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翟永明:阅读对人是一种综合影响

2012-09-30 00:00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翟永明 阅读

 “30年个人阅读史”这个题目有点大。虽然30年我读的书挺多,但也没有办法说哪几本书对我的印象大到哪种程度,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影响。实际上我 的阅读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各种各样的书我都读,有的甚至是一些比较偏门的书。我也并不是沿着一条很明确的线索来进行阅读的,基本上是碰到什么书就读什么 书。而且我对书往往是一看比较感兴趣或者想读,就会去读它,不见得它对我会有什么影响或用处。当然,我也会关注一下每一段时期有些什么书是比较重要的,或 者朋友推荐的,但总的来说我的阅读还是比较个人的。
       
    诗人叶芝让我产生共鸣
       
    如果要说对我个人有重要影响的书,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读的《简爱》,因为在当时很难读到西方小说,我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读到这本书,虽然当时年龄 比较小,但我觉得对我非常震撼。首先,这本书算是西方文学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女作家写的,书里面表达出来的女性对于精神与自由平等的渴望,第一次让我思考 了性别这个概念,在那个年代,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现在看起来它并不是一本女权主义的书,但它还是包含了一个女作家特别独立的见解,尤其是它特别追求女 人与男人在精神上平等,这样一种观念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足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了。
       
    在80年代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丽达与天鹅》,虽然我也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诗集,但后来我一直觉得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叶芝的诗,大概是因为 80年代是我创作力比较旺盛的时候,而叶芝的书正好与我当时的写作有一种心灵上的感应。这么多年来,我有时候会把这本书拿出来再读一遍,而且每次读的时候 都觉得就像第一次读一样,总能让我有一种新的认识。
       
    当时我的阅读还是比较集中在文学领域,最早读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比如说像《红楼梦》、唐诗宋词等等,都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对古典的、传统的中国文 学有一种最早的认识。可以说,它们对我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我后来的诗歌创作里,它们也一直着伴随我,而且属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我关注得不是太多。虽然我也读了一些,但是读得也不是那么多。我是学工科出身的,没有经历过一个系统的文学教育,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也比较随性。应该 说,80年代,我对诗歌类作品的阅读是最多的,当时凡是翻译过来的西方诗歌,我差不多都读过。
       
    碰上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到了90年代,我有两年在美国,当时的阅读量就减小了,因为根本看不到比较重要的中文书籍。后来回国以后,我的阅读开始转向,比较偏向于喜欢看一些艺术、 建筑方面的书,而且更不会非常系统地去阅读,基本上就是碰上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其中看得比较多的还是艺术方面的书。现在我依然是读艺术方面的书也比较多, 而且对一些非虚构的作品也比较感兴趣。此外,我还一直比较喜欢读一些科幻作品,比如阿西莫夫的作品,这可能跟我学工科有关。
       
    2005年,我把腰扭伤了,住在纽约朋友家里养伤。闲来无事时,朋友从书架里抽出了一本台湾版的《僧侣与哲学家》给我看,这是法国一对哲学家父子对谈生命 意义的一本书,他们分别从东西方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近几年来对我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它也引发了我对哲学书的兴趣。
       
    “白夜”也是书吧,10年前刚开的时候,我亲自到各出版社去找一些学术书籍,所以当时我的挑选的书里大部分都是一般书店里不一定能买到的学术书。那时不懂 经营,自已喜欢的书一次就进几十本,最后那些书一直放到现在都没卖完。后来因为我的精力顾不过来,我就逐渐较少去挑选书了,所以后来慢慢地新书比较少了, 都是些以前的书,书的种类也渐渐地变为以诗集为主。

 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的影响
       
    对于30年来与阅读有关的重要思潮,我关注得最多的还是诗歌运动,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80年代初期朦胧诗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很多批评 家觉得朦胧诗看不懂、读不懂。当时有过一场很大的争议,其中,谢冕老师的评论《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 群》在当时是比较著名的,被称为“三个崛起”,这令我印象比较深。另外,1986年第三代诗人在《文学报》上有过一次类似集体亮相,由于基本上都是朦胧诗 之后新一代诗人,因此当时称为第三代诗人。从那以后,第三代诗人就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文学运动。当时整个诗歌界刚刚接受了朦胧诗,朦胧诗成为了一个比较主要 的潮流。其实第三代诗人里面有一些比较新的,比方“非非主义”诗派这样的带有革命意义的诗歌运动,这在当时也有很大的争议。
       
    到了90年代,诗歌就比较沉寂了。到1999年,诗歌界的比较大的争论是“盘峰诗会”,这是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之间的争议,这个争论大概持续了两三 年,但现在好像也不了了之了。在这场争论中,我基本上是一个局外人,因为我的写作观念基本上是比较崇尚自由的,我觉得无论怎样的一种写作,都是可以被认同 的,写作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所以,我不大赞同用某一种东西来界定“怎样的写作才是最好的”。
       
    在2000之后,尤其在最近这几年,我觉得像“盘峰诗会”那样的争议就比较少了,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比较注重自己的创作,以及自己的创作跟这个社会的关系。 就我个人来说,我在80年代不太考虑自己的写作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当时我的写作更加倾向于内心的一种写作,那时候我最主要的就是想表达我自己的内在感受, 所以当时我基本上就是在自己家里写作,不太与这个社会产生呼应。但是后来我开了“白夜”以后,就跟整个社会发生了很多关系,而且诗人的处境也发生了改变, 不再像80年代那样完全在一个象牙塔里面。所以后来随着我的生活变化,我的写作也发生了改变,对现实关注的成份就更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只“向内”,现在也 “向外”,就好像有了一个新的窗口。
       
    阅读随着时代产生变化
       
    在写作逐渐“向外”的过程中,我的阅读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基本只看文学方面的书,到现在看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时候还要看看经济类的书,我自己都觉得 挺奇怪的。因为以前经济类的书是我最厌烦的。确实,这个时代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几乎每分钟也都在跟着这个时代产生变化,并不由自主地去关注这个世界上每 天发生的事情。包括我的写作也是这样,以前我绝对不会想象到我的写作还会跟新闻发生关系,但我现在觉得一切都是可能的。在我那首《关于雏妓的一次报道》的 诗中,我不但写了一件新闻事件对我的影响,并且将写作与新闻的关系,写作的本质,也作了一层深入的分析。
       
    尽管如此,我在阅读习惯上依然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任何时候只要我有一点空闲的时间,我就会看看书。而且我还是习惯于读纸质的书,因为它有质感,属于一种看 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捧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与我自己也有一种融合的感觉。而网络上就让人觉得隔了一层屏幕,有时候看久了眼睛也受不了,感觉信息量 太大了,不能让我有一种稳定的感觉。所以,在网络上我不太可能去读小说,只会一般浏览一下信息。
       
    30年来,我身边的人的阅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80年代一些朋友即使自己不写作,但还是会很痴迷地去阅读。而现在这种情况完全就看不到了,如果不 是写作圈里的,他们就很少阅读了。应该说,世界的变化也使人从阅读“文字”变成了阅读“信息”。所以,前不久,我还对某人说起,现在这个时代,不能说“阅 读”,大多数人只能说是在“浏览”。而且,很多人从文字阅读的习惯变成了图片阅读的习惯,大家逐渐形成了一种图像思维,甚至可以说,在很多人,尤其是下一 代人那里,图片阅读代替了文字阅读。在许多杂志上,文字、文学都沦为一种插图的点缀效果。比如这些杂志都会用最小的字号来排版,根本就不会考虑到真有人去 阅读。这是一个让人感伤的事情。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