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何多苓:艺术可教,但天赋更为重要

2012-12-19 10:0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弋倩芸 郭毛豆 阅读

何多苓在工作室 

何多苓在工作室

  12月23日,展览“绘画的根茎:何多苓教学研究计划1——手感与句法”将在成都K空间举办。何多苓师生展已经在几年间多次举办,但据策展人鲁明军介绍,本次教学研究计划系列“不再是简单地展示他们的最近的创作状况,而是根据他们的实践预设了三个问题:1,手感与句法;2,技术与审美;3,逸出与实验。分别于2012、2013、2014三年依次实施。”展览主题为“绘画的根茎”是想要在学术上探索绘画本源的问题,如为什么画画,画画的技巧与思想的联系等。同时也是对师生关系、传统传承的一种比喻。99艺术网编辑在展览前对何多苓进行了专访,围绕艺术教育发问,试图了解画家何多苓为人师的一面。
  
  鼓励学生自由成长
  
  从教十年的何多苓会定期举办师生联展,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提携,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把与青年人一起办展览视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他看来,在绘画中老师与学生体现着也共同完成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观众能够通过展览看到几代人在绘画技法和观念上的共同点与差别。本次展览“手感与句法”中,鲁明军选择了何千里、余佳、曾朴、郑越四位学生与何多苓共同参展,作为何多苓教学研究计划的第一部分。何多苓认为这四个青年画家都具有注重用笔与笔触在画面上的体现的特征。并且,他们的创作都汲取了何多苓绘画的要素,尤其是郑越和余佳的作品深受何多苓风格的影响。
  
  但是如同植物的“根茎”,绘画也会不断地更新,每个青年艺术家都拥有无限生长的自由。何多苓评价自己是个比较革新的艺术教育者,他不会将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去限制他们的绘画方向,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发挥个人的长项,“最好发挥自己独有的东西,扬长避短”。所以他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道路。
  
  艺术是否可教?
  
  对既是一位确立了特定风格的艺术家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何多苓提出“艺术是否可教”这样的问题再合适不过,显然他对此也有着独到的思考。“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教的,但同时也取决于个人的素质与悟性。假如把‘教’理解成为言传身教或者讲课,它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仍然是外在的。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己对于是否有兴趣,对艺术本身是否有深入的理解,是否想把艺术作为终身职业。”何多苓举例说看画册、看展览、与同行交流等都是向老师学习以外的信息获取途径,都可以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起到良性的作用和推动。
  
  何多苓非常强调学生的“悟性”、“天赋”。虽然在艺术创作中天赋与技术不能截然分开,但是天赋还是最为重要的,“首先有天赋,然后努力,这二者才能让你掌握一个很专业的技术。”人生可以宽厚,艺术绝对势利。
  
  何多苓告诉我们,在学生最初的就学阶段其实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天赋来。“有些学生一看就知道天生是个画画的人,因为他在形体、色彩等方面的感觉特别敏感,会捕捉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独特的东西,这一点是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应该有的眼光。”他认为参加本次展览的曾朴就是一个天赋非常明显的学生,“曾朴有一种天生的色彩能力,就是面对一个客观对象知道如何转换成画面的色彩,这一点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也不是人人都能习得的。他有这个天赋,一目了然。”
  
  在参加十月末成都举办的“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时,何多苓称马一平老师是一个天生的教育家,当我们问及他对自己的艺术教育工作如何评价时,何多苓谦逊地说自己与马一平老师差远了。他的重心还是在创作上面,创作也能够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就感。“教育于我是一种责任,希望我这个前辈能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