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走向媚俗的余华

2012-09-29 19:03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远人 阅读

 以“先锋”姿态登上文坛的余华的确给了读者最初的惊喜。这种惊喜在《在细雨中呼喊》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其后的两部长篇(《活着》及《许三观卖血记》)几乎令期待已久的先锋评论家们大跌眼镜。在那两部小说中,我们再也看不到作者对时间与记忆的细腻感受及转换表达,其文风的单线叙述与散漫使我在阅读中怀疑,余华最初的“先锋”是不是仅仅是一个姿态?从“先锋”这两个在当时走红的字眼中,余华究竟想捞到什么?

    但面对一位毕竟“先锋”过的作家,我并不愿意以一种苛刻的眼光作出最后的定论。特别是当我看到余华在对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评论中,直陈一个作家的写作应该“永远从根部开始”时,我依然觉得,余华对“先锋”之根的野心并未泯灭。更何况,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后的十年,余华几乎从读者视野中消失,这让人产生期待,他的归来将携带着横空出世的惊人之作。

    余华归来了。他带来的作品是《兄弟》。但在对这部作品的深入阅读中,我无法压抑自己的失望之情。在这部作品中,余华所展现是对一种新文本的确立?还是开辟了一条不同以往的汉语写作的小说道路?二者的答案都是否定。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作家,竟能够让自己笔下的每个人物都落入到一个脸谱化的平面境地。余华好像忘记了一个写作常识——平面化描摹的直接后果便是人物的血肉无法通过有效的开掘而达到丰满。

    在《兄弟》上部中,余华着力塑造的无疑是宋凡平这个人物。但也恰恰是这个人物,作者给予了一个最大的平面化脸谱。我在阅读中始终难以感到宋凡平的真实性与可信性。那么,余华为什么要渲染这样一个完美得几无暇疵的人物?作者是不是要像感动他自己那样去感动读者?余华说过,在修改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流泪。难道他仅仅是为了去赚取读者的眼泪而写作吗?而为一个平面化的脸谱流泪,那样的泪水是不是也太廉价了一点?

    在小说的叙述上,我们同样看到,余华依然抱有一种“宏大叙事”的野心。像他前两部小说一样,他的野心落在对“文革”的描述上。但余华所暴露的短处也恰好就在这里,其笔尖所彰显的,依然像前部小说那样笨拙,无法以对一段历史的横向把握构成对读者心灵和视野上的冲击。余华“十年磨一剑”,依然没能掩盖住自己还原历史时的叙述促狭。

    “永远从根部开始”,这或许只是余华的一个美好愿望。当这种愿望无法得以实现的时候,余华无可奈何地选择了以“煽情换取泪水”这一通俗小说的媚俗伎俩。我不愿意追问,这究竟是一个先锋性小说家的堕落,还是今天中国文坛的一个悲哀。

    2006.3.26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