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穿越语言的规定:认识康城

2012-09-29 20:11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冰儿 阅读

 在康城的诗歌中,写作就是意味着对世界的重新命名。就是不断开拓新的词语领域,建筑新的精神境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写作对他同时意味着一种良知和责任,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赤诚。他拒绝诗意上的重复,拒绝在有孛时间客观和绝对性,而局限于事物的暂时性和主观性写作上作任何尝试,可以说,所有伟大的写作者的目标,就是要抗拒时间所带来的一切,使事物在流逝的时间中得以保留。对康城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对世界的再认识,新的词语和新的语言产生的过程。他的写作不是面向文坛和文学史,而是面向当下生活,面向存在。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他不断从存在和生活本身出发,努力朝着诗歌和真实靠近。
 
    康城正是用这种个性凸显的写作论述着他的诗歌观点。他在《荒废》一诗中集中表达了一个真正诗人对艺术创作的严肃,甚至是苛求的态度。这种苛求在这个纸醉金迷,快餐式写作成为时尚的时代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也使得他的诗歌在某种层面上显得孤独,曲高和寡。但正是这种不随流,在诗歌面前毫不妥协的个性化写作使他能触及到事物核心,挖掘出被常人所忽略的事物特征,从而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

    在《荒废》中,他眼中的世界是森林、泥土、立交桥和倒塌,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一个蚀骨的词语之上“荒废”,它既是诗人对生活的真实观照,同时又是诗人与被陈述对象彻底结合的瞬间写照。纸上的文字,或者纸张本身就是他世界的全部,“一瞬间就能看见,眼前这些荒废”,在真正的诗歌面前,任何我们试图呈现和描述的对象,任何一种写作动机,都将在纸上一览无遗。我们在纸上构筑的世界在落笔的瞬间就能得到检验。真正的诗歌是排斥任何虚假造作成分的,也拒绝任何妄图以技巧和取巧性文字来蒙蔽读者的心灵。在这首探究诗人写作纯洁性的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对事物高度敏锐的感受能力,他清晰地洞察到事象的内在,并以他的娴熟从容进行美的组织。“荒废了/ 纸上的森林/ 大片的泥土/ 草/ 我们在上面建立交桥/ 还有倒塌//  一瞬间就看得见/ 眼前这些荒废”

    正是这种对事物不加任何评价的诗歌观念,使得康城的诗歌里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诗人用他的写作告诉我们,诗人在诗歌中的现身说法只会使我们远离诗歌,同时失去事物的真实性。因而,诗人其实就是遵循着事物原貌并与之以名的人。《理想国》里有一段柏拉图整理其老师苏格拉底的语录:“事物是因为先存在而被命名,而不是因为被命名才存在”。这位哲学上的先知早在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命名任何事物时必须符合它的客观性,那种说理式写作只会消弱甚至取消诗意。从这一点延伸开去,我们又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客观地反映事物本身,才能使之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保存。诗歌就是诗人对这个时代,对生活环境的真实记录。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都是那种具有鲜明个性,与时代保持同步甚至观念超前的作品。诗人用词语的碎片将我们生活的时代,各种生活场景完整的拼凑起来,这就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诗歌。

    康城诗歌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语言和诗歌本体上。他的诗歌来源十分广泛,任何细微的事件,生活中的小感触都被他转化成诗。在诗意的呈现上,他的诗歌则完全由破碎的词语和语言组成,仿佛是没有经过任何打磨的还未熔化的晶体,是一堆散落的词语碎片在进行自由组合和流淌。对他来说,每一个词语在出现前都是未知的,是词语在带动一首诗歌的完成。这些词语和情绪似乎都是天然生成的,他不会为了追求诗歌的完整而试图在形式上作任何努力。在常人看来,这种诗歌似乎少了一份完整,但那种永远处在完成与未完成之间的语言状态恰恰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诗歌未被束缚在一个固定框架的多种可能性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阅读上的惊奇,更激发我们众多的联想和思考。我们在评判一首诗歌时,它的可能性越多,价值和意义也越大。与此同时,这种诗歌与词语的天然合一使得康城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复杂与单纯的双面性。在他的诗歌中,我们通常可以感受到情感与理智、具象与抽象、单纯与严肃的艺术思考相互冲突,同时又互为和谐的的奇妙组合。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自主诗歌观念的诗人,康城是既耽于肉欲,同时又如婴儿般纯洁的。在他眼中,世界既是全新和无知无觉的,同时诗歌赋予他天生的灵性,和他几近一个小型图书馆的阅读量,使得他的写作摆脱了任何既有观念和时间的框架,他永远处在中间状态的文本又为他的诗歌带来更宽广的空间和深度模式。

    从这种全新的,带有创造性的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康城诗歌中那些貌似陌生化的词汇,那种弥漫在诗歌中的距离感。“痛苦在电话里苏醒/ 声音断断续续 /把握不了节奏/ 更多时候我放弃/ 一些权利和生活一起的愿望/ 为了更长久地脱离生活/ 作品一样存在”《溢出》。在这里,更长久的脱离生活只是为了让作品永久存在,诗人再一次用语言实现了对写作的道德承诺和自身惊人的诗性。我们可以理解成诗人放弃生活是为了更好的保存作品。也可以理解为放弃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彻底地接近和融入生活,使作品、生活、诗人三者合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诗人的诗歌态度,也由此看到事物普遍的发展规律:有得必有失,在某方面的获得和满足必将会导致其他方面的缺陷和不如意。“不会就此结束/ 我的困难/ 它的毁灭不是石头的毁灭/ 纸张和储存体本身不在场 /火烧掉的是灰烬/ 空气是烧不完的/ 我们的感情/ 没有不能渗透的地方”《溢出》, 这些语言在保证诗人立场客观性的同时,似乎在告诉世人:只要诗歌存在,诗人的困难和痛苦就存在,石头的毁灭也无法消除这种痛苦。但同时诗歌的存在也使得人类的感情绵延不觉有了可靠的精神载体。人类普遍的世俗情感,个人精神和身体上的折磨,在伟大的诗歌面前,在永恒的时间面前,不过是无数瞬间中的其中一个瞬间。对诗人来说,在这种写作中,他本身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他将个人情感与人类普遍情感结合起来的写作却在时间的河流里沉淀下来了。

    每次想到这位诗人,我就想起另一位已故优秀朦胧诗诗人顾城,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我更认为是一种冥冥中的注定,康城与顾城整个的轨迹都有着巨大的契合性:他们共同的早慧,共同的孩子的黑眼睛,孩子纯真的心灵,他们生命和艺术中与诸多女性难以尽言的情感纠葛,他们对艺术的疯狂投入等等.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诗歌艺术奋不顾身的投入,几乎和外界世俗完全隔绝的对诗歌的纯粹态度.。在康城的生活中,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他所有剩余的时间都在大量读书、写诗、作笔记,他的读诗笔记摞了厚厚的一叠,阅读过的书籍中到处是笔墨勾勒的大段关于诗歌理念和观点的精彩论述。诗歌于他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生活的目标,是他终生的信仰。也可以这样说,他天生是作为一个伟大诗人而存在的,天生是为了诗歌而存在。这也正是诗歌,真正艺术的奇妙之处,它在冥冥中指定一个人作为它的化身,并指使他将这种理念渗透到世界万象中。作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与诗歌高度矛盾对立的生活和容身的环境只是为他提供了写作的素材,使他对具象的生活呈现得更客观,更接近真正的纯粹的诗歌,而对他的写作构不成丝毫阻碍。

    将康城和顾城放在一起来谈并非偶然,虽两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城字,但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巧合,康城对诗歌的认真,将整个生命化解为诗歌的彻底投入,当年的顾城在最激越的创作状态中也应当如此。然而康城直到今天仍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安静地创作,编书,为诗歌事业的发展默默地担当着一份作为一个严肃诗人的责任。甚至无暇顾及到自己创作的大量作品。但顾城已经成为世人心目中诗歌的化身了,并且似乎理所当然。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死去的诗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总比他们生前来得高大,尤其是对夭折的诗人更是如此。似乎诗人必须以死才能换取在诗坛上相应的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有的诗人诗作平平,但死后的声誉却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本身,比如海子。人们似乎更乐意接受死者的东西并极力推崇,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一方面是人们总原意在适当的时候表示一下他们的怜悯之心,以此证明自己的仁慈。另一方面是,死去的诗人作品再好也构不成对自身的威胁,使得他们可以心安理得沉迷于自身作品的小我中窃喜了。

    这种现象在写作达到一定程度,不相上下的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要么视对方作品不见,要么妄加评论。看过一些诗人互相写的评论文字,大部分是对诗人本身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作品。不得不说几句时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他们不会不知,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作品就是其生命,对他作品的认真解读远胜过一大堆评论作者本身的废话。与此相反的是,我读康城写其他诗人的文字,几乎通篇都是就其作品说话,而绝少提及诗人本身。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洋溢着诗性的真正诗人,诗歌至上的一面。用诗歌的方式处理一切,包括解读他人作品。对他来说,诗歌是全人类的文化,而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诗歌一旦写出就不属于诗人本身了。正是这种包容的胸怀,使得康城为写出真正纯粹的诗歌提供了可靠的来源。

    直到今天,康城的生活仍处在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一个未知世界的旅途中,他将个人放置在时间永恒的轮回中,放在诗歌深度空间严格的艺术标准之上,他用自身去包含所有词语,站在事物之外同时看见所有事物的存在,他的写作面对整个时代和诗歌本身。这就是康城,一个必须籍着诗歌本体才能与之交流,才能触摸到他灵魂的诗人。

    2004-11-6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