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大家》·红河·新青年写作沙龙:黑丰发言

2015-08-13 09:03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黑丰 阅读

  《大家》·红河  新青年写作沙龙(青年作家及评论家分组讨论、交流)
  主题:80后写作者处境与出路、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故事、中国小说的传承与创新、当下写作的困境和突围、后先锋时代的先锋写作、小说会死吗……

  黑丰发言  

  时间:2015年6月25日
  地点:蒙自天源大酒店五楼会议室
  主办:《大家》杂志社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
  承办:云南大家杂志社有限公司   红河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中国现代文学馆  红河学院云南边疆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穿越时代和故事的逻各斯……

  1、关于“时代”

  首先“时代”这个词是可疑的,是需要质疑、需要进一步辨析与廓清的。什么是“时代”?“时代”并不等于流动着的与我们共生共在的纯时间,“时代”并不等于个人记忆,它是去个人化的,“‘时代’的语词往往是一种大写的主体所覆盖的印记,是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和同质化的碾压的印记”(耿占春),有时一个时代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一团巨大的迷雾、一个需要我们不断从中醒来的噩梦。时代的那些政治寡头,以及他们的幕僚、超级拥趸超级精英们总是一惯正确的说辞、一套宏大的构想和主旋夹杂一套实用主义的庸俗社会学……通过从天上到地下的全覆盖全方位浇铸,从而把你的个人性部分冲兑,变成一种符合“他们”利益和标准的伪记忆。所以“时代”这个词是可疑的也是可怕的。如果这时你问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故事”,那我们很可能写不出“时代”所需要的“好故事”,

  坦率地说,此时的“人”已经非人了。“人”不过是“时代”的一件替品,它不是“人”的真本。

  一个人要想不被他的时代所同化、不被时代所湮没,不被那一套虚妄文本所互文,就必须保持距离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思考。

  一个真正有个性和具有艺术良知的作家与他所处的时代必须保持距离,甚至是对抗的。从一种对抗到一种对峙,从一种对峙到一种对称。这里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美学的过程。但距离与空间感是必须的。没什么不好。写作就意味着“距离”,“距离”意味着美感、意味着深度和深入的思考。所以“一个写作者,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出发,独处或禁闭在一种孤独中(适当的离群索居)是必要的……只有浸透在一片阒静的荡漾着蓝色的湖水中,灵魂才得以纯净,自己的个性以及个人的敏感性才得以独存。只有永葆了个体的独特与敏锐,感觉感受和感悟才能有效地把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内化事物。”(见拙作《大视野下的本土写作》,这里重订)。只有被内化的事物才是有效的。“内化”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处理与消化,同时也是指向“时代”的。这样才能从对抗对峙走向对称走向对话。

  2、关于“故事”

  首先“故事”不是什么“时代”所需要的。“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好故事”只能让我们寒战,更加沮丧和悲哀。想想“时代”需要廉价的颂歌,需要廉价的粉饰,需要廉价的政治符号(政治礼花)、廉价的高大全(《金光大道》、《艳阳天》)、需要“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写得出?能再写吗?当然,也不是说没人写,不是没有人作这种选择和妥协。但一旦一个作家选择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好故事”,那他的那支笔还是他的笔吗?那等于把自己交出——弃权,弃绝自我。

  另外,我想一种严肃意义上的小说也绝不能等同于“故事”,我不能认同这个,甚至很反感。小说可以化约成“故事”,但“故事”不能简单地化合成小说。小说是少众的纯文学的书面化的;“故事”是大众的口头的泛文学的。小说与“故事”相比是更高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的切近顶部(或­内的)的建筑和精神。语言语感语句及其结构等都与“故事”有质的不同。小说不会像故事那样太多“铺陈”,那样太多的“从前”、太多叙述与辅句;小说会破“土”而出,出奇制胜,直接把心跳把两片肺叶呈现到你面前;直呈人的生存,直呈人的现状、人的困境,直达人的魂灵。语言即现实。语言的边界即人的边界。然而故事是有“壳”的,有“壳”不等于有“核”。那“壳”就是语言的套路(包括基本句型)、故事的套路。千古不变。变的是一个又一个似曾相似的故事。这“壳”这套路这种句型一直流行民间,口口相传。人们可以任意增删、改变和演义,但万变不离其宗:离奇、惊耸(耸人听闻),这就是效果。人们回味的也就是这种离奇、惊耸。但也不说这种离奇和惊耸没有一点意义和教化作用。它的意义之一:就是消磨时光或抵御现实的无奈,抵御现实的严酷;其次就是宿命意义,教你认命,现实如此,历来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如此;其三就是它的乌托邦和梦想的层面,渴望一个奇迹和仙境的出现。但故事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消磨时间、抵御现实的无奈,因为梦想破灭之后,仍然是残酷、仍然是“吃人”或杀人。所以“故事”最终只是人的一种精神鸦片、麻醉剂,。……中国目前最急迫的,不是需要什么“故事”,而是具有反思意义的、具有观照现实、具有批判精神的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需要具有思想性的灵魂的彻底启蒙;“需要创造自己的精神启示录和贯穿历史的忧思录”(见拙作《一种文学的政治写作》),而不是“故事”。“故事”属于消遣与消费的层面。中国不乏庸众不乏贱人不乏犬儒,不乏消费者、不乏大量的消费读物(如《故事会》《故事大王》《故事新编》等)、不乏大量的肥皂剧商业片以及又臭又长的电视连续剧、不乏大量的搞笑曲艺和娱乐片。缺乏的恰恰是具有思想含量的、具有艺术追求的严肃精神的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不是什么“故事”。

  中国人的脊梁几乎都坍塌了,肚皮拖在地上。中国需要的是“人”。中国亟需培植独立自主自由的脊梁。

  3、关于“先锋”

  首先“先锋”是人的先锋性的体现,就像“文学”是人的文学性体现、“思想”是思想性的体现一样。没有“思想性”谈不上思想、没“文学性”谈不上文学,所以没有“先锋性”也谈不上先锋。

  先锋与故事本质上是对立的。故事也许只会使人平庸,浑浑噩噩,听了多少年听了多少代,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没有从故事的烂泥潭中走出来。尤其中国故事,说出来的总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那一套,人的品味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质的飞跃,依旧是犬儒的那一套。

  那么先锋是什么?

  先锋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精神。超越自我、超越同类、超越时代、超越我们的“父亲”。所以,先锋的思想是具有预言性、超前性的。先锋也许不为他(她)的同道和同类所理解所欣赏。大音稀声。但多少年之后,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或百年之后,人们终于理解他(她),也必然理解他(她)。人类和历史也必然接纳他(她)并与他(她)达成某种谅解。证明他(她)当初(的预言、作品)是对的、正确的,他(她)的写作是有效的。所以先锋生前必然是孤寂的、孤独的,孤寂、孤独是先锋的前提、是一个充要条件;只有有了这个前提,才能保证作品的前瞻性、预言性、超越性(超时代)。一个真正意义的先锋作家和一件具有先锋性的作品,他(她、它)的生命、他(她、它)的读者也许不在生前不在当代,而在生后在未来。他(她、它)遥远地活着。所以一个先锋作家为了他(她)内在的精神或一种超然的智慧和理想,往往要忍受长久的、非人的孤独(甚至隐姓埋名、我行我素)。因为他(她、它)不被他(她、它)的时代他(她、它)的同类所理解。时代甚至拒斥他(她、它)查封他(她、它)。他(她)有时很痛苦,因为他(她)孤寂。“你是国王,就得孤寂地生活”(普希金)。大作必有大孤寂,大孤寂必有大作。

  然而先锋的回音和回荡非常久远。

  所以,我们呼唤先锋,坚持先锋。坚持先锋实质上就是坚持人的文学性的不灭。坚持文学性的不灭,就是坚持人的个性和自由性的不灭,坚持人的梦想不灭。如果一个人的梦想全部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梦想(中国梦),那么,就没有什么先锋性可言了。

  ——另外,“后先锋”也好,“先先锋”也好,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必须具有不断创新和突破的意识,具有反专制反暴政反奴役的不驯性质。没有任何固定的体制、规范、训诫和教条能够束缚它;它会冲破一切束缚,奔赴没有终极目标的目标。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