们事实上没有任何道德优先权,也没有任何保险。我们随时可能被那样一个大的知识生产的产业所收编。因此,如何保证,或者如何坚持在自己和这个产业之间保持一个距离,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理论生产和实践的一个最根本的课题。在这样的问题上,理论和实践是同一的。

   本文原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9年12月第80期,原题“理论与实践:一个在具体脉络中不断变化的关系”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