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京城小剧场曲艺的“热”与“冷”

2012-09-29 22: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蒋慧明 阅读

  京城小剧场曲艺的“热”与“冷”

  上个月在北京前门开张的刘老根大舞台不是京城第一家二人转剧场,但300座的剧场能如此火爆的,却绝对是第一家。180元的最低票价能被炒到1500元。时下,如果要问京城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最热衷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是什么,十有八九都会回答:去茶馆听相声。每逢周末,东城周末相声俱乐部、西城广茗阁、南城德云社等好几处专门演出相声的场所,都是座无虚席,有的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曲艺回归剧场是艺术规律使然,除二人转和相声外,京城还有一些上演评书、鼓曲的小剧场。但这些演出则不如相声火爆,两相对照,不免令人深思。

  相声演出越演越热

  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中,最受老百姓喜爱和关注的恐怕非相声莫属。相声自诞生之初起,便被深深烙上了民间的印记,从草创时期的撂地谋生,到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几次高潮,举凡能够流传下来且又可以让人反复欣赏的那些优秀相声作品,无一例外,都有着描摹世象百态、贴近民众心声的显著特点,而相声针砭时弊、讽刺幽默的艺术特长更是它始终能够赢得百姓青睐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各种新兴娱乐形式对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艺术生存现状的冲击、优秀原创相声作品的大量缺失、相声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演员、作者和理论)的普遍滞后、观众欣赏渠道的单一等等,再加上随着电视相声的泛滥,直接导致了广大观众对那些充斥荧屏的不痛不痒、肤浅单调相声的不满和反感,因此,一直以来关于相声“危机”、“滑坡”的议论总是不绝于耳。

  业内外的诸多有识之士纷纷寻病因开药方,希冀相声能够重现昔日荣光。于是,“相声回归剧场”的提法和实践应运而生,亦可谓顺应民意。尽管,这并非一剂药到病除的速效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剧场尤其是小剧场内的相声演出形式,对于观演双方而言都有着不容小觑的积极意义:其一,低廉的票价,丰富的节目,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要求;其二,舞台的锤炼,现场的互动,使得演员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长期坚持的小剧场演出形式,不仅活跃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密切交流,而且激发了演员和作者的创作热情,在恢复传统相声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

  短短几年时间,京津两地兴起了一股去小剧场听相声的热潮,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济南、沈阳、上海等地都先后成立了一些相声团体或组织,以小剧场形式定期演出相声专场,成为广大观众周末休闲的极佳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北京的几大城区都相继开辟有以小剧场形式演出相声的场所,如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西城区广茗阁的嘻哈包袱铺和挚友相声俱乐部、宣武区的天桥乐茶园和张一元茶馆以及马连道茶宫的中曲清音小剧场、崇文区的崇文相声俱乐部、丰台区的周末相声乐苑和乐丰斋相声茶馆、朝阳区文化馆的朝阳相声俱乐部、海淀区文化馆的周末福乐相声大会等。

  分处几大城区的小剧场,大大满足了京城观众在家门口就能听相声的欣赏需求,而驻场的各相声团体因演员构成和上演节目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整体表演风格,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东城区文化馆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为例,由一批中青年演员发起,著名相声艺术家李金斗担纲,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秉承“为老百姓创作、给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宗旨,长期坚持公益性演出,并承诺20元票价永不涨价。俱乐部有着比较完备的章程和规章制度,演出阵容强大,京津等地的名家大腕经常亮相,场次安排以老中青结合为主。其分部崇文相声俱乐部则以青年相声演员为主体,由著名相声艺术家刘洪沂任负责人。

  位于宣武区天桥乐茶园的德云社由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刚领衔,自2005年底迅速走红后,经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德云社的演出以传统相声为主,受到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作为民间团体,德云社在坚持品牌效应的同时又逐步涉足其他文化商业领域。

  2009年年初以来,媒体的焦点开始集中到一个新的相声团体——嘻哈包袱铺,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由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牵头成立的这支团队,打出了“不卖火柴,不卖香烟,不卖车子,也不卖房子,卖的是乐子”的广告语,以时尚另类的风格吸引了众多80后观众的拥趸。

  消费市场日渐细化

  如今,京城日渐增多的相声演出场所,不仅为众多喜爱相声的热心观众提供了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也令一度困惑迷茫的相声演员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不同团体的定位与风格逐渐鲜明起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消费市场的多元和细化。

  像东城、崇文的相声俱乐部,依托各城区文化馆的鼎力支持,注重社会效益,逐渐成为打造城市文化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大量的公益性演出回馈社会;而像德云社、嘻哈包袱铺这样的民间团体,则凭借自身的吸引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前者多在容纳三四百人的各城区文化馆,场馆设施比较齐全;后者则是落座于古色古香的茶馆内,最多容纳一二百人,空间紧凑,观众可以边听相声边品茶,气氛更加随意。虽然演出场所有所区别,但二者在演出形式上基本一致,观演双方在近距离交流中共同完成一段相声作品的艺术创作,正是相声表演的独特之处。特别是与一度遭人诟病的“电视相声”相比较而言,没有了时间和题材的种种限制,符合相声创演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演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同样,观众亦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相声的真正魅力。

  经过数年的发展,京城的小剧场相声演出正逐步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靠拢,但尚未完全进入市场运作模式。目前来看,各相声团体的盈利空间并不太大,除去场租和一些必要的开支,参加演出的演员每场只有几百元的劳务费收入。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收入的非专业团体的演员而言,显然还面临着生计的问题。

  观众群体的细化和不断求新求变的欣赏口味,促使各演出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节目质量和演出定位。由相声演员贾伦牵头的丰台“相声乐苑”,以主题晚会主打,如“三八”妇女节专场、“模拟相声大赛”专场等,使每场节目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贯穿始终;而由中国曲协主办的“中曲清音小剧场”则以个人专场为品牌,为曲艺界的名家新秀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艺术成果的良好平台。

  长期以来,曲艺队伍的青黄不接是困扰和制约相声艺术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各大专业团体的编制有限,一大批毕业于专业院校(如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相声大专班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大专班等)的年轻演员,刚一踏上社会便面临着生存与技能的矛盾。而日渐增多的演出场所,无疑为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演员们提供了一个磨练演技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而与老演员的同台演出,更是年轻演员现场求教的好机会,相声界历来就有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也正是在这样的舞台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综观这些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年轻团队的演出,尽管在表演形式上多有创新,结合了当下许多流行文化的元素,但在作品的结构、表演的节奏以及主题的深化和作品的格调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欠缺。

  鼓曲书场期待升温

  京城小剧场相声演出的日益增多和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媒体的广泛关注。从德云社到嘻哈包袱铺,之所以屡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与媒体的推波助澜就不无关系。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相声拥有了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无疑,媒体在对相声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媒体报道中不时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论的导向。而媒体过度的曝光、过多的溢美之词,往往容易给年轻演员造成一夜成名的错觉,助长他们的浮躁、浮夸心理。例如在对80后相声团队的争相报道中,频繁出现的“颠覆”一词,就是无视相声创作规律的不实评价。实际上,在传统相声文本的框架中融入贴近当下现实并易于为观众接受的时代元素,一直以来就是相声演员都应掌握的演出技巧。

  此外,媒体在对整个传统曲艺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像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先生创办的宣南书馆以及崇文的快板沙龙等,虽然同样有着为数不少的观众,可反映在媒体上的篇幅则远不如对相声的关注度。一方面,可能是媒体从业人员对除相声以外的其他曲艺曲种的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整个曲艺发展的不均衡状态。与相声在京城各小剧场演出的火热场面不同的是,曾经长期流行于京津等地的其他北方曲种,尤其是鼓曲的演出如今则显得有些受冷落。这两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开展,正在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鼓曲艺术,比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在许多专业人士和痴迷鼓曲艺术的票友们的努力下,虽然日渐得到重视,不过,并未形成像相声那样的固定演出。究其原因,一是鼓曲演出多以传统曲目为主,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二是演出形式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演员与伴奏员的配合;三是青年鼓曲演员的人数较少。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的限制,目前京城只有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广德楼等处有不定期的鼓曲专场演出,此外,在宣武区文化馆、西城区文化馆和新街口等地有票友联谊会坚持定期活动,间或有专业演员参与演出,但仍多以票友切磋技艺自娱自乐为主。

  综上所述,京城小剧场曲艺演出的日益红火,不仅大大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锻炼了演员,积累了作品,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应看到,整个曲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诸如后备人才的培养、精品力作的出现等重大问题,绝非多建几个曲艺小剧场就能轻易解决,仍需曲艺院团、曲艺市场和曲艺教育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