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冰心和巴金那70年“金坚玉洁的友情”(2)

2012-09-21 10:24 来源:大连日报 作者:周立民 阅读

  你只管挑,你要的我都给你

  印象中,冰心和巴金是性格和气质完全不同的人。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成为那么要好的朋友。

  这次发表的信中,有两封是那么有趣地显示了两个人性格和气质的差异:

  我总是怀念着你,老朋友不多了,知心人尤其少,我常梦见你,前几夜梦见你到北京来,我带你到我的一间“宝库”里,里面收藏着许多古玩、玉器,我说:“你只管挑,你要的我都给你。”我一边说一边指点给你看。你说:“我喜欢绿色的东西。”我送了你一只大绿色宝石花瓶,还有一只高脚绿玉盘,到此梦就醒了,我好笑,我哪里有一间“宝库”?你也好久没到北京来了。(冰心1989年7月21日致巴金)

  她要送给巴金绿色宝石花瓶和高脚绿玉盘,这是老太太的情趣。可是巴金根本不接老大姐的这个岔,“大煞风景”地谈起他心中的忧虑:

  我天天做梦,而且多做怪梦。可是从未见到“宝库”,对宝石更无兴趣。只有几次同您出国访问,至今不忘,仿佛一场醒不了的好梦。我们不能见面,有话也无法畅谈,幸而我们能做梦,您还可以制造“宝库”,我也能等待您给我的高脚绿玉盘。我已在医院住了五个月,不会太久了。过了八月,总可以回家休息。我还想,能做梦就能写书,要是您我各写一本小书,那有多好!(巴金1989年7月27日致冰心)

  这些言辞恐怕是他们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所读不到的。

  您晚年这一段生活照亮了您全生

  晚年的巴金和冰心,他们的存在对于中国文坛别有意义:他们经历了20世纪中国文学几乎每个重要的关口:从“五四”到“文革”乃至新时期文坛复苏。不仅如此,在晚年都再次焕发了青春的光彩,巴金有《随想录》,冰心有一批烫手的文章,最重要的是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思想解放的最前沿,用自己衰老却又无比坚定的身躯为中国文学的探索和发展遮风挡雨。就像余华最近在谈话中讲的,《收获》要不是巴金担任主编,他的《活着》根本发表不出来。

  他们的友情正是建立在认同彼此的追求和信念上,建立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巴金曾说:“别人都喜欢往低处跑,您仍然站在高处,一下子就显得您高了!这是比出来的,大家亲眼所见。晚霞似火,您晚年这一段生活照亮了您全生。有了您的真实生活,我这小序才不是空头文章,我写,因为我要向您学。许多人战战兢兢抱头摇尾的时候,您挺胸直立,这种英雄气概,这种人格的力量,我永远忘记不了!我也真想您!”(巴金1990年7月27日致冰心)

  冰心也不断地诉说对她这位老弟的欣赏:“告诉你一件事,我已将你写在《关于男人》之中了(将载《中国作家》)!我从前写的都是已故的人,现在我想我已八十八岁,也是‘行将就火’,若不趁我还有一口气,不把几个我敬爱的男人写出来,等死了就来不及了。不过写了你以后,再写什么人就费斟酌了。(冰心1989年2月11日致巴金)

  这不是相互吹捧,这是心心相通,他们相互激励、相互安慰,有着超越私人友谊的情感,那就是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忧心,对哺育他们的五四精神的捍卫和坚持,只有这样的精神相通才会有长久的友谊,才会有“金坚玉洁的友情”(冰心的话)。巴金躺在病床上曾给冰心写下这样的话:

  躺在病床上,每天总有四五小时不能闭眼,我忘不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更忘不了我们那么多忠厚勤劳的人民。怎么办呢?我还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始终丢不开他们。时间不多了,我总得做点什么吧。反来复去,好像床上有无数根针,我总是安静不下来。每天都受到这样的折磨,我多么盼望看见远方的亮光。而屋子里却是一片灰暗。我们的光明在什么地方?我不断地问自己。朋友们都在摇头叹息。但是我不能失去信心,我没有失去信心。(巴金1989年12月20日致冰心)

  冰心的回信说:

  你说的“自寻烦恼”和不断想到的许多事,我和你一样,常常忧虑,但是我们虽然老了,我们国家还有百千万的年轻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地在思考,在忧虑。我们前途的亮光,就在这里,不是一片灰暗!你一定要乐观起来,我也要说“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而且你的力量比我大得多!我们大家努力吧。千万保重。(冰心1989年12月29日致巴金)

  两个人的晚年,无论名声、地位,还是金钱都不缺,然而,他们却为国家忧虑,关切着社会的每一件变化,这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多少年来,在我耳闻目睹的前辈言行中,常常让我自惭形秽,那就是我们为自己考虑得太多了,反而失去了自我;而前辈们超越了自我,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高大鲜明的自我。冰心和巴金的声音,是“文革”后中国知识分子所发出弥为珍贵的知识分子之声。知识分子的声音并不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是具有更普遍的关注范围,关注的是整个社会、民众的利益和期待。他们在晚年的作品中表达出鲜明的“五四”气质和“五四”精神:强调不做奴隶,而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呼吁“科学”与“民主”;强调五四时期启蒙、开民智思想,从而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对童心的爱护,对违背人性的教育方法的批评;呼唤“爱”与“美”,强调崇高的“理想”……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才把中国知识分子“良知”这样的尊称奉送给他们。

  我有一个感觉: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从文字技术上似乎不比前辈们差,自负的作家们甚至认为早就超过了前辈了,但却总也难以达到前辈作家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这当然与时间、机缘等因素有关,但当代作家的精神格局狭小,让他们在前辈面前不能不气短。或许《收获》发表这批信件也在提醒我们: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周立民)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