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徐虹: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

2012-09-30 02:3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虹 阅读
 中国美术馆和德国三大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两个重要展览“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及“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于5月1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这一展事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奥运年的重要活动项目之一。两个展览共展出作品118件,为中国观众带来直接了解德国绘画艺术从浪漫主义经表现主义再到当代绘画重要流派,认识国际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格哈德·里希特的一次难得机会。展览将于7月2日闭暮。这两个展览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是中国美术馆、柏林国立博物馆、德景斯顿国立美术博物馆、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合作的成就,弗里德尔·布尔达美术博物馆则为提供格哈德·里希特绘画展的大部分展品作出重要贡献。

\



晨曦   莫里兹·冯·施温德 1860年前后

  “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及“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于2008年5月到7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从19世纪上半叶到21世纪初的德国绘画。展览在突显德国式浪漫主义脉络的同时,烘托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关系的思索氛围,让中国观众对德国绘画历程留下清晰的印象,并同时对艺术与哲学、社会和文化变化等关系进行思考。

  这两个展览分别以19世纪的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和当代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为中心。大卫·弗里德里希被公认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这是在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和发展线索之外的另一种注重象征、意义和幻想的艺术传统。它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体系不同,喜欢描绘建筑和自然景象,特别是那些废弃、毁坏的建筑,以纪念遥远的过去。那些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似乎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建筑风格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尘世的轻灵和通透。它们引起人们对遥远岁月的怀念——不是对古希腊、罗马的怀念,而是对中世纪的怀念。大海、荒野、月亮、夜晚是最常出现在他们作品中的物象,他们以此表现人们对自然无限能量和原始创造力的想象,在无垠的空间想象中,将人们置于宗教意蕴的边缘,以引起一种神秘体验。

  崇高的山岳和伟岸的橡树,往往与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宗教与自然的合一象征,不再以具体的基督和圣母形象象征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为象征。

  来展作品中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两个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典型地传达出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艺术要求:“画家不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终止画眼前之物。”弗里德里希的这段名言,可以作为理解他作品的注解。在《两个望月的男人》中,两个身着“古德意志装”的男人站立一座小山丘上,背对着观众,面向一轮升在半空的明月……意境朦胧富有诗意,但那不是中国文人式的自然山川的审美观照,而是德国式的浪漫玄思和怀旧;他们与环境之间看似和谐,但那不是物我两忘浑然一体,而是表达了对有限和无限、此岸与彼岸的渴望和不可企及的无奈。望月人只能通过身着古装以及逃离俗世、沐浴着光的辉煌——以追思、逃避、仰望求得“无限”。他常常描绘废旧的教堂,十字架、枯树、猫头鹰、阴沉的天空与修道士的行列、高山上的十字架……使画面显示出凄凉、阴郁和挥之不去的虔诚怀旧。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艺术家笔下体现出不同的风貌。不但意大利和法国的浪漫主义与德国和欧洲北部地区有较大的区别。在弗里德里希之后的德国画家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倾向。承接弗里德里希艺术风格的卡鲁斯等人的作品,可以感知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互相依存的倾向。而莫里兹·冯·施温德以及卡尔·斯皮茨威格的作品,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具有怀旧和宗教倾向的绘画。从被作为“拿撒勒派”(属于浪漫主义运动范畴或者作为更具有“复古”倾向的后期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看,他的作品非常吻合“沉浸在旧日辉煌梦幻世界里的艺术家们”状态,以至于他的导师科尔内乌斯赞扬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和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才华保持着老一辈成就的人。而在约翰·克里斯提安·达尔(1788—1857)、卡尔·布勒兴(1798—1840)、艾尔瓦德·加尔特纳(1801—1877),路德维希·李希特(1803—1896)、莫里兹·冯·施德温(1804—1871)、卡尔·斯皮茨威格(1808—1885)等人笔下,德国的自然风景呈现一种真实可信的面貌,或者具有较多的明朗、乐观的生活气息。斯皮茨威格是与李希特一起被看作德国早期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

 在最具“人性复归”性质的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艺术家的视线也是投向远不可及的天国,以追求精神性。德国南部艺术家所画的具有“抒情诗意”的风景,同样充满神秘和象征气息。由此可以了解到,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中的自然与他们中世纪幻想传奇和象征性文化符号的联系是一种传统。德国浪漫主义绘画将自然作为宗教的替代物,在人格化的神转化为自然的神之间,自然主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自然的呈现寻找通达超自然的门径”(《现代绘画与北方浪漫主义传统》[美]罗伯特·罗森布卢姆著),所以它往往是混合着文学情节,传奇故事以及象征性符号的绘画。在浪漫主义画家看似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其精神指向趋向一致。

  从发生背景和所追求的情境看,德国表现主义是在继续开掘人类的悲剧意识,在对现状的不满背后,寻找一条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通道,这和浪漫主义不满于现实,而借助自然表达通向彼岸的渴望相似。在绘画题材上,20世纪初期的“桥社”成员绘画中出现大量自然风景的主题,他们也以主观化的风景来倾诉自己“内心世界”。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自然景观与浪漫主义画家对题材的选择类似,如海景、船、风、云、天空、大地、植物、房屋等。在风景中的裸体人物是作为自然的成分,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且在表现主义艺术家心目中,自然也是人心中的自然,表现自然也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出现在画面上,就像一株植物或一棵树一样被直接地感受到、无忧无虑地被重现在画面上。”(保尔·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诺尔德的早期作品,很能说明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联系。在他笔下的德国北部风景,“多灵论”的自然人格化和自然神化倾向非常突出,展示了表现主义艺术中具有宗教神秘倾向的一面,作品《黄海上的扬帆者》、《磨坊》表现自然的神圣和不可捉摸的力量。

  表现主义画家主张摒弃对自然的形与色模仿,通过主观地夸张形与色的能量来表达个人的强烈激情。在他们心目中,“形”和“色”是对“内心世界”经历的直接和有力表现的手段,是对现状的束缚造成限制的愤怒和叛逆,而不仅仅是视觉的试验。基尔希纳受到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影响,但表现主义画家偏爱更强烈和具对比力度的色彩,更尖锐、更突兀的形态;佩希施泰因被视为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但他的作品反映了表现主义艺术富有视觉美感的一面;罗特卢夫强化线条、构图、色彩的关系,在他的绘画中色彩纯净而又有强烈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情感冲击。从展出的几位表现主义代表性画家作品看,虽然德国北部、中部和南部表现主义艺术风貌各异,但表现主义艺术来自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相似。他们强调个人独特性超过一般化和全体性,对形式所体现的情感力量的沉醉超过文学性,表现形式上极力追求多样性而防止趋于统一。

  来展作品中有11位德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出生于上世纪的30到60年代,经历了美国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的阶段。近数十年,德国的“新表现主义”和艺术家博伊斯的前卫艺术试验风靡世界,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代艺术的中心在德国。然而,这些东部地区艺术作品(来展中的作品大部分为原东德地区艺术家所作)近年来更为国际画坛所关注。他们中年岁较长的乔治·巴塞利茨、马库斯·吕佩尔兹以及格哈德·里希特,已为中国同行所熟悉(后者影响了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但我们对德国东部画家的整体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当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很难用一种流派和风格来概括,但是在感情和观念上,却有较强的时代特点。首先,同处于当代的文化环境,面临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和质疑僵化的意识形态;也面临艺术史的问题,比如,这些作品有些倾向是相似的,是关于对激情的克制。它们通常不以表现主义醒目的视觉效果和充满激情的表达来强调一种与现实的对立和叛逆,而是以“具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来对现实进行慎重而又冷静的审视。

  马库斯·德拉佩尔的作品涉及到“人和环境”的主题,表现在一个日常秩序中——无论是平静还是勉强的生活常规,随时都有危险。他作品中最有特征的是火焰和爆炸的光焰,而这些危险的发生通常是在一片宁静可以居住或有文化价值的建筑背景前,具有撕裂和侵入以及破坏的象征。同样表达当代环境和人的关系的画家是艾博尔哈德·哈维考斯特的作品,它是由废弃物的堆积和经典绘画透视感的运用,编织人类当下困境的图像。马丁·基彭贝尔格的作品充满对现有商业运作秩序的讽刺,包括商业影响下的艺术运作机制。作为形式手段,他采取一种更为开放和“新达达”式的挑战姿态,认为前人所创造的一切形式都是可以借用的,并且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画家马库斯·吕佩尔兹、卡尔·霍斯特·怀迪克也都运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与宗教,不同的寓意和文化符号,来表达当代社会的存在主义危机和心理征候。

  而集中显示环境与人关系的是托哈夫·克诺布洛赫的《诺森小城》,作品灵感来自现实生活中日常所见之景,如谷仓,别墅,窗户,电线杆,汽车零部件等;但又将这些日常景象陌生化处理,让它们置于空阔或广漠的空间里,制造一种撷取记忆片段并强化某种情绪性表述的特殊场景。尼奥·罗斯的《夜间工作》也是在一个巨大的幻想场景中显示人对现实的焦虑感。作品中由于空间被置换成难以理解的场景,在这些空间里发生的一切都显得荒诞不经。他的作品让人们对德国历史和意识形态带来的问题有更多的联想和反省。

\

  弗兰克·尼采、索菲娅·莎玛、科琳娜·瓦斯穆特的作品,传达了德国当代艺术中,传统的具象和抽象关系的转换,艺术定义如何遭遇到新的挑战等内容。和里希特富于抽象形态的作品相似,这些看似抽象形态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现实和具体问题的内含,以及表现方式上的“具象性”。尼采挪用电脑手段,制成抽象线性和色域组合的抽象油画。但他是用油画来“仿制”这种效果,而不是电脑描绘的图形。这种创作过程凸现了构思立意,其中隐含的讽刺耐人寻味。索菲娅·玛莎用照相机“柔光镜”的效果,画出微距的小草。她也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事物剪辑组合,以衔接成一个统一又各具异质的画面。科琳娜·瓦斯穆特也对现实的视觉空间进行解构和重组。她从不同视角,将具有多层空间的结构推挤一起。画面的结构是多重视点组合,观者必须前后俯仰,进入不同空间之中接近画中事物。所以又有变动转换的幻觉意象……

  我们在不同时段的德国艺术中,似乎能感受到相似的情调,因为它们含有同样的发展变动之中的“传统”。德国艺术如何从一种激情四溢的表现方式,向含蓄、内敛、反省以及反讽转换;或者浪漫主义艺术中那种平静内敛又充满渴望和富有生命激情的矛盾因素,在经过表现主义看似激情四溢,又充满渴望心灵归属的精神释放之后,当代德国艺术又如何在一个新的维度,冷静而又不乏热情地继续在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平庸与超越等矛盾和统一之间寻找和保持着平衡,在平衡中前行。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整体观察德国绘画历程,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对于欧洲绘画的了解,是以法国和意大利绘画为基础的。相对而言,我们对德国艺术的历史进程了解的不是很充分。而从18世纪末开始的德国浪漫主义绘画,到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直到来自德国东部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包含着艺术精神性和传统视觉图像资源利用的经验。尤其是当代德国东部艺术作品,它所携带和蕴含的社会转型与人的心理和认识方面的特殊关系,对中国年轻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深入认识其间的准确理解和“郢书燕说”,将是这次展览之中以及展览之后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灵动的风景》,科隆瓦尔特·昆尼格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