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李南:经历与诗歌

2012-12-20 08:45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李南 阅读

亲爱的**姐:

    你好。本想早一点写完发给你,可是家事太多,总是拿不起笔来。

    从哪说起呢?当我面对挚爱又寂静的世界,如同仰望一座巍峨的山峰,让我敬畏。

    我是1983年发表第一首诗歌的。多少年后的一天,我的诗友和兄长陈超对我说:“我记得你戴着蓝色的贝蕾帽,是个夏天,你18岁。”他指的是1982年的一次诗歌活动吧。呵,那时我还是个羞却的、说话就脸红的小姑娘呢!那时跟母亲从青海来到内地生活,小小少女有了很重的心事,对亲人、对家乡、对朋友的思念促使我提起笔想表达点什么。      在我很小的时候,哥哥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天生敏感、叛逆,他有一张充满个性的脸,他有那么多的好书,读也读不完。可以说童年少年时代的梦想是由那个年代的书籍开启的。三十年过去的今天,我哥哥早已不再读文学方面的书了,他嗜酒如命,再也找不回年轻时代的影子。

    但他对我的影响是致命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写诗,一写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

    你知道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正是一片喧嚣,各种流派、主义横行,让我目不暇接。那时我正写一首首的小抒情诗,喜欢普希金、雪莱、北岛、舒婷……这些小诗陆续发表在当时的《诗歌报》《诗神》《星星》《河北文学》等刊物上,可以说,发表的欲望促使我写诗,每每捧读被印成铅字的作品,做梦都能笑出声来,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多么大的虚荣啊。当时,我们在石家庄的几个诗友,如赵万里、刘向东、席晓静、陈德胜还有一些现在我已经记不起名字的朋友,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彻夜谈诗,有时争论得不可开交,也办诗歌小报,有蜡刻的,也有几个人凑钱铅印的,但是由于河北诗人大都比较老实闭塞,参与全国诗歌运动的极少,在1986年的《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诗歌联展中,我记忆里大概没有一份河北诗人的民间小报。这不能不说是河北诗人的遗憾。

    80年代我写了很多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的诗,“如今我的双肩已变成弱柳/有寒风中不住地抖瑟”“流浪的心再不会四处借宿/飘泊的双足再不会躲进小屋避寒/祝福你/不必站在窗口叹息了/当风雪掩埋了我的足迹”……那时我读了很多书,但多用以做谈资,半懂不懂地引用大师名人的腔调论证诗歌。我没有意识地写,没有对诗歌的认知、更没有对生活的体悟。所幸的是,我的朋友和老师对我一直看好,他们给我的鼓励让我有机会重新锻造自已。

    直到80年代后几年。我的个人生活出现了一些变故。我辞了职,离开呆了6年的工厂,开始了一种我想要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86年到88年间,由于受当时隐喻、晦涩诗风的影响,我写下了一大批自已也不能读懂的诗。以词语的新奇组合冲撞视觉,以自造的生僻词汇自我陶醉,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现在仍存在我的诗歌练习本上,它们给我的惟一的教益是做了我写诗的反面教材,给我警醒,让诗回到诗来。

    1989年是我写诗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候,我慢慢地学会了对诗歌的鉴赏,身边的诗友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记得与诗人大解等,我们成立了一个秘密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实验小组”,相互鼓励、相互提高。那是一段难忘的生活。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了,比如说人活着是怎样一回事?理想和现实又是怎么一回事?时间会带来什么留下什么?死亡和爱同时笼罩了我。一个全新的诗歌语境包围了我,我想着、写着,写着、想着。这也使我的诗具备了一点点理性色彩,总想在诗中把我的思考“说出”。那时的诗充满理想,精神在舞蹈,激情在奔涌,我恨不能生长在我臆造的世界中,永远!

    读书——把我的眼界打开了,我读博尔赫斯,读洛尔伽、读兰斯顿.休斯、默温、阿赫玛托娃……这些煜煜闪烁的星辰为我指引了金黄的脉路。使我意识到原有传统诗歌的局限性,我开始模仿、汲取、消化。

    我的诗集《李南诗选》,你已经看到了。差不多是我1989年到1992年间全部诗歌的展示。这些诗在当时算不上好诗,但也说不上多差,因为许多人都在写这样的诗。记得当时有的诗发表后,也曾被诗友们喜爱,诗兄大解站在山脚下为朋友们高声朗诵我的诗,让我很难为情;我完全活在诗中了,对现世没有丝毫感觉——纯粹而低能。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