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从曼彻斯特到深圳:国家遗产展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2012-09-30 04:2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梁瑛 阅读

    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曾经说过:“每个国家都要依靠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去塑造民族历史的形象,去叙说民族过去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2009年,一场以“国家遗产”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在深圳拉开帷幕,向观众展示五位当代艺术家所叙说的历史故事。

    2009年10月17日,“国家遗产”展在OCT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王广义、汪建伟、卢昊、曾力、隋建国等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作品,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提出他们关于“国家”的思考。据悉,这一展览是“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在展览举行的同时,一个囊括了哲学、法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学等多个门类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也于10月18日在展览现场举行。

    两座具有特殊意味的城市

    历时近两年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是由黄专、约翰·海雅特主持,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OCAT)和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设计创新研究院(MIRIAD)共同开发的文化视觉史研究项目,它由巫鸿、汪晖、赵汀阳三位学者的重要论文、多位当代艺术家参加的重要展览以及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构成,这些成果以一个思想史与视觉史研究文献集的形式呈现。该项目与英国曼彻斯特最为前卫的非营利性艺术空间角屋画廊共同主办,2009年4月至6月期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10月17日到11月30日移师至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策展人黄专表示,曼彻斯特和深圳是两座具有特殊意味的城市,它们分别代表了工业革命起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化试验地,这种意味更使这一项目具有了某种文化象征意义。

    谈到进行国家视觉遗产研究的初衷,策展人黄专说,一个国家的视觉遗产就是在其形成过程中,通过视觉方式体现出来的文化问题,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触发人们讨论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特征、精神品质等一系列文化问题。“在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近代国家建立时期,文化界都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掀起了很多艺术运动的狂潮,比如德国的狂飙运动。现在中国正越来越强大,我觉得我们可以有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来讨论这个问题。”

    艺术家塑造视觉历史

    与一般的当代艺术展览相比,这更像是一个文献展,照片、档案、影像和模型构成了整个展览冷静、理性的基调。王广义的作品《东风-金龙》是本次展览中看上去最像艺术作品的展品,艺术家把中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东风金龙”用艺术的手法复原出来,后面配上了毛主席当年第一次看到这辆汽车的照片,从汽车由一种工业产品在中国演绎为一种文化、政治和消费符号的过程,探讨现代化工业产品在中国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隋建国的作品《大提速》,拍摄了北京环铁的一系列照片,通过“提速”这一现代化课题在中国近现代国家铁路设计中的历史演进,研究“速度”这一现代化观念对重塑中国人心理、精神、价值及生存环境的复杂意义,艺术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快?除了快,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曾力的作品《水城钢铁厂》和汪建伟的作品《观礼台》都是进行多年的艺术项目,曾力更是一开始就坦言,“这个项目还没有结束,我还要继续下去”,艺术家通过采访、照片、文献考证、影像等方式,艺术地记录下现代化国家成长的轨迹。

    卢昊的作品《复制的记忆》制作了一个广告灯箱一样的北京地图,艺术家说:“在这个地图上面像幽灵一样漂浮着几座北京城楼,只是它们已经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作为生长在北京的老北京人,卢昊通过对北京城九座古城门的虚拟复制,以一种文化乌托邦态度对中国城市建筑进行的视觉文化史“研究”。

    引起西方艺术史家关注

    “国家遗产”展由五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研究性作品组成,它们分别从工业、政治、城市、文化等角度探讨国家视觉遗产中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权力符号意义,及它们与中国“现代化”这一独特历史个案的关系。与此同时,三位中国著名学者巫鸿、汪晖、赵汀阳的论文又为这一课题的展开铺垫了学术基础。

    在这个研究项目中,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的哲学家和艺术家被纳入一个课题之中,但他们彼此的作品又是完全独立的,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策展人把他们的成果收集成资料,呈现在观众面前。黄专强调,这些都是没有经过价值判断的材料,希望引发不同专业文化人新的思考。

    曾经远赴曼彻斯特参加展览的艺术家汪建伟介绍,展览在曼彻斯特展出期间,适逢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当地举行,西方艺术史家对这个展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汪建伟说:“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次展览我们不再仅仅是在交流中确定自己的差异,也不再仅仅是互相展示自己的优点,以博得对方的称赞。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不再是地区文化问题,而变成一个公共问题,引起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共同关注。”

    不同领域学者加入讨论

    以这个展览为起点,OCT当代艺术中心曾与《读书》编辑部于2007年12月共同举办“视觉遗产:政治学还是艺术史”座谈会,这次会议使该项目的文化意义得以初步显现。与会者包括费大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刘骁纯、吕澎和巫鸿等重要学者,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国家观念形成中的视觉元素展开探讨。

    在这次“国家遗产”(深圳站)展出期间,OCT当代艺术中心联合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中心,组织与此项目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借助北京大学多学科平台和学术研究力量,邀请当代中国人文科学各领域最为出色的学者集聚,从不同角度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国家的构成、显现及其文化传统。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