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李建群: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传播与实践

2012-09-28 00:22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建群 阅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艺术以其前沿、激进以及活跃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视野,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价值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艺术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主体”。这样的变化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引进和女性主义在艺术批评中的传播和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艺术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最初是在80年代初,而且是首先是文学领域出现:朱虹1981 年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被认为是最早向国内介绍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艺术理论规模性的进入中国是在90年代。台湾远流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一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如:

  1995年《女性,艺术与权力》[1]、1998年《女性主义与艺术史》[2]、2000年 《视线与差异》[3]、2000年《女性笑声的革命性力量》[4],这些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的经典著作的出版对于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接受女性主义艺术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包括本人在内的一批高校学者、以及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很快就通过这些著作和英文世界的出版物了解了女性主义思潮和观点。

  此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理论成为艺术批评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耿右壮的《女性主义》[5]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李建群的文章“从诺克林到波洛克——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6]、“性别关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新阶段”[7]、“女性主义怎样介入艺术史——葛里塞尔达·波罗克艺术理论初探”[8]等文章深入介绍和研究了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

  90年代初,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在中国的艺术批评界悄然兴起。1994年,从徐虹在《江苏画刊》上发表“走出深渊,给女艺术家和女批评家的一封公开信”这篇宣言性质的文章。在文中,她对广州双年展中的评选制度提出了公开的质疑,指出:“一群大男人围坐一起,讨论哪些女艺术家的作品够格参加,哪些不行,最后选出吻合他们标准和口味的女艺术家作品并妄加评论。…几乎现有的一切制度规范,包括哲学、语言和图像的建立,都是按照一种性别所设置的。就连女性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习惯都不由自主地依照这套体系标准来进行,这一切都早已沾染上性别歧视的因素”[9],她认为:中国美术的现状是:很多流派和组织都成了“同性者俱乐部”。她呼吁女艺术家要积极参与当代艺术运动,改变这种状况,“为让另一性别的人读和读懂自己的语言,听和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女人们大都能读懂男人的语言,从她们出生始就被灌输这种语言)而自强不息。”[10]这种呼吁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思想特点。此后,涌现了一批明显带有女性主义倾向和表达方式的批评家及其文章和著作:

  廖雯的《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11],作者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研究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女性艺术如何从闺阁自娱到男性化的女性,从自我发现到自我解放的历史。

  陶咏白、李湜的《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12]梳理了从史前到当代的女性绘画史。在该书的扉页上有题词:不是我们展现历史,而是历史展现自己。我们从沉默的历史中走来,为了不再缺席的历史。这种表白充分说明了作者的女性主义立场。徐虹的《女性:美术之思》[13]研究了数名现代女艺术家的作品。

  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自90 年代以来,各类女性艺术展以不同的方式和名目竞相登场,尤其是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作为一个契机,在中国真正意义上敲响了女性主义的钟声,推进了女性自觉自省的步伐。比如1990年,由9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女画家组成的“女画家的世界”展览首次表现出女性艺术家不同于男性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风格,以鲜明的精神取向展示出她们的自我探寻之路。她们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正是在探寻女人的存在意义的同时, 对其生存空间所作的象征性的解构与批判;1995年5月,廖雯策划主持的“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展”突出强调了女性在艺术表现中的特有方式。

  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女性艺术展览是1998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世纪,女性”艺术展。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展览,由官方美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由贾方舟,陶咏白等人主持,并有60名左右的女艺术家参展。展览包括一个文献展(“历史与回顾”),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女性艺术发展历史;一个藏品展(“理想与现实”),展出了60为女艺术家的180幅艺术作品;一个外围展(“自身与环境”),展出了在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等多样化媒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作品;一个特展(“延续与演进”),展出了一家三代女艺术家的作品,显示了不同历史时代女性艺术家的风格演变。主持人贾方舟首次对“女性艺术”观念进行了诠释,他认为女性艺术并不只是女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凸显出一种‘女性特质’和‘女性视角’。”“她们意识到自己是女人,她们意识到她们有她们自己的视角,有她们自己的经验领域和判断标准,有她们自己特别关注和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她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方式,经验方式与思维方式也都与男人有别。”同时,他也对女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1. 不再关注那些外在的、与个人情感生活不相关的食物。更注重挖掘内心资源,从个人经验乃至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具个人化特色和私密化倾向。

  2. 很少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介入题材和把握主题。更注重艺术的感性特征,更注重直觉的、官能的呈现。作品更多孩童般的幻想,顺手牵羊的随意,意象模糊的非理性和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理-心理感应。

  3. 对于政治的、历史的、哲学的大主题缺乏兴趣,而对自然的、生命的、人性的乃至生存问题相关的主题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关爱,甚至对于平淡生活与平凡事物的关注,都胜于对崇高、辉煌的追求。

  4. 对男人的世界普遍缺少兴趣,很少以男性作为艺术对象。

  5. 从传统手工艺中发展出的话语方式,如编织、缝缀等传统技艺。

  6. 媒材选择上的生活化和亲近感。比如装置艺术家选择针线,棉花,丝绸,毛绒及至各种纤维和轻质材料。[14]

  从他对“女性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来看,这位主持人作为一个男性仍然带有父权制背景的特点,因为他认为女性艺术具有个人情感的、直觉的、自然的特点;同时他的观点又包括一些早期女性主义的观点,比如强调性别差异的本质主义倾向。而且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女性艺术大展,其策划和主持人仍然是男性为主,这也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但是这个展览的女性主义立场在贾方舟写的序言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他认为,通过这个展览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失声的群体”,“中国女性不再仅仅出于一种被说、被写、被画、被赏的客体地位,她们已经反客为主,从自身经验出发去说、去画、去写、去做…用她们内心资源去建构一种属于自己也属于全人类的女性艺术与女性文化”[15]。

  进入到21世纪之后,女性艺术创作和展览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和积极的组成部分。   2.女性主义理论的争论焦点

  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从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论和矛盾的过程。在众多的涉及女性主义的批评文章和辩论中,艺术批评家讨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焦点:

  2.1艺术是否有性别

  性别问题是女性主义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界以来,一直引起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艺术是否有性别?”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