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莫言详解诺奖后新作:灵感来自母亲讲的故事

2017-09-01 08:31 来源:张中江 尹超 作者:张中江 尹超 阅读

划重点

1、我在第一稿的时候曾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类似于《白蛇传》的神话故事,可越重读越发觉得这样写没有现代意义。

2、我写诗的过程也很长了,但一直羞于拿出来示人。我用书法作品写出来的那些打油诗,从来没敢说是律诗、绝句。

3、现在我看到网上哪一个人的一句话流行之后,就会铺天盖地仿制出很多类似的句子来,这就是语言的一种强大的繁殖能力。语言的繁殖能力是写诗人的一个基本能力。

“蛰伏”五年之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终于又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新作了。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收获》两家刊物上,将分别刊发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组诗《七星曜我》以及三个短篇小说。莫言本人还透露,《人民文学》后面还将发表他一万多字的一篇小说。

在《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看来,《锦衣》自然且自由地展现山东戏曲茂腔、柳腔的唱词和旋律特色,又不局限于地方戏的表达时空的设定,把民间想象、民间情趣与历史关节、世道人心活化为一体,一个个人物的表情、腔调、动作和心理形神兼备于文本的舞台。而组诗《七星曜我》是莫言“与七位文学大师惺惺相惜的致敬之作”。

8月30日,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为《人民文学》杂志的读者签名,一连签了三百本。腾讯文化、中国作家网对莫言做了联合采访,这也是他首度对《锦衣》《七星曜我》进行详细解读。以下为当天采访实录。

腾讯文化:莫言老师您好,最近您集中发表了一批新作,请问您什么时候觉得这些作品打磨好,可以发了呢?

莫言:去年年底的时候,有一次徐则臣(《人民文学》编辑、作家)来北师大参加活动。我说我写了个剧本,要不要给你们看看,因为我的记忆里《人民文学》好像发这种戏曲类的剧本比较少,没想到徐则臣很愉快地答应了,说他们很期待。之后由于春节的忙碌,也因为当时没有想好一个好的修改方案,因此一直没把剧本修改好。

《锦衣》这个文学剧本在2014年的时候写好的。早在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澳大利亚演讲时曾使用过“锦衣”这个素材,因为这是我童年记忆中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母亲跟我讲的:有一位地主家的姑娘待字闺中,她母亲却经常在半夜听到这姑娘闺房中传出男女谈笑的声音,于是她母亲跑来问她女儿这是咋回事?女儿告诉母亲说,一到深夜,就有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来和她幽会,他穿着一身金光闪闪的衣服。母亲对她说这必是妖孽,要她在这小伙子下次来的时候把他的衣服藏起来。女儿听了母亲的话后,真的把小伙子的锦衣藏到了一个柜子里,后来小伙子很无奈地在天明时分走了。第二天,这姑娘打开衣柜一看,柜子里一地鸡毛。

我在第一稿的时候曾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类似于《白蛇传》的神话故事,可越重读越发觉得这样写没有现代意义,因为反封建、婚姻不自由等问题已经不再属于现代问题,可是我又无法舍弃我母亲讲的这个故事。后来我读到一些史料,看到曾经在山东的胶东半岛,有很多青年男女远渡重洋去日本接受了孙中山同盟会的思想,回国后组织起来为推翻清朝一起革命,于是我把《锦衣》这个故事的时间放到了辛亥革命前期。有了这个构思后,我修改得十分顺利,加上之前写了一些诗,就都交给徐则臣看了。

腾讯文化:几年前人艺排演过您创作的话剧《我们的荆轲》,这一次则创作了戏曲文学剧本《锦衣》,您近年来是否对戏剧这种体裁更为偏爱了呢?

莫言:戏剧创作一直是我创作中的重要方面,我的处女作其实就是一部话剧剧本,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上海宗福先有个话剧叫《于无声处》,影响很大。我又看了郭沫若、莎士比亚很多剧本,尝试了一下,自己也感觉写得不好,后来在搬家途中丢失了。2000年后,我有位朋友跟我合作了一个剧本叫《霸王别姬》,空军的话剧团把它搬上了舞台,连演了40天,而且作为文化部外派的剧目出国演出。这部剧的主演还因为出演这部剧获得了梅花奖。接下来就是《我们的荆轲》。当时也是空军话剧团的导演说他手中有一个剧本,写的是荆轲刺秦王这样一个历史素材,他本人不太满意。于是我想试试,便按照我对荆轲的理解把这个历史故事重新演绎了一下,一个星期就交了初稿。这部剧后来在沈阳、北京人艺,还有圣彼得堡、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很多地方上演了。

我当时热情很高,想创作一系列历史剧,也有一些素材方面的准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我是戏曲、尤其是民间戏曲的发烧友。我们高密这个小地方有一个很独特的剧种叫茂腔,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创作受到茂腔的影响很大,《檀香刑》里面就有大量的戏文。由于受过民间文化尤其是戏曲的滋养,我一直想做这样一个尝试,也作为我对民间文学的报答。

《锦衣》是我独立完成的戏曲文学剧本。之所以叫“戏曲文学剧本”,就在于它不是特别规范的戏曲演出剧本,一方面因为剧本太长,有三万多字,而按照舞台的要求大约一万多字就够了,所以《锦衣》若要搬上舞台还要进行大量删节;另一方面,里面的唱词也不是按照规范的唱词写的。这个唱词对平仄有要求,但我写得很自由。这是一种尝试,也是我对民间艺术的致敬,同时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试图开拓艺术创作的领域。

民间艺术有深厚的历史和地理原因,一个地方的人之所以用这样一种腔调演唱,这跟当地的文化尤其是方言有很大关系,小剧种自身所具有的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对走进庙堂的京剧、昆曲这样的大剧种的一种对应,它们的唱词不如王实甫、关汉卿来得规范,但是它有蓬勃的生命力,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我想我作为一个写小说的,应该天天看戏,这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自己动手写一个剧本,会有个共生的体验,通过写剧本的过程,我感受到了当年我们的民间艺人们,在创作、演出地方戏曲时的感受,这也使得我的创作体验更为丰富。

腾讯文化:我看这个剧本的时候,很感兴趣的是“人鸡幻化”的这部分,它的舞台感很强,是不是您特意设计的一个情节?

莫言:这个“人鸡幻化”的情节当然远远超出了我母亲给我讲述的故事原本。故事里的鸡失去了“锦衣”,变成了一个“光腚”鸡,很狼狈。但是在作品里面,我还是把他作为一个有正气的、正面的形象来表现的。在剧中,审判官说,只要你还能变回鸡,就免死;你变不成鸡的话,你们俩就要被火烧死。就在他要把锦衣往身上一披要变成鸡的时候,这位女子把锦衣抢过去,一把扔到火里去。她说,你就是个人,你没必要为了救我而变成一只鸡,你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奇男子,一个英俊的男子汉,我宁愿死也不要让你再变成一只鸡了!我想用这个方式,把这个故事升华一下。现在有了革命的背景以后,这个故事纯粹就是表演了,变成了革命党利用当时迷信的社会环境,来吸引清朝的统治者、军队离开县城,是革命军攻打县城的调虎离山计,但我还是完整保留了第一稿里“人鸡相变”、“宁死不变”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细节。

腾讯文化:我们也注意到,和剧本同时发表的这一组诗也是非常少见的。包括则臣也说,这可能是他第一次见到您的诗歌作品。刚才您说过,这些诗是平时写的,在诗歌写作上您有什么规划吗?另外,这组诗叫《七星曜我》,虽然您写到的都是大作家了,但是,用“曜”的话,会不会觉得太隆重了?

莫言:我写诗的过程也很长了,但一直羞于拿出来示人。当年也写了很多打油诗、仿古诗。因为我们山东人、我们高密人发音的调值不准,所以只能凭感觉,自己觉得符合了律诗的平仄要求,但实际上是不准的,所以我用书法作品写出来的那些打油诗,从来没敢说是律诗、绝句。这样的东西有一大批呢,也有地方一直想收集出版,但我觉得再积累一下,即便是打油诗,也要像样才行。这种白话诗也一直在写,一直感觉到这些内容就是一个随笔,记一件事,记一个人,用这种分行的、基本押韵但又不严格押韵的句子记下来,累积起来。这一次给徐则臣的这七首,是和知名作家的交往、友谊,则臣说要不要取一个总题目,比如叫《格拉斯大叔的瓷盘(外六首)》。我想着,这七位作家,不管怎么说,在他们本国、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影响的,称得上七颗文坛巨星。恰好,北斗七星嘛。这个“曜”字也是在给星球起名字时经常用的一个字,它不是“照耀”的意思,也不是说他们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而是另外的含义。

腾讯文化:您写瓦尔泽的那首,也特别有意思,用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句式,包括您写道“这是瓦尔泽写的,还是我说的……”您能稍微解释一下,想给读者什么提示吗?

莫言:瓦尔泽的小说也好,讲话也好,里面确实有一些绕来绕去的句子,但是绕得很有意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当然也是德国人的哲理、思辨传统,对一个问题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很独特的修辞方式,这是我所不具备的。有他的例子在,我们就可以“仿造”出很多类似的句子。现在我看到网上哪一个人的一句话流行之后,就会铺天盖地仿制出很多类似的句子来,这就是语言的一种强大的繁殖能力,语言的繁殖能力是写诗人的一个基本能力。有的人写诗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不断地联想、跳跃,很自然地生成出很多东西。所以这首诗里面很多句子实际上是根据马丁·瓦尔泽先生喜欢用的句式自动繁殖出来的句式。

腾讯文化:您在诗中也写到了勒·克莱齐奥先生,我知道您和勒·克莱齐奥先生有深厚的友谊,您也写到他送您围巾等细节。在我的印象里,中国的大作家好像不太爱谈时尚,您对时尚持什么态度?

莫言:中国作家里有很多对时尚是很研究的,穿着都很有品位。时尚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了解时尚,了解都市生活,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如果你写到某些特定的阶层,而对时尚不了解的话,可能就写不了,从了解生活这个角度来讲,有必要。但是,我本人确实不太了解,这也是每个作家可能的局限。

写克莱齐奥的这首诗,后面大部分写的是幻觉,有事实,有幻觉。前面写到他低头进入我们家那个矮小的大门等等,这都是现实。有一天,我梦了一个场景,一匹烈马奔驰而来,克莱齐奥飞身上马,腾空而起,就把梦中的情景跟现实的一些细节嫁接到了一起。

腾讯文化:您在北师大的毕业典礼上发表过非常精彩的演讲,马上就是开学季了,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和鲁迅文学院联手合作的研究生班马上要开班,您对这些新学员有什么期许?

莫言:这批年轻作家在进入这个班之前,就已经创作出了很有名气的作品,应该放下过去的荣誉,也是放下过去的包袱,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学生的心态谦虚学习,我希望这样一种学习能为他们今后的攀登提供一个巨大的推力。总而言之,学习不是目的,将来能够写出好作品才是目的,这是为了未来的创作而学习,是一种必要的准备,祝贺他们,也祝愿他们。(文/张中江 尹超)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