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盛邦和:狄更斯与他的小说

2017-08-31 08:38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盛邦和 阅读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首席教授

   1 午夜星辰

   对于英国来说,十九世纪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尤其这个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祖母”维多利亚执政,盛世繁荣,“日不落帝国”步入不可一世的巅峰时期。人才荟萃、群星灿烂,出取消全屏了不少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1812年2月7日,英国南部海港名城朴次茅斯,一所陈旧的砖屋里,诞下一个小生命。他就是后来英国文坛巨匠狄更斯。狄更斯这样写道:我诞生的时候,正巧是星期五的午夜,时钟直直地指在12点的位置。保姆和女邻居都说,孩子在这个时辰出生,命中多难,还具有看见鬼魂的禀赋。

   这是一所不太宽敞的房子,人们走来走去,大人的说话声和婴儿的哭泣声,在屋子里回荡,发出嗡嗡的回音。狄更斯的小说,很擅长用细腻生动的笔致,描写人物的脸部表情以及手和腿的活动。后来研究狄更斯的学者说:这是因为屋子太小,家庭成员挤在一起,使得孩子的视野十分局限,只看到大人们放大了的脸部与四肢。从心理学上说,孩子最早的视觉印象,将会保留一生,并时常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般瞬间再现。

   孩子的父亲是海军会计处的小职员,家境不怎么好。狄更斯有一个姐姐,比他大2岁,名叫弗朗西斯·伊丽莎白,后来人们都叫她范妮。范妮1848年因患肺结核早早离开人世,狄更斯很难过,在几个兄弟姐妹中,他俩最合得来,曾一起随父亲到罗彻斯特的米特尔饭店,以大餐桌为舞台表演歌舞,赢得观众的掌声。

   姐姐去世后,狄更斯为她写下7000字的纪念文章,回忆一起度过的笑泪交汇的童年时光。也在这时他产生创作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念头。狄更斯的好友福斯特撰著《狄更斯传》,着墨于狄更斯童年生活,引用过这篇文章。

   小狄更斯10岁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父亲因拖欠债务,无力偿还,被投进欠债人监狱。因为实在无法生活下去,母亲带着孩子也一起住进了监狱。第二年狄更斯去一家鞋油作坊当童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只有星期日才能带一些食物去监狱与父母团聚。

   狄更斯的父亲后来继承了一笔遗产,这才还清债务,走出牢狱。此后,狄更斯进学校念书,然而终因家境贫寒而失学。算起来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4年,他能成为著名作家是他努力自学的结果。

   狄更斯的父亲爱读书,尤爱读剧本,是一个戏剧爱好者,在家里总让小狄更斯扮演他喜欢的戏剧里的各种角色,然后一起讨论演戏心得。他还教狄更斯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鼓励他提笔写作。在父亲的影响下,狄更斯也养成读书习惯,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世界名著。稍微年长之后,他就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伏案学习,那里成为他的自修大学,也从那里窥探到文学殿堂的绚丽华美,并迈开登堂入室的第一步。

   人们在提及狄更斯的父亲时,总用玩世不恭、挥霍无度这样的词句来形容他,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没有老狄更斯对儿子的影响与引导,也许就不会有一颗文学巨星的升起。

   狄更斯15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做过法庭记录员。20岁时任报馆采访员,从事下议院的报道工作。这让他有条件对英国政界作仔细考察,观其利弊。因工作的需要,年轻的狄更斯将其足迹印遍伦敦的街头巷尾,广泛接触社会,深阅人情世故。这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作了充分的素材积累与思想认识的准备。

   狄更斯研究者汤玛琳说:狄更斯对伦敦街道是那么的热爱,投以莫大的关注,“他总是在看着什么,倾听什么,对伦敦生活中的一切悲、喜、荒唐和无奈作出反应。这些点滴的观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虽然,狄更斯眼中的伦敦到处是混乱,灰尘与废纸满街飞。然而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与这个巨大的“垃圾堆”有关。狄更斯将”垃圾”分类处理,竟然淘洗出价值连城的宝贝,成了“闪着金光的清洁工”。

   1836年狄更斯发表《鲍兹随笔》,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伦敦街头的日常见闻,获得文坛好评。同年他又趁热打铁,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炮而火,引起文界轰动。这是一部幽默作品,一位老绅士的旅行记录,只见小说主人公目光如炬,直照英国当时的社会阴暗面,层层揭示,嬉笑怒骂,不留情面。

   本书出版后,争阅者众,评价它是一卷绚丽多彩的维多利亚时代市井风俗画。《匹克威克外传》的成功让狄更斯增加了生活的信心,发现了自己的才能,决心从此以写作为业。

   1836年狄更斯24岁,与凯瑟琳结婚。1837年至1839年间,狄更斯夫妇在伦敦度过了一段新婚燕尔的时光。在那里,他完成了《雾都孤儿》的写作。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此后与家人前往欧陆,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创办国报刊,题名《每日新闻》,自任主编。1858年起,狄更斯遍游英国,每到一地都有许多仰慕者簇拥着他,要他站到舞台上,高声诵读自己的作品,他就此开启一生中别有风味的朗诵旅行时代。1867年至1868年,他再次游历美国,对这个位于新大陆的新兴资本国家作深入观察。

   1870年6月9日,已经闻名遐迩的狄更斯在赶写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德之谜》时,扑倒于写字台上,因脑溢血溘然长逝。狄更斯是一位勤勉的作家,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光,还在挥笔不已。他一生著作等身,留给世人14部长篇小说,及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游记、戏剧、随笔。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匹克威克外传》(1836)《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

   狄更斯死前留下遗嘱,其中写道:“请把我的丧事办得朴素、简洁。不要张扬。不要在报上发讣告……用普通的字型在墓碑上刻上我的名字就行了,而不用加什么,‘先生’‘阁下’之类的字眼。也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后人尊重狄更斯的遗愿,丧事从简,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的“诗人之角”。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之人的同情者。”人们唯一违背作家遗愿的一件事,是让一座朴实无华的纪念牌静静地矗立在疏林绿茵,表达后世的人们对这位伟大作家永远的思念。

   2 “荒凉山庄”的凄美

   从伦敦出发往东南方向走去,即进入肯特郡,我们要去寻访心仪的小镇,名叫布罗德斯泰斯。肯特郡宛若半岛,看上去像可爱的小犬,探着鼻子嗅闻英吉利海峡碧波清浪的气息,那么这个小镇,就像溅到小犬鼻尖上的一粒水珠。小镇尽头的山崖,座落着城堡,顶层有一个能看到翠绿色海景的房间,狄更斯曾在这里完成名著《大卫·科波菲尔》的写作。

   在英伦大岛上,想找一个离法国最近,又比较有名的地方,英国人会告诉你,那就是布罗德斯泰斯了。在奥维互动地图上目测计算,这里离海峡对岸的法国陆地还不到一百公里。站在布罗德斯泰斯海崖人们会想,从这里架设一条跨海大桥,或者打通海底可以通行,那么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法国了吧。

   其实连接英法的海底隧道早在1994年已经开通,全长56公里,不过英国的起点不在布罗德斯泰斯而在小镇北边距离50公里处的福克斯通。隧道与对面法国加来附近的科凯勒相接。高速旅客列车“欧洲之星”在其中川流不息。

   布罗德斯泰斯是有名的海滨度假胜地,被称为“赛尼特岛皇冠上的宝石”。站在海边,只见远航的船舶缓缓驶过,金色沙滩与白如霜雪的悬崖组合成梦境的色彩、一条小道通向树林的深处,道路两旁芳草萋萋,鸢尾花竞相开放。

   布罗德斯泰斯人气旺盛固然得益于风景的秀丽与海底隧道的开通,而主要原因在于它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生活与工作过的地方,小镇与狄更斯天生有缘,特别能够激发狄更斯的创作灵感,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此诞生。

   每年一次的狄更斯节在这里举行,届时寂静的小镇,顿时热闹非常,人们走上街道,载歌载舞,因小镇与狄更斯有着特殊的历史关联而自豪。小镇每年有一周的时间以游行等方式纪念这位大作家,人们举着狄更斯留有山羊胡子的头像,提醒大家把这个形象与布罗德斯泰斯的美丽海景一起铭刻心扉。

   人们很容易从狄更斯联想起英国英镑。英国纸币分为:1镑、5镑、10镑、20镑、50镑和100镑。币值的纸币印有英国君主及诸位英国名人像。狄更斯头像曾经印上10英镑的票面,这和布罗德斯泰斯镇上游行的人们的“提醒”有关吧?

   向着英吉利海峡蔚蓝色的海洋,著名的肯特郡白崖伟岸矗立,崖上一座拿破仑时代风格的城堡引人注目,人称“荒凉山庄”,这个名字与狄更斯的名作《荒凉山庄》的书名恰好一样。

   它最初的名字是“堡垒山庄”。早在拿破仑时期,这里是当地堡垒指挥官的住所,上下4层,共有6间卧室。狄更斯平时住在肯特郡附近的海厄姆,离“荒凉山庄”有20英里之遥。从1837年到1839年,狄更斯租下了“堡垒山庄”,在这里度过近二个年头。狄更斯喜欢看海,也喜欢在海里游泳,称这个城堡为他的“戏水圣地”。在这里,狄更斯完成《大卫·科波菲尔》的写作。

   荒凉山庄可以俯瞰英吉利海峡,那间朝着海峡方向的狄更斯卧室,有一张办公桌,是狄更斯伏案写作的地方。每当傍晚,大海退潮时刻,山庄沉浸于暮霭海风的温情氛围,狄更斯会触景生情,神思飘忽,开始一部新小说的酝酿,并渐渐成竹在胸,书名叫《荒凉山庄》。1870年狄更斯逝世。人们把原来的“堡垒山庄”更名为“荒凉山庄”。

   3 “看不见的女人”

   狄更斯步入作家行列之后,收入稳定,这时他想要有一个家。还在《时事晨报》上班的时候,狄更斯就已看中主编乔治·霍格斯的女儿凯瑟琳,这时他主动撩妹,展开求婚攻势。1836年,终于将20岁的凯瑟琳·霍格斯抱入婚房。

   1837年对于狄更斯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既是婚巢甫筑,又逢《匹克威克外传》出版,大获成功,忙着连载,通向锦绣前程的红地毯铺到了脚下。三月里花红柳绿,狄更斯又有乔迁之喜,迁往伦敦DoughtyStreet 48号新居。他在这里生活了近三年,许多著作在这里完成,许多故事在这里发生。他逢人就说,“这是我在城里的家”。

   这是狄更斯在伦敦的唯一住所,现在成为狄更斯博物馆。漂亮的连体别墅中的一栋。推开房门,一派英国维多利亚装饰风格,美轮美奂,夫妇俩本该在此宁静的“港湾",享受幸福的生活。

   然而,时光荏苒,事与愿违,狄更斯心生厌倦,开始嫌弃凯瑟琳,他抱怨道:“可怜的凯瑟琳和我并不般配,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凯瑟琳出身书香门第,懂音乐,会法语,竟然失去了丈夫的欢心。狄更斯公开抛弃妻子凯瑟琳是在1858年,当时他46岁。

   那年夏天,他在自办杂志《家常话》公开了一份类似声明的文字:“积时累日,家有内忧,烦扰我心,因其涉及神圣隐私,恕不赘言。心平气和地作出分居的决定,并非出于愤怒和恶意,分手的始末缘由也从未避讳孩子们。”

   文章又说:“然而这件家事却被故意歪曲了,可以说是完全虚假的,用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方式——牵连的人不止是我,还包括我最亲爱的无辜的人。”从文字看来虽然是为自己辟谣,实质是一份声明,告诉人们已与妻子分居,而且责不在己。《泰晤士报》等多家报纸都刊登了这份声明。

   电影《看不见的女人》,有这样一个镜头,狄更斯怒气冲冲地用木板将卧室分隔成两半,狄更斯的夫人看着他的举动,徒唤奈何,满脸的哀伤与绝望。她蒙受巨大的侮辱,却是哀告无门。虽然狄更斯与妻子没有履行正式离婚手续,但他们早已劳燕分飞,破镜难圆。

   狄更斯展览馆二楼,狄更斯夫妇的卧室里至今还保存着狄更斯的信件,信中他喋喋不休地向朋友们抱怨凯瑟琳。

   后世责备狄更斯是不负责任的“渣男”,凯瑟琳为他生了十个孩子,几乎年年生育,百般辛苦,又得了产后抑郁症,狄更斯不但不理解她,反而口出恶言,令人不解。

   其实,狄更斯的感情如阳春柳絮,飘忽不定。英国现代作家毛姆在《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一文中揭露一个“秘密”,狄更斯婚后不久就迷上妻妹玛丽。1836年,也就是狄更斯和凯瑟琳结婚的第一年,16岁的玛丽搬过来与姐姐、姐夫合住。

   如今参观狄更斯故居,还能看到玛丽的绣房,狄更斯夫妇卧室的隔壁,洁白的墙上挂着一位少女的侧面像,温婉可人。凯瑟琳首次怀孕期间,狄更斯与玛丽的爱情走到深处。这是一个爱的悲剧,1837年5月,一天晚上狄更斯和凯瑟淋姐妹俩一起去看戏,回家后不久,玛丽猝死。玛丽是在狄更斯的怀里闭上眼晴的。狄更斯悲痛不已,含着泪水,将玛丽手上的戒指戴在自己手上,终其一生没有取下。

   狄更斯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倾诉自己对玛丽的一片感情:“感谢上帝!她死在我的怀里。她最后的遗言也是关于我的。”直到他自己临终前夕还怀念着玛丽,笔下真情流淌:“玛丽时刻都在我的心中,尤其是在我成功和发达的时候,对她的追忆已经成为我生命的最本质的一部分,就像心跳一样和我的存在不可分离。”

   玛丽逝世后五年,仿佛是在追寻玛丽的影子,又爱上凯瑟琳的小妹妹乔治娜。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乔治娜不久也搬来同住,而且这一年乔治娜也恰巧16岁,与玛丽当年迁入姐夫家的年龄一样。

   乔治娜与玛丽形神酷似,这使狄更斯不时产生幻觉,朦胧中发觉玛丽复活,重新来到身边。与姐姐相比,乔治娜对狄更斯爱得更深,为了姐夫一辈子没有出嫁。后来狄更斯与凯瑟琳分居,乔治娜也没有离开狄更斯,像妻子那样照顾狄更斯与他的孩子们。

   犹如玛丽死在狄更斯的怀中,狄更斯临终时,躺在乔治娜的怀中。垂危的狄更斯,把头转向乔治娜,蠕动嘴唇说出最后一句话:“好,就躺在地板上吧”。

   狄更斯总把正面形象朝向读者和社会,尽量将个人私密包裹得滴水不漏。他小心地爱惜羽毛,维持一个英国绅士的尊贵与体面。不过,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悄悄地发生,大作家浓重的背影里躲藏着一个秘而不宣的小情人。她叫奈丽,一位戏剧演员,她扮演的悲情女人的角色款款动人,而最主要的是,她的神情仪表、一颦一笑,竟和“特南小姐”一模一样。

   狄更斯《双城记》中这样描写书中的主角之一特南小姐:“身材苗条,一头金发,带着审察神气的蓝眼睛,娇嫩光滑的前额上有一种困惑、好奇、惊惧、专心,或者这些同时俱备。”当狄更斯用鹅毛笔在纸上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已为自己所悦的女人,描述出朦胧诱人的身影。

   特南是虚构的人物,是他寻寻觅觅的梦中情人,现在情人走出梦境来到他的面前,她就是奈丽。狄更斯金屋藏娇,整整十年,刻意隐瞒这一段秘密情事,烟笼雾锁这一位“隐身美人”。两人一老一小,年龄相差悬殊,然而相爱情深,真可谓风流一代才子,红颜百番痴情。有时奈丽为自己不明不白的身份饮泣无声,狄更斯则百般呵护,关爱有加。人们不知道,狄更斯的又一部名著《远大前程》,其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他对奈丽的爱情。

   不知什么原因,狄更斯与奈丽之间的那根红丝绒的情缘,在十年后出现了松动。那双曾经紧攥的手放开了,那座金丝编织的樊笼打开了,而美丽的金丝鸟也春梦初醒,飞回了自然。对于这段爱情,狄更斯至死耿耿于怀,遗嘱上特地关照:“给奈莉小姐1000英镑的馈赠”。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