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中国美术大展 杨晓阳的“中国风格 世纪丹青”

2012-09-28 04:18 来源:新浪网 作者:杨晓阳 阅读

    记者:这次中国美术大展的主题是“中国风格,世纪丹青”,而对“中国风格”的强调,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担当起一种责任,您是展览艺委会主任,请谈谈其主题的意义?

    杨晓阳: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随着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军事上的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现状,显然同我们的、经济、军事实力是不配套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开后中国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十七大”国家强调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就美术的现代发展状况来讲,它的繁荣发展实际上是从未间断过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创作现在在国际上仍不受重视、没有较高的地位?主要是我们当代的文化形象同当今的综合国力不匹配。我们的综合国力能够影响这个世界,但影响这个世纪的“艺术”并没有实现。分析其原因,可见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太长,尤其是在近200年以来,西方国家已经完全进入到资本主义,进入到现代化的时期;而中国在此期间,正好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末期;是最低谷的时期。由于这个“最低谷”碰上了西方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即低谷与高峰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所以,形成了西方对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势。于是,20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技术上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在文化上也全面的转向西方的学习。

    读史以明鉴。有些人认为我们的文化不科学、不发达,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最严重的是建国以来,我们从社会的各方都学习“苏联模式”,诸若政治、经济、军事上学习苏联。同样,在文化上也学习苏联,而且是全盘的引进了苏联的模式。尤其在美术上,比如美术教育的模式就延续了60年。而这60年中,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的模式、知识结构、创作的作品都是以苏联的准则为标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苏联这个模式在国际上并不被西方之所承认。于是,中国美术又成为苏联的一个学习品,作为学习品,在国际上自然就没有了地位。这60年计划经济的全盘苏联模式化,使我们中华民族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没有得以有机的延续,同时也割断了我们的美术文脉,丧失了我们对美术的主观评判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全盘的丧失。我们的美术创作不乏其人,美术大军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位。我们也不乏专业人才,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标准的、高品质的人才太少,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人才。所以,我强调“中国风格”的主旨也在于此。

    记者:文化部将此项展览明确委托由中国国家画院具体承办,结合其历史去考量,这个展览是否从规格和定位上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杨晓阳:这个展览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委托中国国家画院承办的。其社会功能和学术定位是中国唯一的,最高水准的全国展览。因为有这么高的要求,所以采取了新的模式,这个模式是过去历届全国美术展览所没有采取的。即全国画院和专业机构推荐,展览艺委会提名两种方式并行。当今的全国美术展览,基本上是“新人新作展”。那些功成名就的、多达700位的评委和年龄段在60岁至90岁的老艺术家均不能参展,他们代表着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全国美术美展的评选机制和惯性的限定,使这两部分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参加。其所评出的金银铜奖,按以往的说法,其对全国的美术创作又形成了一种误导。而这次展览由各地申报和艺委会提名进行,这是一种创新的模式,弥补了这个缺陷。纵向的讲“世纪丹青”在年龄段上是“全覆盖”,即在中国大地上,任何阶段年龄的作者都有可能参加这个展览。

    这个展览由中国画、油画和版画三个画种组成,作品总数量限定在300至350件,一个画种平均下来有100张左右。由于对参展作品的艺术标准要求很高,评选的程序很严格,所以进入这个展览难度较大。60年来,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美术人才,而经过我们所创新的评选机制和程序,选300件作品,一定能够选出代表中国当代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使之成为中国唯一的、代表中国美术最高水准的展览。

    记者:从一定角度上讲,国家画院在为我们国家承担着此方面总体框架的规划设计,在听取学者声音,及其它方面有哪些考虑?专家研讨会,文集与文献集的出版准备?

    杨晓阳: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是中国政府实施的最高艺术行为,这个政府行为不同于群众团体行为。它既是美术界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也是国家“两大一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其构思来讲是大有突破性的,是一个创新。目前来讲,这次展览筹划的复杂程度超过了历届全国美展。在策划、标准、数量方面的规定,展场的选择和专家的聘请,各个环节的设计选择等等,都有详细的规划。

    这个展览还有一句关健词,就是把所有的展览变成我们的展览,以前的展览都非全覆盖的,而这次的全覆盖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有可能进入,也使年轻人的好作品也可能被推荐上来,所以没有死角,从构思来讲就没有死角,以各地推荐和艺委会提名相结合的学术展所推出的学术成果,将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中国美术在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有新的不断的创造。而加快构建更广泛的全覆盖艺术传播体系,加快设立国家美术展览荣誉制度,去表彰有杰出贡献的作者,都对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艺术创新,繁荣美术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对这次中国美术大展的研究,我们拟将组织全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批评家以研讨会和征稿两种方式去广泛的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编订出《中国风格,世纪丹青文论集》、《中国风格,世纪丹青文献集》,此将对我们今后的工作进行大为有益。

    记者:按照您的设想,这种展览模式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后,对其成果,您有何期望?

    杨晓阳:首先是这次展览的策划时间和最后确定这个模式的时间非常短,可以说在评审会前一天的晚上才确定下来,并即时地请示了文化部有关的领导,请示了艺术司,肯定这个报告,这是事实。其次,我认为此前没有这种模式可以借鉴,所以这种模式的确定,应该是成果之一。再者,它一定是中国唯一的、最高的、全覆盖的、把所有的展览都变成了我们的展览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是最好的模式,这个程序机制是最新的,这个展览由于它的全覆盖了性,展出作品的水平和知名度一定是最高的。最后就是我们办这个展览,在点名的时候,明确地强调了“中国风格”,强调了“世纪丹青”,一是对艺术精神的体现,一是要有时间跨度。这里面有在其他的展览里可能没有出现的百岁老人,也可能有20几岁的年轻人。如四川就有一位百余岁的老人,也有20余岁的新人新作,时间跨度有100年。由于具备了以上四个特点,所以我认为它是任何一个展览都比不上的,是最全面的,最高水准的,唯一的展览。     记者:您上任伊始,就为画院提出了“五个一”工程,其中有“办一个论坛。”这次您强调提出了由此展延伸出“中国美术论坛”的举措,是源于怎样思想?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