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尹大德谈画西藏:两年绘百米长卷《神圣的呼唤》

2012-09-27 23: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阅读

\

《藏风》 描绘一个藏族家庭到布达拉宫千里朝圣

  题记:

  尹大德,一位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画家。他淡泊名利,清静自处,鄙弃浮躁。惟一让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以赤子的心灵,追寻创作的真谛,醉心于他的绘画艺术世界。

  用心创造的艺术才会感动人

  多国藏家费尽周折专赴山村

  李树森:您不因袭别人的画法,而以西藏为题材,经过30余年的探索,成为了一位有着自己独特艺术个性的画家,您为什么钟爱西藏题材?

  尹大德:西藏是我熟悉的题材,也是我深爱着的热土,我骨子里充盈着对西藏这片神奇雄浑的土地的痴迷和挚爱。讴歌西藏民族风情,展示其神圣与大美,表达我作为一个汉族人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生命中的最爱。

  我曾多年生活在拉萨、山南、日喀则、定日、林芝、阿里等地,与这片热土上的人民朝夕相处,喝过老阿妈的酥油茶,饮过老阿爸的青稞酒,跳过颇富传奇色彩的桩锅舞……山山岭岭,小河流溪,边村野寨,许许多多的地方都印刻上了我的足迹,正是这片净土,使我的人格得到重塑,信念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我甚至有时在想,即使哪一天我化成这里的一头牦牛或者一棵树,留在这片热土地上,我也无怨无悔。

  艺术的生命源自生活,从事艺术的几十年里,对于藏族风情,我的亲历,我的体验,我的感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融入了我的血液,摄走了我的灵魂。这一切又驱使我通过我的画笔,走到了宣纸之上,呈现在世人面前。

  艺术是感情的产物,我的作品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有真情才能有“真感”,有真感才能有“大爱”,有情也才能有“趣”,情不自禁,才能驱动艺术家去发现、去抒写、去创作。我的创作经常是情不自禁,一旦有想法,如果不通过画笔展现出来,会让我整天地食而无味、睡而难眠,直至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我始终认为能感动人的艺术才是好艺术,国内外很多人喜欢我的绘画作品,虽然我隐迹于远离市区的偏僻山村,但依然有很多人找上门来。其中不乏法国、意大利、美国、瑞典等国的藏家或喜欢西藏风情的书画爱好者。他们有的操着并不流利的中文,有的带着翻译,表达着如何如何喜欢我的画,诉说找到我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从他们在我的工作室里看到作品时眼睛里闪着的光芒,以及略有夸张的激动神态,我体会到了他们的真实感受。神奇的冰川雪域,神秘的西藏风情,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对她充满好奇。去年,一位陪同法国巴黎客人的海外华人翻译曾对我说:“你的水墨艺术让人感动,摄人心魄,能穿透人的灵魂。这位巴黎客人家族已有5代收藏史,正是因为看到了你的西藏题材作品,才决定来中国旅游,并一定要找到创作那幅作品的画家。瞧,他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

  对题材思索了十五年

  历两年绘就百米长卷

  李树森:您曾创作了西藏风情百米焦墨长卷《神圣的呼唤》。这幅作品气势磅礴,人物特征鲜明,洋溢着黄钟大吕阳刚气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驻足于史诗般的画卷前,很多人为之深深地感动,长久地凝思,似乎真实地感觉到一个民族的魂魄在跳动。是什么促使您创造这样的鸿篇巨制?

  尹大德:西藏风情百米长卷《神圣的呼唤》,是我对题材思索了15年,于2004年7月开始,激情作画两年时间创作完成的。作品长138米,高1.8米。

  作为一个画家,我一直感觉自己身负某种使命,我要用艺术创作对此进行解读,我梦寐以求的就是以一种纯粹而宁静的意识心灵,无拘无束地抒写真感情、真生命。我渴望自己的作品画境中有一种无言之大美、希声之大音、大乐与天地同和之大气韵。

  我要用我的画笔抒写雪域西藏灵魂的静穆,生命的地火,虔诚的膜拜,回归的跫音,再现“世界屋脊”的神奇与博大。

  这幅作品,是我用灵魂感知和诠释藏族人民生命底蕴的画卷,是我抒写和渲染心目中雪域西藏的凝重与苍茫、凌厉与峭拔、丰美与灿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对藏族人民淳朴与率真、粗狂与豪放、彪悍与虔诚的深情讴歌。在通篇作品里,不掩饰,不虚美,不雕琢,也没有回避我的个性,处处流淌着真情实感,是我的思想与情感的真实表达。

  在这幅作品里,我以雪域西藏风情为内容,用热情洋溢的绘画语言,讴歌了壮美的喜马拉雅山、巍峨的珠穆朗玛峰、雄伟的布达拉宫、奇特的古格王朝遗址和蜿蜒的雅鲁藏布江,讴歌了有着“粗放豪爽的性格、浑厚素朴的人格,毕现生命原生态”的藏族人物群雕。通过展佛节、沐浴节、辩经会、草原盛会、千里朝圣、转经祈祷等等民族风情的场景展现,演奏出当代藏族人民雄壮豪放、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独特历史乐章。   好作品不能光靠绘画技巧

  用艺术意蕴作生命的追问

  李树森:您的作品具有拙朴、浑厚、凝重、诗性的艺术品格,“不怕朴实”是您作品的特色之一。能不能用作品为例为我们做一个解读。

  尹大德:我的创作与我做人一样,尚朴实,去雕饰,追求绘画美的本色。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以奇语写诗,看起来难,其实并不算难;用日常语言写成好诗,看似不难,其实才真的很难很难。诗画同源,诗画同理。“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是至高境界,绘画如果不能把所有一切都浸泡在自己的心灵里,用灵魂之光穿透它们,用激情的炽热促使它们发酵,让它们在与心灵的相互拥抱相互渗透中升华、衍化,就难以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艺术不但要表现复杂的人生,而且要表现复杂背后的单一。

  “不怕朴实”,是我几十年跌跌撞撞绘画生涯中总结出的经验,我长期面对吾土吾民、真山真水,作品是从内心里发出的真诚呼声。我认为靠技巧造成的画不过是画而已,而依靠爱、真诚构成的画是开向生命的窗子。我追求用自己的质朴和真实、朴拙和单纯、笔墨和色彩、艺术创造和艺术意蕴让人类进行生命的追问。这里的哲理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所说:“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是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题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题材所表现的高度和意义。水墨技巧只是我实现表达思想的手段,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才是我的追求,我要用独特的意境、神韵、文化等艺术蕴涵来表达我的思想,给人们带来思考。我的作品《神曲》中藏族老人饱经沧桑,让人心灵震撼。《佛韵》中藏族妇女容光焕发、有血有肉、慈祥善良,画面里蕴藏着人间的生意和美好的向往,这是“佛”的生意,亦是“佛”的向往。作品体现对人的处境、人的追求、人的命运、人的灵魂的强烈关注,让人读有尽而思无穷。通过作品反映生活或人物的深度、广度,思想的浓度、力度,达到以有限反映无限的境界。

  重“神韵”讲“诗性”的绘画风格

  李树森:您的作品重“神韵”,讲“诗性”,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个人化诗性特征与风格。请您对此做个解读。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