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问寻见——中国艺术的精神

2019-04-16 09:31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阅读

中国艺术的精神

  上古

  岩画、彩陶、玉器是上古真人心象的涌现。这种“神乎神,以神为徒”的艺术对待,是跳脱时空象的心象直取,是不受人文侵扰的无意之意。它们之所以如此自由、真切、直白、磊落、自然、无有障碍,就是人做到了“直心显现”。它的存在告诉了我们“艺术是什么”,告诉了我们至真、至美、至善的大是大非。人类幸亏有这些上古真人的艺术遗存,否则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游于艺”的践行道路上,做不成真人。

  “后天返先天”“能婴儿乎”是艺术家应有的品质,得此见方为人中龙也。

  观读上古真人艺术遗作,由此照见中国文化本来面目,从中会契“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配天的精神”。“配天”所指的方向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字。“君子终日乾乾”就是始终保有了“生”——得“生”,守“生”,用“生”就是止于至善。

  中国文化的格局是天下格局,而天下格局落到实处,就是我们保有“人类一家”“四海皆兄弟”的情怀。用“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概括之最为切实,在中国文化的情境里,是超越国家、民族这两个概念的。

  中国文化的般若智慧,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人证悟实相后,只给后人留下这一千古不移的天理。“保形在于育气,育气在于诚意,诚意在于致知,致知在于格物,不格物不足以进道”。中国文化化成文明所行的道,就是这条道——依于此,据于此,成于此。只要我们确认、践行这条道,就能承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天人一贯的律则,由此成为自觉的人。什么是“中道”?就是这个。

  中国文化的价值,就是“美生”。“美生”是隐恶扬善的分界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之”“活之”所行持的尺度。凡气、俗气、乡气、匠气、市井气、院工气都是不能上身的;浊气、黑气、火气、燥气、湿气、病气、阴气是要外排的;霸气、狂气、纵横气、江湖气、贼气、邪气、鬼气、妖气、匪气、娇气、媚气是不可显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功夫,“大美生生”是德相,“美生”就是中国人的品德。

  从伏羲氏始,人类祖先在那个时候就证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且化生出了人类文化的自觉文明。人类文明的光照由这一页翻开就能见得,根本不需要我们去思索,传承、相应即可。

  天真烂漫总是“春”!

  夏、商、周三代至春秋、两汉

  从青铜器、漆器、陶器、丝织品、绘画、六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乐记》中所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这句话所描述的人文精神,也能体悟到《吕氏春秋》“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这句话的用心之道。两千年的“游于艺”,化成了两千年的礼乐文明。从中华大地遗存的文物中,我们可以见到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手雕造、编织、绘画、书写,活出“含弘光大”“流光其声”“太和万物”的心性光辉,全民从善如流,全民文化自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文明,就这样在人类社会中显现出来了。

  礼乐文化的用心之道,即礼乐文化的智慧,在绘画中“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此六法就是。

  气韵生动的大意,简言之,就是“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天命之谓为性,率性之谓道”。可以说“气韵生动”这四个字,它概括出了礼乐文化要化成天下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格精神的全息呈现。从圣人、士大夫、文人到天下百姓都在践行。它是礼乐文化的活形象,也是中华民族止于至善的精神依归。得此旨,可以立身、立家、立国,也可以化成天下。

  “气韵生动”,这四个字所达致的境界,用文辞把它释放出来有多高、多大呢?“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本《易经》可以统摄在里面;“备天地之容,称神明之德”,宇宙万象可以容括在里面。气韵生动,是中国人游艺明心、升高行远的方向,也是我们配天不息的精神之所在。

  骨法用笔,是中华民族在“游于艺”过程中所依止的生命语言。如果没有“骨法用笔”的文化自觉,就没有魏晋之后两千年的书画文明。骨法用笔,不仅让中国艺术的发展有了自觉的笔墨精神,同时它也刻录了历朝历代中国人“游于艺”所呈现出来的心迹。“笔笔见性”“笔笔见人”这等妙用永固了“文以载道”“画中见人”的智慧承担。“笔墨精神千古不移”是中国艺术的宣言。再说得透彻一些,没有骨法用笔,就没有笔墨精神;没有笔墨精神,就没有中国艺术。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四句话不用分析,也不用阐述,只要把它与汉画关联起来阅读就一目了然了。中国绘画艺术没有透视学,没有结构学,没有色彩学。关于艺术的构成学说、抽象学说,关于艺术的美学、艺术的哲学、艺术的观念都不复存在。汉画是中华民族心性的艺术,是“立象尽其意”的生命自觉,是“立于礼、兴于诗、成于乐”的礼乐文明。

  “齐乎太华”这四个字可统括礼乐文明两千年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命大情景。观画观气象,观画观人心,一切尽在不言中。

  魏、晋至唐、宋、元、明、清

  魏晋之后的两千年来,是继“礼乐文明”之后的“书画文明”。这段历史从表面上看极为复杂,可谓渊博如渊,然而究其内因则清晰明了:只要读懂了王羲之,也就读懂了书画文明的成因。书圣王羲之是一位“继往圣,开来学”的人物,他的书道实践依止于“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这句话。他用一管笔拟太虚之体,在笔下决出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生命精神,是中国人“书禅同证”的鼻祖。王羲之不仅承续了李斯之中正、张芝之磅礴、钟繇之天真、蔡邕之中和之律,其最大义在于用一管笔会契了“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这一礼乐文化之真谛。

  古人把王羲之之后的两千年称之为“书统”,统括为“书画文明”,这不是什么振聋发聩,而是把书读完了,是正明大义。大学士马一浮曾说:“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读懂王羲之书作背后所行持的道,就能读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崇尚水墨为上,作《雪中芭蕉》,由此开启五代至两宋的绘画艺术。这是“兴于诗”在绘画中显现出来的礼乐文明。读懂苏东坡“笔所未到气已吞”的书法入画之精神,也就读懂了王羲之“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的书道精神。没有王羲之、王维、苏东坡,就没有中国书画文明的自觉。阅读魏晋之后两千年的书画力作,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的背后,找到八大山人取“晋人之书远,宋人之书率,唐人之书润”这一画道自觉。“画,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这是继王羲之书道自觉之后又一次画道自觉。

  一管笔把中华文明六千年一气贯下,何等清晰了然。“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中国文明是艺术的文明”,这是人类四大文明唯中华文明独存的真相,也是中国艺术力量之所在。

  “依于气,据于律,成于神,止于至善”是化成书画文明的内在成因。

  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其伟大的功用在于把人类的气性放下,把人带入一种超然的祥瑞世界,让灵魂进入化境,复归人的天性。

  “美,只指向心性”是书画文明一以贯之的精神。在艺术中唯有师心自造、以心写心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选自:王林海《一管笔——活出中国人的精神》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