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

2012-09-29 23:04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虞吉 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在经历六十年代“新浪潮”运动和一九六八年“五月风暴”之后,出现了“政治电影”的制作热潮。“政治电影”是综合了作者性和革命性,矛头直指资产阶级统治的电影类型。在法国,科斯蒂·科斯达一加夫拉斯以影片《Z》首开先河。其后,让·吕克·戈达尔筹组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为代表的一系列激进创作集体,又纷纷推出宣扬无产阶级革命,鼓动阶级斗争的“新左派电影”。而在意大利,则涌现出一批旨在揭露政权黑幕,社会矛盾,抨击时弊的影片。诸如《马太伊案件》、《高贵的尸体》、《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工人阶级上天堂》等都是这类电影的代表性作品。
 
  面对“政治电影”的制作热潮,处于持续发展阶段的“新德国电影”虽未出现大面积的响应,却也有直接的反响。1975年福尔克·斯隆多夫和夫人玛格丽特·冯·特洛塔联合编导的影片《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便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系改编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伯尔在小说中以自己维护社会正义遭受“右翼”传媒围攻和警察搜查的亲身经历为素材,着力塑造了一个无辜被国家机器诬陷、损害、被迫奋起自卫的底层女性形象。施隆多夫夫妇的改编,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注重发挥电影叙事表现手段的特殊效力,以简洁流畅的情节铺排和真实生动的细节刻划,成功地将卡塔琳娜和她不辜的遭遇映现在了银幕之上。

情节剧与纪实风格

  从整体上看,《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情节剧电影,施隆多夫夫妇在改编过程中剪除了小说中一些次要情节,将故事浓缩在后五天(1975年2月5日至9日)的时间里,按照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叙述故事,叙述中始终以卡塔琳娜为重心,有条不紊地展现她偶遇逃兵戈顿,被警察逮捕,遭受审讯,被《图片报》连篇累牍地诽谤、毁誉,最终开枪打死下流无耻的记者托特盖斯的整个过程。与卡塔琳娜相对,警长拜茨迈纳和《图片报》记者托特盖斯是两个反面人物,他们和卡塔琳娜构成直接的戏剧冲突,形成情节剧基本的冲突构架。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是一部情节剧电影,但又不是戏剧电影风格的情节剧电影。施隆多夫夫妇在改编过程中,全面保留了海因里希·伯尔原小说的纪实风格,他们以高度生活化的还原营造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感。表演、置景、用光严格比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叙事节律尽量吻合自然生活的流程感,尽量避免明显的,大跨度的情节铺排和戏剧性造型。情节多用琐碎的生活化细节填充。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五天之内。警方(拜茨迈纳)和媒体(托特盖斯)对卡塔琳娜的摧残、迫害不是集中展现,而是以细节的累叠逐渐完成的。影片中警察对卡特琳娜的审讯经历了面对面的讯问;拜茨迈纳根据托特盖斯的所谓“情报”和搜到的宝石戒指妄加推断;拜茨迈纳以“超额收入”和“高额话费开支”指认卡塔琳娜得到过戈顿抢劫银行的钱和为戈顿一伙服务等不同时间和不同形式的细节表现。而《图片报》对卡特琳娜的人生攻击和诽谤,也是从托特盖斯的调查打探;报纸捏造的头版新闻;托特盖茨对卡塔琳娜母亲的逼问;《图片报》接二连三刊载无中生有的“追踪报道”等丰富的细节表现中显现的。

  施隆多夫夫妇有着鲜明纪实性风格的情节剧表现,为《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母》赢得了通俗晓白的可看性和直接的真实性。作为一部旨在针砭时弊竭力扩散社会影响力的政治电影,施隆多夫夫妇在叙事表现和风格拟定上的这一策略。应该是颇为正确的。

形象塑造:生活化与类型化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有着情剧电影典型的人物关系架构。卡塔琳娜与警长拜茨迈纳,《图片报》记者托特盖斯是这一架构中的两极,分别有着鲜明的正、反色彩。

  对正、反人物的形象塑造,施隆多夫夫妇既注重整体的生活化着色,又注重突出其与正、反道德定位相关的几个性格侧面的展现,由此达成(形象塑造方面)真实与集中显现的折衷。

  人物形象塑造的生活化直接与总体的纪实风格相吻合。演员的表演和声音、光线、色彩的运用避免了直接的突兀。传统情节剧电影在形象塑造上常用的,“美化与丑化”双管齐下的戏剧性修饰被全面杜绝。不论卡塔琳娜、拜茨迈纳或托特盖斯都是生活在真实、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普通个体,他们与周围世界有自然开放的联系。

  突出与人物道德定位相关的几个性格侧面的展示,实际上是施隆多夫夫妇在整体生活化的基础上,实施的局部类型化塑造。生活化的着色提供了一种风格统一的保证,产生了总体的真实感,而注重几个性格侧面的形象塑造又利用类型化善于勾划鲜明形廓和直接联系(作者与观众)道德判断和情感立场的优势,形成了情节剧框架内的人物显形和戏剧性关联。卡特琳娜的善良、诚实、忠贞与拜茨迈纳的严历,猜疑和刚愎自用;托特盖斯的油滑、投机与下流不仅形成了人物道德品性和心性上的对照,传达出道德善恶的信息,而且在社会政治关系的层面上,形成了有关国家机器,权威与个体之间“压迫——抗争”的关联。卡塔琳娜的弱小、无助、无辜与沉默,拜茨迈纳和托特盖斯的居高临下、以势压人与穷凶极恶,被类型化塑造所生成的正、反形象通俗鲜明地传递了出来。

主题表现:控诉、嘲讽与反抗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的主题表现有着“政治电影”极强的针对性。“政治电影”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着重表现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思想行为的关系”①的影片类型。《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虽然表现的并不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却有着直接的,对社会政治状况的关注和社会政治问题的揭露。

  与卡塔琳娜的现实遭遇直接相关的是“司法黑暗”和“新闻自由”方面的问题。卡塔琳娜被逮捕,审讯完全没有充足有效的证据。警察和检查官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对当事人威逼利诱。至于警察揪着卡塔琳娜的头发让记者拍照的细节,则是滥用暴力的直接表现。这一切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所标榜的,法制社会的公平公正相去甚远。“司法黑暗”既是执法者的有持无恐和肆无忌惮,又是社会政治制度所暴露的弊端。《图片报》对卡塔琳娜事件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报道是“新闻自由”的幌子下对人权的直接侵犯。记者托特盖斯像苍蝇一样打探隐私,挖掘“情报”,甚至逼死卡特琳拉母亲的丑恶行径都被“新闻自由”赋与了合法性。面对《图片报》连篇累牍的人身攻击和造谣谩骂;面对母亲的被逼身亡。卡塔琳娜发出了悲愤的控诉:“他们是杀人凶手、他们是毁誉犯。”②其后,在托特盖斯不怀好意的采访中,卡特琳娜连开三枪击毙托特盖斯的行为,则是一个被迫害,侮辱和蹂躏的弱女子绝望的反抗。

  施隆多夫夫妇在用卡特琳娜的悲惨遭遇控诉和揭露了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社会中的“司法黑暗”和新闻传媒在“新闻自由”的幌子下,肆意践踏公民自由,毁损公民名誉的卑劣行径之后,又在影片的结尾用“托特盖斯的葬礼”对德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官官相护,黑白不分的状况施以辛辣的嘲讽。葬礼上检查官司(艾丁)、工业家夫妇(施特洛普雷德)、警长(拜茨迈纳)这些政府官司员和成功人士兔死狐悲,而《图片报》的出版人鲁丁博士振振有词的悼词,则暴露出维护谎言和诽谤的真正政治目的:“子弹不光夺去了我们尊敬的同事托特盖斯先生的生命,而且射向了我们年青民主的无价之宝——新闻自由,对准着我们今天在这里为他哀悼的人们。对于这种超乎个人命运之上的政治性的谋杀,我们有谁不感到由衷的震惊和悲痛呢?面对恐怖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猖獗、面对动摇我们自由民主制度的野蛮暴力,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捍卫新闻自由,捍卫与之相连的福利、社会进步、、民主、多元舆论的目标。谁攻击《图片报》就是攻击我们大家!”③

  在这段悼词中,一切都己昭然若揭。实际上施隆多夫夫妇揭示和嘲讽的,并不只是西德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这些现象与“新德国电影”有关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性母题”有着直接的现实性迁延。正如小说的原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在《明镜》周刊撰文指出的:这本生“就是法西斯主义,煽动性,欺骗性,肮脏的行径。”④

  幕表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
  Die Verlorene Ehre der Katharina Blum
  1975  彩色片  106分钟
  美国派拉蒙/奥立安影片公司/毕欧斯考普影片公司/西德广播电台联合摄制
  编导:福尔克·施隆多夫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根据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尤斯特·瓦斯特·瓦卡塔
  主要演员:安格拉·温克勒(饰卡塔琳娜·布鲁姆)  马里欧·阿道夫(饰拜茨迈纳)  狄特·拉泽(饰维纳·托特盖斯)  于尔根·普洛霍诺夫(饰路德维希·戈顿)
  本片获1975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天主教评委会奖;1976年联邦德国电影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摄影奖

  剧情梗概

  在狂欢节晚会上,卡塔琳娜·布鲁姆邂逅了被警方追捕的国防军逃兵戈顿。两人一见钟情,一同回到了卡塔琳娜家中。翌日,警察包围了卡塔琳娜居住的公寓,但戈顿已于半小时前逃走。警察逮捕了卡塔琳拉。

  警方的搜捕行动轰动了社会,媒体纷纷采访。《图片报》记者托特盖斯四处打探极为活跃。他搜集卡塔琳娜的隐私并作为“情报”提供给警长拜茨迈纳。

  卡塔琳娜被拜茨迈纳审讯逼问。拜茨迈纳以托特盖斯提供的所谓“情报”和搜到的戒指妄加推断,认定卡塔琳娜是戈顿一伙的党羽。但审讯一无所获。

  卡塔琳娜获准回家,却被警察严密监视。第二天《图片报》登出“卡塔琳娜的家是阴谋中心”的报道。

  记者托特盖斯仍在四处活动,搜集卡塔琳娜的材料,他不顾医院的禁令,在急救室逼问卡特琳娜病重的母亲。在他的折磨下,奄奄一息的老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由于找不到犯罪证据,拜茨迈纳仍然以自己的推断审讯卡塔琳娜,《图片报》也接二连三地刊登捏造的“追踪报道”。卡塔琳娜悄悄给躲藏在乡间别墅的戈顿打了电话,电话被警察窃听,戈顿被警察抓获。

  托特盖斯仍不放过卡塔琳娜,他以发表卡塔琳娜的“色情新闻”相要挟,要与卡塔琳娜建立亲密关系并动手动脚。卡塔琳娜掏出提袋中的手枪,连开三枪将其击毙。

  监狱的过道里,卡塔琳娜与戈顿意外地相见了,两人不顾警察的阻拦,紧紧拥抱在一起。

  几天后,政府官员和社会名流出席了托特盖斯的葬礼。《图片报》的出版人鲁丁博士致悼词,盛赞托特盖斯的丰功伟绩。并总结说:“谁攻击《图片报》就是攻击社会和我们大家。”

  ① 见《电影艺术词典》(3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版)
  ② 转此自郑寻莱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词典》549页。福建教育出版社。
  ③④ 转引自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签赏词典》55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

  (本栏所有文章为中国南方艺术独家所有,不得转载)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