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穆旦:经历苦难却将诗歌引向希望与胜利

2012-09-19 09:26 来源:中国青年网 阅读

穆旦塑像

穆旦塑像 (天津南开大学范孙楼后小花园中) 资料图

  2007年4月28日上午10点,百余名南开师生与穆旦先生的多位亲属肃立在南开大学范孙楼后花园,为穆旦塑像及纪念碑举行简朴而隆重的揭幕仪式。

  塑像的正面镌刻着这样的文字:“春临南开,怀我穆旦;勒石造像,以为永念”,用以确证和寄托对穆旦的追怀、感念和崇仰。塑像的背面则铭刻着穆旦去世前一年(1976)在南开创作的毕生最后一首诗《冬》中的诗句:“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来温暖人生的这严酷的冬天。” 

青年穆旦

青年穆旦 资料图

  穆旦坎坷而坚强的一生启迪着后人:正视困难、不畏严冬。

  青年诗人 崭露头角

  穆旦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出身浙江海宁查氏家族。海宁查氏属于江南显赫世家,书香门第,明清以来是著名“文宦之家”。 众所周知的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与穆旦为同族的叔伯兄弟,二人都是“良”字辈,名字都带金字旁。

  穆旦生性敏感、多思,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11岁的穆旦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3岁他便开始创作诗歌,显露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在当年的《南开高中生》一刊上,“查良铮”与“穆旦”这两个名字始终诗名在外,可谓该刊的一支台柱。

  1935年,16岁的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以后改读外文系。几年之间,当时的清华人在《清华周刊》和其他一些刊物上大多能注意到一个名为“慕旦”的诗人,他就是穆旦。后世相传甚广的《流浪人》、《古墙》等诗作,也正是穆旦在清华期间写成的。

  然而,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铁蹄开始践踏我国华北大地,爱国人士因此呐喊:“偌大的华北瞬间便再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身在清华的穆旦随全校师生开始了南迁的长途跋涉。

  他们首先到达长沙临时大学,未久又随闻一多、曾昭抡等师生横跨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最终到达了云南昆明。穆旦由此成为临时组建起的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员。

  这段时间,受到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以及英籍的威廉·燕卜荪等一大批著名教授、诗人的影响,穆旦开始阅读艾略特、奥登等外国诗人的作品,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诗歌创作发生了飞跃式变化。1940年,穆旦由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留校任助教。

穆旦在昆明

1938年,穆旦在昆明

  从中学到大学,多年的文学滋养让穆旦的诗文日渐成熟。而随同自身作品在诗坛的地位与影响不断提升,穆旦逐渐开始以一个新锐诗人的姿态崭露头角,充分展现了傲人的创作潜质和能量,并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度。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期间编选的《现代诗钞》,就曾破例选入穆旦诗11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