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齐白石从学习民间艺术起步 从小受湖湘文化熏陶

2012-09-27 23:07 来源:文艺报 阅读

  民族文化对齐白石的影响

  在我国,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许多高雅的艺术都是起源于民间艺术,并在此基础上繁荣发展起来的。齐白石就是从学习民间艺术起步,经过自己的刻苦磨练,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绘画艺术家。

  从小受湖湘文化的熏陶

  1864年1月1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名“纯芝”,“纯”字是齐家排辈下来的,平时父母都叫他“阿芝”。夏天,一家人在屋前空坪乘凉,齐白石就躺在祖母的怀抱,听她讲一些民间歌谣,还有“狼外婆”、“秀才看田”等故事。7岁时,齐白石到外祖父开的蒙馆去上学,教的是《四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家诗》。齐白石在家就有300多个字的根底,再加上天性聪明,学得又快又好。

  除了背书,外公还教同学们描红码字。齐白石描着描着就觉得厌烦了,于是自作主张,裁下红码字纸,偷偷地画起画来。放学后,齐白石和隔壁同学商量好一起去画雷公神像。他从书包里取出自己的笔墨砚台,对着隔壁同学家的房门,在红码字本上认真地画了起来。《雷公神像》唤醒了他的灵感,使他进入了美妙的绘画境界。

  谁都不知道雷公究竟是什么模样。齐白石照着神像上面的尖嘴薄腮,画来画去,画成了一只鹦鹉似的怪鸟脸了。看着看着,他越来越不满意,改又改不合适。雷公神像挂得很高,取不下来。他搬了一条高脚木凳,自己蹬了上去,叫同学扶着凳子。因为红码字本纸质地太厚,他画了半天,觉得自己画得总不太好。于是,他在同学那里找到了一张包过东西的薄竹纸,覆盖在雷公神像上面,用笔勾影了出来。他画完一看,这次画得真不错,和原像简直是一模一样。

  同学看他画得确实很好,也想要一张,于是叫他再画一张。齐白石又蹬到高脚木凳子上,照画了一张。齐白石越画越有兴趣,不几天,新换的写字本就被他撕完了。于是外公终于发现了他撕写字本画画的秘密,便呵斥他,劝他悬崖勒马。

  这年秋天,湘潭连续干旱,粮食颗粒无收,一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齐白石又不好好读书写字,像着了魔似的,热衷于画画,惹得了家人的反对。他虽然还有半部《论语》没有学完,也失学了。辍学后,年仅9岁的齐白石,就去砍柴、放牛、捡粪。他把书挂在牛角上,把柴砍足够了,粪筐也拾满了,然后再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久而久之,他居然把另半部《论语》学完了。

  在民间艺术土壤中成长

  由于被父亲鞭打,年仅15岁的齐白石,哭着跑到叔祖父齐仙佑家。齐仙佑是个木匠,就教他学“粗木作”。可是齐白石从小就体弱,哪里扛得动又长又重的木檩呢?于是便把他送回了家。后来,齐白石又拜一位叫齐长龄的木匠为师。有一次,他看见师傅对做细活的木匠很恭敬,并说做粗木活的不能和他们平起平坐。他听了很不服气,决心改学“小器作”。

  第二年,恰好乡里有名的雕花木匠周之美要带个徒弟,他就师从周之美,改学雕花手艺了。周师傅见齐白石既聪明又肯钻研,十分高兴,决心将古老的民间雕刻技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齐白石从掌刀、操刀到灵巧用刀,把周之美师傅所教的要领,融会贯通。周之美非常赞赏他在艺术上的这种过人天赋。   齐白石刻苦钻研雕花技法,研究雕花创作样本,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灵活地运用到传统“花样”中去。他还将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加入背景,改变了传统艺术陈陈因袭的陋习,为雕花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短短3年时间,齐白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雕花木匠。

  一次偶然的机会,20岁的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做雕花手艺,见到了一部乾隆年间彩色套印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高兴地借来,用半透明的薄竹纸,一幅又一幅地进行影勾。这时,他觉得雕花艺术已经不是什么神秘、高深的艺术了,他有了更高远的艺术理想。白天,他仍然去做上门工夫;晚上,他在油灯下影勾、描摹《芥子园画谱》。半年时间,他勾成16本。后来,他又把这套画谱“翻来覆去地临摹了好几遍”。

  渐渐地,齐白石在雕花之余,也开始为一些主顾画古装人物和神像功对。当时,古装人物和神像功对,如八仙、美人,以及玉皇、老君、财神、火神、龙王、阎王等,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图腾。这些绘画题材,在民间是很受欢迎的。他画成一幅,就可以得到一千来个铜钱。由于酬金比雕花更高,而且更富于艺术表现力,手法也更自由,齐白石内心就更倾向于绘画了。

  胡沁园对齐白石的影响

  1889年春,27岁的齐白石,投靠当地名士胡沁园的门下,并拜了自己家庭延聘的老夫子陈少藩为师。两位老师将他原名齐纯芝,改名“璜”,取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胡沁园负责教他绘画,经过多年工笔花鸟草虫的练习,齐白石逐渐画名远传。陈少藩负责教他诗文,从《唐诗三百首》到唐宋八大家散文,然后是《聊斋志异》等。“艺多不压身”,胡沁园劝导他一面工画,一面工诗文及书法,包括书画装裱。这段读书学画生活,使得齐白石的眼界变得空前开阔。

  因为家境困难,胡沁园极力支持齐白石以画养家。齐白石看到了艺术的曙光,立下了事艺的雄心,真正放下了凿、锯和斧头,在杏子坞、韶塘周围一带为人画像。白天,他外出作画;晚间,他读书吟诗。由于买不起灯油,他就燃松脂照明。直到晚年,他也不曾忘记当年松柴当烛、苦读诗书的情景。70岁那年,他作了一首诗《往事示儿辈》:“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苦读,使齐白石有了诗、画、书法的积累。加上民间文人圈子的陶冶,他的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其间胡沁园、陈少藩常邀请乡间雅士、书画爱好者雅聚,他有幸加入其中,常将自己所学用到诗文创作之中。此时此刻,他方知诗文修养对绘画的重要性。大约30岁,齐白石在乡里有了画画的名声。靠作画的收入,他渐渐改变了困难的家境。这时,祖母高兴地说:“阿芝,你倒没有亏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在锅里煮了!”

  从民间艺术之中蜕蛹而出的齐白石,有着不同常人的感知力,他对大地上的一切生命投以无限的关爱。青少年时,他就将《芥子园画谱》的形象、小说中的绣像,以及自然界的梅、兰、竹、菊等形象运用到传统花雕艺术中,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青年时创作的《黎夫人像》,色彩明丽,图案对称,平面直观,是直接运用民间美术手法的见证。他中壮年创作的虫草花卉《工虫册页》,更是运用民间艺术技法对昆虫微观的特写,晚年创作的花卉“红花墨叶”一派,也是借用民间美术木雕色彩中的红、黑、黄的单纯表现。他的人物、花鸟都是借用民间美术中俗气题材如“大吉大利”、“教子加官”、“多子多福”、“平安长寿”、“年年有余”等,构成了他独有的大俗大雅,在中国美术史上树起一面永不衰落的旗帜。(周迅)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