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类型文学热亟须文化反思

2012-09-28 16:3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乔焕江 阅读

  当代文学和文化中的一大景观,当属玄幻、职场、校园、穿越、盗墓、悬疑等类型文学的异军突起。与其兴起相比,类型文学对当代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更不容小觑,亟须批评对其加以理性反思和合理定位。类型文学热也许并非文学传统中雅俗问题的当代延续,而更是当下文学和文化格局结构性变化的表征。对于当下类型文学的读者群来说,纯文学及其价值范式或许在更大意义上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话语,一种象征性的存在,而类型文学却更多地与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紧密相关,成为他们事实上的意义来源。

  参与重塑当代社会关系

  关于这一新的文学“热潮”,很多人都已及时发现并指出了其文化世俗化的时代动因:诸如大众审美意识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商业资本介入出版行业等时代因素。与此同时,类型文学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当下的某些具体问题,迎合了大众的某些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识。比如,随着现代分工的日益细碎化,知识分化的速度迅速加快,个体的知识视野越来越狭窄,而诸如悬疑、推理、盗墓等类型小说则提供了大量专门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深陷于分工角色的个体而言,无疑是新鲜、新奇的。此外,类型文学更多的基于网络空间这一特征,无疑使创作门槛降低,最大限度减轻了阅读的各种外在压力。然而,因此就得出类型文学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乐观前景,是当代文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大势所向,甚至由此认为类型文学是接续甚至取代文学传统的时代文学形态,则显然有些草率。

  一个社会的文化格局的变动往往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体现,而这一变动的文化无疑又意味着对社会结构的重新塑形。新世纪以来类型文学的异军突起,并不只是文学传统自身的某种技术性和时代性变异的结果,而是同时潜藏着社会结构中新兴力量的社会书写意图。尤需注意到,在类型文学兴起的背后也许还有资本对于社会结构的书写意图,这种意图既体现在使类型作品“经典化”的网络推手、市场策略等较为显在的因素,更潜隐于类型文学作品模式化的文本构造之中,而后者因其与读者心理之间的隐性互动,则更具意识形态效应。换句话说,类型文学正以其独特的意义生产参与到当代社会关系的重塑过程当中。因此,对类型文学的判断就必须与当代文化格局的变动关联起来,必须与当代文化格局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起来。对类型文学的研究和思考需要对类型文学的发生条件、生产条件、传播条件及其接受群体等物质性环节和历史性因素加以整体性考量,对其文本意义生产的模式化手段及其接受效应加以深度审视。这意味着批评在面对类型文学及其热潮时,应当具备对当下社会和文化空间保有结构性的自觉,跳出日益逼仄的纯文学批评观念空间,深刻揭示这一现象所负载的文化意图。而不是仅仅考虑为类型文学谋得文学传统上的合法地位,或者将之排斥出既有文学传统的价值体系,纠结于“类型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合法性”、“类型文学的文学性程度高低”等等表层化的问题。

  难以真正反思社会问题

  以文化研究的方式观之,大多数看起来强调娱乐性休闲性的类型小说,其深层却表达了个体与现实世界的想象性关系。尽管某些作品也会触及到某些局部性的社会问题,也会表达个体的某些诉求,比如校园小说对僵化教育模式的嘲弄,职场小说对资本冷酷本相的透视,官场小说对腐败问题的暴露等等,但在这些问题面前,类型文学显然缺少足够的诚意和勇气,现实问题往往只是小说展开故事的话题和谈资,对于问题本身,主人公绝无意理性反思或追问、挑战到底。于是我们看到,面对问题重重的现实空间,小说的主人公或者无奈认同最终在其中厚黑有余,或者凭借偶然机遇如鱼得水顺势翻身,或者干脆穿越到前朝旧代和“异次元”时空,在冥想的传奇或“同人”故事中达到欲望的想象性实现。这种弊病并非缘于作家个体能力的先天不足,而是来自时代整体性的文化氛围,受制于类型文学的生产模式和生产目的。

  类型文学对点击率和销售量的追逐,使其与资本的增殖模式和市场策略更为紧密地媾和在一起,二元对立式的价值定位模式,简单粗糙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套路化、模式化的写作策略,都不可能使其对现实问题的复杂状态和深层根源认真探察并详加呈现。而且,类型化故事容易使读者形成某种类型化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判断模式,甚至形成一些具有类似“亚文化”特征的读者群落,这客观上又可能阻断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在现实空间的真正对话和交流——因为在想象空间中实现了自我与他者的理想关系状态,个体在现实中就缺少理解他者的动力。

  看似只追求“悦读”效果的类型文学作品,由此可能成为对社会现实问题深入反思的阻隔,而其大规模、模式化的自我复制策略,反过来又会产生重新塑造零散化社会关系的政治化效应。只需要翻检几部已经“经典”化了的类型小说就可以发现,在这些作品中,那些使主人公借以超越现实或在现实中获得自在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往往与陈腐的、功利的和犬儒的思想意识相伴,比如大量“后宫”类的穿越小说,看起来像是对纯真爱情的张扬,却时常与性别、金钱或权势等特权手段保持暧昧的关联;大量职场、商界小说,虽有对资本残酷本性的体认,但其对“职场圣经”、“商界厚黑”的推崇,反过来强化了资本所编织的等级神话。与此相对,那些能够对现实进行深度反思的优秀精神资源类型文学则很少使用。在作品中,富有人文精神的价值观、总体性的现实关怀和严肃的思辨精神甚至屡屡被当成戏谑的对象。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模式化的小说结构限制了个体理解现实和重构现实的创造性思考。在类型文学的实践中,文本深层潜在的价值观念被表征为一种想当然的价值理念,文本语言所产生的腔调和格调被表征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趣味,文本所表现的关系结构被表征为一种自然化的结构模式,而在商业出版资本和资本的网络推手的推动下,这种文学形态的畅行无阻,最终取消了我们寄望于文学对现实更为复杂和独特的审美性思考,甚至挤兑和压缩后者的生存空间,乃至造成文学传统的中断。

  市场化转型以来,文学风格、文学趣味的丰富,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觉醒了的审美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警惕潜隐在这些多样化产品背后的文化意图及其文化效应。即以类型文学来说,在社会结构转型和文化结构变革的当口,它们对文学格局的改写提醒我们注意其背后潜在的结构性力量。对于这一方兴未艾的类型文学潮,批评亟须一种结构性的文化视野和社会视野,以对其意义编码方式进行有效的解码,发现那些潜隐在娱乐和浅显背后的深层意图。这无论对于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类型文学实践本身,都是紧要而迫切的。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