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专访刘小东:我当然不是现实主义画家

2015-10-28 08:50 来源:外滩画报 阅读

  文:吴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似乎习惯把刘小东视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写实画家,甚至没有之一。而他自己,通过稳定的创作,持续的面向公众的展览,不断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双向的过程,让他和其他只存在于拍卖市场泡沫或上世纪末艺术神话中的同行稍显不同,成为当代艺术明星中最“有机”的一位。

  近日,刘小东在林冠艺术基金会新开的个展“空城计”,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客人,有的专业,有的业余。

  大约自 2005 年开始,刘小东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创作与展览的模式,和他早年在工作室创作大型油画相异,进入了一个新的循环。他和助手或合作伙伴,像电影剧组一般去往国内外各地写生,后期呈现也日益散射、立体。这种工作方式形成展览的速度更快,在实地画三个月,材料就基本齐全,刘小东说,这让他非常直接、简单地面对眼前的事物,凭直觉选择,快速反映,而不依赖文献工作,“即兴的程度大于预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自己的想法,最后的创作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刘小东接受这一点。他同时意识到,这是“现代展出方式逼出来的路”,各地的邀请、策展,一两年内的项目计划已经提前排定。

  如果说“深思熟虑的”大型油画依然是展览主体,那么小幅的油画、素描和草图截取出更具体、片断的单元,同时和他的日记、笔记一起,构成对艺术家思路的解析,用他的话说,这是展览的“呼吸”。而同步进行的纪录片拍摄,甚至自成一体,与平面艺术形成几乎对等的呼应,比如侯孝贤为刘小东的展览《金城小子》拍摄的同名纪录片还在台湾金马电影节拿下专门的奖项。联想到年轻时的刘小东和夫人喻红出现在娄烨的电影《冬春的日子》里,那时摇曳恣肆的青春期,现在已逐渐和缓平息,没入更加广阔的背景,在“空城计”的纪录片《全胜》中,主角不再是画家刘小东,而是他所造访的城市、乡村和被暴风骤雨般现代化进程所袭击的普通人群像。

  正因为把描绘对象定格在社会进程中的普通人身上,刘小东以写实、现实主义而闻名。写生式的创作方法,赋予他的近期艺术一层更加确凿的社会学的气氛与形式感。三峡、和田、金城、鄂尔多斯……这些地理位置的选择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研究意义。“我去的好多地方和少数民族有关,主体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政治策略、国家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但他拒绝就背后的动机深入谈下去,这也是他一贯的立场,“什么事都说清楚了就没有意思了”。对艺术家个人而言,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要么有意思,要么没有。

  外界赋予他的标签,连同他本人对标签的不解释,构成另一个双向运动,加上他在创作、教学甚至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某种超稳定结构,给更进一步地理解刘小东造成了障碍。给人的印象是,这位尚在壮年的艺术家,已经早熟地在当代艺术史中划定了一个自足而近乎封闭的圆圈,没有偏颇,也毫无缝隙。一个极不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形象。而真实的刘小东,至少一部分的他,想要从这个固定框架中逃逸出来。在这次展出的“空城计”的几张大画中,在天空、草丛和人物的衣着上,有几处明显和现实不符的笔触和色块,这些很容易被忽略的细部,启动了刘小东的另一面。他立即给出了确切的答案,“这是我的潜意识。”这位众所周知的写实作家,其实早就把他的想象和“莫名其妙”写在画里。

  “把潜意识加到画里去,就是觉得画里缺点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需要它。可能突然觉得生命的不可控性,或者受当地环境的刺激,或者是对自己建立的秩序感到不满意,把我的犹豫、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到画里。因为我不是现实主义画家,我没有必要准确地描绘现实。”与其说这是对某种主义的偏好,不如说是一种普遍的诚实,没有人可以摆脱主观性。“你要说我是抽象的,别人也不相信啊,我觉得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形象的绘画’,至少我的绘画里面有形象,有你看得懂的东西,但绝对不是写实。”

  这或许是刘小东的秘密之一。在看似平顺、柔和、稳定的性格与知识系统之外,他拥有一个更加内在和叛逆的精神世界。这不足为外人道,外人也未必真的关心。这是他的主动选择,在这一轮逐渐固化的创作方式之后,他在等待量变产生质变,然后以新的姿态进入下一个阶段。没有人会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包括他自己。

  B=《外滩画报》

  L=刘小东

  B:画面中那些无法解释的色块、闲笔,在你的艺术初期就存在,还是新的变化?

  L:有时候你画一张完整的画,挂出来的时候你就觉得挺讨厌的,全是你自以为是的样子。我就想破坏它,有时破坏是小心翼翼的,有时胆子大一点,这跟当时的状态有关,也许有一天我就把我的画全都涂黑了。这种东西自然生长,你无法控制。我希望绘画跟心理有关,这个很重要。

  B:会想要把(非写实的、心理的)这部分更充分地释放出来吗?

  L:是,我在想这个问题。释放大了,它可能破坏我之前的工作,我可能还没有这么大的胆量。我也一直在试,确实有时候会对画不满意,不满意的时候是涂了呢还是剪掉呢,会有这个问题。但确实很辛苦,形成了画的逻辑,一张绘画是一种逻辑的叠加,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之后,你要打破这个逻辑,理由在哪里?非得打破不可吗?你是在做噱头吗?还是觉得自己的东西太严肃了?或者是对绘画本身的调侃、对绘画本身的不信任等等一些问题都在拷问自己。我还在试这个东西有多大的分量,需要多大的勇气去完全推翻自己的逻辑。我觉得这个试的过程挺珍贵的,一旦特别清楚,可能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逻辑。最美妙的是在这个逻辑未形成和形成之间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这个分寸点。

  B:这也就是你所说的在量变和质变当中正在发生的东西?

  L:我想是的。生活确实是不可控的,除非你什么都不做。不确定性确实有一种诱惑,需要勇气去面对。

  B:是否有一天,这种破坏性成为你的创作中最大的动力?

  L:自我颠覆和破坏性是艺术工作者自律的原点,不能无休止地纵容自己的逻辑变得无限,美感变得漫无边际。一个艺术家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变成自己的上帝,所以好的艺术家要自律,其实有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是,时刻要有这个状态,要有自觉的警觉性。这是这个工作的天然使命,你要有这个素质,否则就会变成中产阶级画家,变成人人喜欢挂在家里的装饰画家。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勇者,是不甘心这点,不甘心就得自我批判自我反省自我摧毁。都需要时间,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

  B:所以破坏性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内在的一部分?

  L:是,这种警惕性很重要。我看一个艺术家的好坏,就是看他的警惕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没有的话,就意味着艺术家已经“死”掉了。

  B:看别人作品的时候,怎么察觉这种警惕性呢?

  L:这个很难用语言表达,一个画家看另一个画家,他的心里是很清楚的。看几张画就知道,他的才华是不是还在,自我重复、自我撒娇都能看出来。举具体的例子非常伤害人,我觉得没有必要,但我相信好的艺术家心里都非常清楚,有的人才华不再了,有的人才华正旺,充满了诱人的力量。

  B:这个东西是可控的吗?

  L:很难。归命啊。

  B:刚刚提到的自律、自我控制和破坏性会有帮助吗?

  L:这是外观的努力,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没有外观的努力,就更不行。好多事情都要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成功,但你要是不努力的话,根本不会有结果。

  B:你会担心才华离自己远去吗?

  L:时刻在警惕,才华被反复使用就会失去。很具体地讲,现在在纸上画画特别顺手,好像碰到上帝的手一样,但我明年还想重复,突然就觉得不行,就知道这种作品别画了。隔几年再来画,说不定又回来了。我个人来说,2000 年的时候画过一批特别好的 1.5×1.5 的纸上作品,那批作品神了。突然有一天还想再画,再也画不出来了,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敢画这么大的纸上作品,因为那个才华不在了。我回头看那个时期,也没画多少张,大概二三十张,现在就是画不出来。

  B:这时候是什么情绪?沮丧?

  L:没办法,你要接受这个现实,逼着自己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每次开辟都会有以前或者以后达不到的效果。

  B:这些对艺术的反省,在你的创作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吗?

  L:是,发呆的时候不都是在想这些事吗?

  B:但很少跟人提及?

  L:艺术本体的问题很难被人发现,社会学的话题很容易被谈到。艺术家有双重的重要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自我的完善性。自己在艺术领域内的贡献,这个问题很大,很吓人,让你心寒发抖的是这个问题。时代会过去的,一百年前的画表达了皇帝登基,可是今天谁在乎这个,现在看到的是画面的处理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是美学上的独立价值。

  B:你有要在艺术史留名的野心吗?

  L:当然,这是艺术的出发点。

  B:你现在还会在工作室里画画吗?

  L:会画小的作品。我得度过我的时间,一年只有一两个项目,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好多东西都是冬天在这里画。都是小型的自我滋养的东西,在这个时候把技术性的问题解决,做实验,出去画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不会考虑这么多细致的问题。

  B:你想过这种在户外作画的方式什么时候结束吗?

  L:不知道,因为我还画得动。就像齐白石似的,他年轻时候画很多昆虫,到老了就厌了,这是一个画家的自我保护,他知道眼睛画不了了,早年就把最细的画画好。我也一样,我也有老的一天,老的时候出去站梯子爬上爬下,画不动了,眼睛手脚都跟不上,趁现在积攒一些老年画不了的东西,然后老了再回到工作室,那时走不动了,眼睛也不好使,画一笔就半个小时。年轻时候多折腾,即使是在重复自己,到七十岁的时候,就不会后悔,好像为了所谓概念上的不重复自己就不画了。我希望本质上对得起这条生命,年富力强的时候多干点。

  B: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考虑。

  L:你要保证生活的稳定,不能乱来的。艺术的基因历代都是一样,不会变的,只是它如何去面对新的时代。今天的世界不是为所欲为的时代,艺术家还想要不停有新东西出现的话,你要想象一个对别人没有伤害的方式来维持这个基因,毕加索的时代是靠伤害别人来维持这个基因,今天不能这么做。你不能伤害自然,也不能伤害人类,不能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B:刚刚提到的自律、自我控制和破坏性会有帮助吗?

  L:这是外观的努力,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没有外观的努力,就更不行。好多事情都要努力,但是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成功,但你要是不努力的话,根本不会有结果。

  B:你会担心才华离自己远去吗?

  L:时刻在警惕,才华被反复使用就会失去。很具体地讲,现在在纸上画画特别顺手,好像碰到上帝的手一样,但我明年还想重复,突然就觉得不行,就知道这种作品别画了。隔几年再来画,说不定又回来了。我个人来说,2000 年的时候画过一批特别好的 1.5×1.5 的纸上作品,那批作品神了。突然有一天还想再画,再也画不出来了,到今天为止,我也没敢画这么大的纸上作品,因为那个才华不在了。我回头看那个时期,也没画多少张,大概二三十张,现在就是画不出来。

  B:这时候是什么情绪?沮丧?

  L:没办法,你要接受这个现实,逼着自己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每次开辟都会有以前或者以后达不到的效果。

  B:这些对艺术的反省,在你的创作中占据很大一部分吗?

  L:是,发呆的时候不都是在想这些事吗?

  B:但很少跟人提及?

  L:艺术本体的问题很难被人发现,社会学的话题很容易被谈到。艺术家有双重的重要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自我的完善性。自己在艺术领域内的贡献,这个问题很大,很吓人,让你心寒发抖的是这个问题。时代会过去的,一百年前的画表达了皇帝登基,可是今天谁在乎这个,现在看到的是画面的处理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是美学上的独立价值。

  B:你有要在艺术史留名的野心吗?

  L:当然,这是艺术的出发点。

  B:你现在还会在工作室里画画吗?

  L:会画小的作品。我得度过我的时间,一年只有一两个项目,剩下的时间怎么办,好多东西都是冬天在这里画。都是小型的自我滋养的东西,在这个时候把技术性的问题解决,做实验,出去画就没有这个机会了,不会考虑这么多细致的问题。

  B:你想过这种在户外作画的方式什么时候结束吗?

  L:不知道,因为我还画得动。就像齐白石似的,他年轻时候画很多昆虫,到老了就厌了,这是一个画家的自我保护,他知道眼睛画不了了,早年就把最细的画画好。我也一样,我也有老的一天,老的时候出去站梯子爬上爬下,画不动了,眼睛手脚都跟不上,趁现在积攒一些老年画不了的东西,然后老了再回到工作室,那时走不动了,眼睛也不好使,画一笔就半个小时。年轻时候多折腾,即使是在重复自己,到七十岁的时候,就不会后悔,好像为了所谓概念上的不重复自己就不画了。我希望本质上对得起这条生命,年富力强的时候多干点。

  B: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考虑。

  L:你要保证生活的稳定,不能乱来的。艺术的基因历代都是一样,不会变的,只是它如何去面对新的时代。今天的世界不是为所欲为的时代,艺术家还想要不停有新东西出现的话,你要想象一个对别人没有伤害的方式来维持这个基因,毕加索的时代是靠伤害别人来维持这个基因,今天不能这么做。你不能伤害自然,也不能伤害人类,不能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