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评2008年度《中国艺术批评网》诗歌栏目部分作品

2012-09-29 21:54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月色江河 阅读

  送走如芦花一样白的2008年,我在夜与昼的流转中,读完《中国艺术批评网》2008年度“诗歌先锋”专栏上所有作品。这样的阅读,我是分阶段,分批进行的。就其数量来说,不可以说不多,就其质量来讲,都是上乘之作。

  现在,我按“诗歌先锋”专栏上作品发表的先后,有选择性的,作概要式的评述。

  2008年元月5日,“诗歌先锋”专栏发表了发星一组长诗《在大西南群山中呼吸的九十九个词》。发星,彝族,大凉山普格县人,中间代诗人、诗评家、中国民刊收集者、民间诗歌推动者与编撰者、“中国地域诗歌写作”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的《“大凉山彝族现代诗群”年轻一代》、《四川,中国当代现代诗歌的重镇》、《“中国地域诗歌写作”小辞典》等评论作品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组长诗分四个部分,以宏大、开阔、史诗般的气魂,先声夺人之势,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无数苦痛的人的皮绷在一张硬弦上/敲出人生的惊心动魄与默默无闻”(《皮鼓》)“从前在这块崖石上有一个女孩在唱情歌/那个男孩走了再没回来  女孩的情歌干在崖石上成为传说/现在我在这块崖石上唱男人的情歌/那个女孩会来吗  崖石上的情歌长满了黑胡须”(《情歌》)“囊中装满蝉声/蝉声装满古铜/古铜装满彝人”[《野地》(六)]“石羊朝西  看见三子/走向贵州  云南  大凉山北/石羊旁边  孜的遗血/在黑夜里呜唱/尊母爱母是人间天堂”(《鬼·石羊》)这些诗,衔华佩实,钩深致远,为我们展示一幅原汁原叶,有声有色的民俗、民风、民习、民气图。因此,发星的诗,“首先他是文化的(根性文化的),其次才是诗歌……。他通过吸收(拿来)外来先进现代文化(技术)作为挖掘根性文化的重要条件,使根性文化通过现代先进的文化技术带出其根性的传统到现代的转接,即创造现代人有自然理念与根性文化理念的灵魂归属感、家园感、血脉感、传承感……”(发星《“中国地域诗歌写作”小辞典》)

  柏桦是朦胧诗之后国内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优美,情感强烈,深受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歌我读的不多,让人难忘的却不少。其中,获2007年度柔刚诗歌奖的长诗《水绘仙侣》,诗人在尝试与冒险、悖论与逸乐的诗学情境中,给诗坛不小的震动。

  柏桦早期的诗歌速度较快,大弦切切如急雨,而现在的诗歌,恰似江南袅娜的少女,在舒缓的节拍里漫舞长袖。“疲倦还疲倦得不够/人在过冬一所房间外面/铁路黯淡的灯火,在远//远方,远方人呕吐掉青春/并有趣地拿着绳子//啊,我得感谢你们/我认识了时光//但冬天并非替代短暂的夏日/但整整三周我陷在集体里”(《衰老经》)这些诗句,在时光的邃道里,它是青春消逝的叹息;在生活的长河里,它是生命疲倦的留恋。“一日逝去又一日/某种东西暗中接近你/坐一坐,走一走/看树叶落了/看小雨下了/看一个人沿街而过/夏天还很远//真快呀,一出生就消失/所有的善在十月的夜晚进来/太美,全不察觉/巨大的宁静如你干净的布鞋/在床边,往事依稀、温婉/如一只旧盒子/一只褪色的书签/夏天还很远”(《夏天还很远》)这首诗表达是对生命与往事的抒情和咏叹,我们只有深入其中,内心才能依稀、温婉,灵魂才能平静、安祥。

  2008年7月8日,“诗歌先锋”专栏发了一组王小妮的《害怕》(17首)。这组诗诗人以感知的想像力和敏锐的超现实感,呈现她诗歌不可复制的个性和魅力。王小妮是中国诗坛重量级的女诗人之一。她早期的诗歌,记录着一个普通灵魂的沉闷与压抑。1985年以后,王小妮的诗风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来到了深圳之后,她的诗以女性的敏感,飞翔的姿势,不断地抵达汉诗的天堂。

  “已经低过了城市的胸口/埋伏在一阵阵忙乱的走动以下。/天空就要脱落在这地上/人被切成了两截/我什么也没做,就直接升天了。//昏暗不肯罢手/巨大的汽锤敲打头顶/人的钉子将一颗一颗入土,这就是12月吗。/在众多侏儒的拥挤下,我使劲向上仰望/使劲想象什么在12月天空的背后。”(《12月的天空太低了》)“下班的人流击鼓一样过天桥/身体里全是钢铁的回声。/密麻麻不断擦掉它最后那点血色/那鹰眼,血已经干了。”(《深圳落日》)“如果我没了/我的世界紧跟着也没了/甚至谁都没发现少了什么,连一个人的缺口都没留下。//一个人没了,被她理解过的东西又都去了哪儿/假如物质能不灭,非物质又该呆在哪些地方/这致密的世界上哪儿还有合适的空隙?”(《如果我没了》)这些诗歌,女诗人以其干练的文字,在城市生活的种种压力下,用超体验或超现实的感觉,处理着日常生活和细节,在清醒与昏睡,清晰与含糊中,把握或捕捉着南方城市中人文精神的焦虑与困惑,疼痛与坚守。

  2008年9月16日沙克以《唯美的漏洞》、《辽阔是痛后的实在》两组诗展示了他诗歌艺术的峭然魅力。

  沙克是一位被中国诗坛严重疏忽的中间代先锋诗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机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错失了由徐敬亚在深圳发起的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诗群展(1976—1986)的良机。二是他本人的原因。沙克是一只孤独而又不合群的“大器”, 长期静处僻地,以超然的思想、品质独自写作,很少参加各类文学活动、参与各种诗集选本,与诗坛保持一种远距离的“接触”。再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他诗歌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认知。老实地说,沙克的诗歌不是人人都能欣赏的,解读它有一定难度。他的诗歌像峭壁上的松柏,虽然“品质高洁”,但不如身旁的小花小草亲切、可爱。沙克诗歌的“阳春白雪”,不是什么形式主义,而是深刻的直接现实的独行孤运。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沙克的诗歌。从《握住你的手》到《春天的黄昏》,从《大器》到《沙克抒情诗》,沙克以他的经验与超验,寻常与超常、物性与神性,以他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对传统诗歌的颠覆和解构,让自己的诗歌文本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或记忆。因此,每次读他的诗歌,我常有一种飞翔的感觉,这种飞翔不是一只小鸟的飞翔,也不是一根羽毛的飞翔,而是一只雄鹰在蓝天白云间的飞翔。我觉得他的灵魂里,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方正、直言和傲骨。遗憾的是这种知识分子的良知或精神,在当今这个金钱叫嚣的时代,正逐渐地消逝或丢失……

  “反过来说,谎言是唯美的/各种坏蛋用所有手法骗来钱财/金屋藏娇是唯美的,垃圾箱/放在厅做摆设是唯美的//……再说实用的东西,文字,城市遗存的古迹,粮食,良心和银行卡/我抗击,宽容,甚至爱上阴沟/我制造唯美的漏洞,让所有事物喘息”(《唯美的漏洞》)这首诗重在揭露谎言或丑恶事物的伪装性、欺骗性和两面性。“洛杉矶,BOX3338/从那退回的信,盖满中美邮戳/像丑角的脸谱搁在书架上//四年后,打开信封/一只蜘蛛/从里面爬出来,六只脚”(《一封退回的信》)反映了人性的异化和荒诞。“你看你看,你也能看到/你眼中呈现云雾雨和虹影/你看看下方,支离破碎的上帝/被人们拿在手里自慰//此时我需要上帝/此时给我完整的上帝/不然给我完整的自己/我不要上帝的思想”(《现在我需要上帝》)诗中呈现的是个人化精神和价值的异化、割离和无奈。

  总之,读沙克《唯美的漏洞》、《辽阔是痛后的实在》这两组诗,我们不仅需要把握社会,感悟人生,而且还需要一种公众精神上的契合和品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沙克的文本意图和诗歌价值。

  杨健诗歌的价值和审美思想在当今诗坛是有目共睹的。杨键,1967年生,曾获过刘丽安诗歌奖、华语传媒奖等。曾出版诗集《暮晚》和《古桥头》。他的诗以马鞍山乡村生活为地理标志,以平常的百姓生活为轴心,以一颗博大、慈善的心,坚守着精神的家园或精神的世界,在细腻而又婉转,热爱而又优伤,缓慢而又明快中,再现了诗人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情感的价值取向,呈现着对底层命运的同情、怜悯和热爱。

  “陈大妈要死了,她让我明早去给她放一条红鲤鱼,/我捧着红鲤鱼去寻找万年桥下的那条河,/发现整座桥在大雾之中,我在其中迷失了方向,/我找不到河放掉这条红鲤鱼,/它在大雾中我的手掌上迷迷朦朦,不再动弹。/陈大妈很美,她的美,完全来自善良。/三天后她去世,我的嘴唇因此变成了神秘的草木灰,从此无言。”(《万年桥》)陈大妈是一个普通乡村小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既看不到伟大,也看不到崇高,但她以朴素、真实、慈悲闪烁着人性的光泽或品质。此外,还有《母亲》、《妈妈》、《深思》、《二弟》等诗,可以说是与《万年桥》一脉相承。诗人以“死亡”、“生命”、“亲人”作为写作对象,用一种散淡、平静的心境,追忆逝去的岁月,缅怀疼痛的亡灵,寄托缠绵的情思。

  “江边只剩下一座炼铁的废高炉了。/那个语文教师出身的厂长/早因债务关进大牢。/——昭明太子在此读书。/——项羽于对岸自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毁了多少长江边的柳树和柳树下的/马兰头啊?/他因创造毁了这里。/顺应太难了。”(《长江》)杨健曾在一家阀门厂上班,因企业倒闭而下岗。这首诗,诗人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昭明太子在此读书。/——项羽于对岸自刎。/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呈现着人类生存的状态和生命本质,字里行间,透着凄凉之气,悲壮之韵,并有较强的自传色彩。正如诗人、诗评家李少君评价杨键的诗时所说:“他亲眼目睹的真实的残酷的一切,写下他的忧郁、悲悯与痛苦,写下那些震撼我们灵魂与视觉的诗句。草根性,这样一个词放在杨键身上或许最恰当不过。只有立足于深厚土壤里的才可能是深刻的。”

  多年来,我对李少君的诗歌一直怀有深度的喜爱。

  他的诗歌从唯美的视角出发,在光与影,点与面,线条与色彩中,寻找或发现生命中最精彩,最动人的感动,构成他诗歌个性化的符号和传统文化间的交织与张力。因而,他的诗更多时候像一幅精美的画。

  “白鹭站在牛背上/牛站在水田里/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中/草坡的背后/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这些,就整个地构成了一个春天”。(《春》)这首诗,诗人从画家绘画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乡村的风情画。画中有近景的白鹭、水牛和水田,也有远景草坡、蓝天、青山,点与面,线条与色彩的运用,让乡村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风情万千起来。“一个人站在一座桥上发短信/另一座桥上也有一个人在发短信/一座桥可以看见另一座桥//夜色中伫立桥上发短信的人儿啊/显得如此娇嫩、柔弱/仿佛不禁春风的轻轻一吹”(《二十四桥明月夜》)李少君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有点像卡之琳《断章》,但在立意上却不同于卡氏的《断章》。诗人采用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在桥与桥之间,不停地切换镜头,在美景与哲思的想象中,诠释或呈现人性的粗糙或弱点――“仿佛不禁春风的轻轻一吹”。 “一座四合院,浮在秋天的花影里/夜晚,桂花香会浸入熟睡者的梦乡/周围,全是熟悉的亲人/——父母、姐姐、妹妹/都在静静的安睡//那曾经是我作为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时最大的梦想”(《四合院》)这首诗诗人饱含着深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四合院迷人的风景。那夜晚,那花香,那花影,那梦乡,那父母,那姐姐,那妹妹,在清新、自然、轻柔、缥缈的夜色里,怎能不让人产生一种“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情思呢?

  总之,李少君这11首诗,在充满温馨和柔软的语调中,展现诗歌的柔和之美;诗人以蕴藉的气韵,荡漾的春情,以想象创造空间,以诗意延伸时间,使得他的诗歌存载着一种古典的韵味,浪漫的色彩,传统的情愫和东方的元素,摇曳着故园的万千风情和生活的千姿百态,张扬着人性中最纯洁,最善良,最本质的精神或品质。

  曾蒙是70后中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长诗《病历》和组诗《靠近》,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以安祥的品质、清醒的疼痛,通过对外界不同事件与事物有关人的心智和灵魂的透视,记录着人生或生命忧痛与暗伤,保留着写作者诗歌的光荣与梦想,道德与精神。

  “具体的事物,肮脏的桌面/多么玄和神秘/在黄昏,挟带书本的人更是消极。/远处,成堆的垃圾表示了高度,/—个时代的高度,/在小汽车由笔直转向拐角之处”(《远处》)诗人通过“肮脏的桌面”、“成堆的垃圾”等相关意象,对现实现象进行诠释或思考,写出自己对浓郁商业时代的不满和失望。而“在一个普遍拥抱美的时代,/肉体在智慧的边缘坠落身亡。/更年少的儿童俯拾文明的碎片。/而郊区的老太婆却捡拾可换钱/的垃圾。我们究竟看清了什么?/一支笔,光秃的笔尖锈迹斑驳,/台灯下的人只能嗅到铁质的腐烂。”(《对面》)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裹藏到日常事件或事物之中,于平静中呈现着批判,于暗力中隐现良知,从而产生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效果。

  伊沙是中国诗坛的一头公牛,他那永不言败的开拓精神,令人敬佩。

  伊沙作为口语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在诗坛引起不少震动或争议。我的观念很简单,在一个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能只听到一种声音,一个腔调。基于此,我们对口语诗的尊重和包容是必须的。当然,我们必须把口语诗和口水诗区分开来。

  朦胧诗之后,诗歌远离了麦子、村庄、河流、田畴、农民的生存状态;远离了工厂、酒吧、舞厅、下水道、农民工、下岗职工的疼痛,使诗歌远离了社会、人民,失去应有的冲动和悲悯,渐渐地走向不识人间烟火,变成事不关己或麻木不仁。而伊沙的口语诗的出现则是对这类诗歌的反拔或颠覆。“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流远”(《车过黄河》)“诗人们已经吃饱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在他们腹中香气弥漫/城市最伟大的懒汉/做了诗歌中光荣的农夫/麦子 以阳光和雨水的名义/我呼吁:饿死他们/狗日的诗人/首先饿死我/一个用墨水污染土地的帮凶/一个艺术世界的杂种”(《饿死诗人》)“我要突突突围/你们莫莫莫名其妙/的节奏/急待突围//我我我的/我的机枪点点点射般/的语言/充满快慰//结结巴巴我的命/我的命里没没没有鬼/你们瞧瞧瞧我/一脸无所谓”(《结结巴巴》)这些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诗句,随意、自由、粗鲁、真实、痛快,体现了伊沙口语诗歌的个性和魅力。可以这么说,“伊沙诗歌的口语化,为中国现代诗摆脱后殖民文化语境,摆脱翻译体,最终使东方文化走出西方文化中心的阴影打响了决战性的第一炮。”(李霞《 伊沙诗歌原因》诗生活  ·vArticleId=28651)“这种贡献,是革命性的,也是历史性的,更是民族性的。”(李霞《 伊沙诗歌原因》诗生活  ·vArticleId=28651)因此,我认为伊沙口语诗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一是让诗歌回到民众去,真正体现了诗歌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二是敢于说实话,敢于正视现实,让诗歌找到了真实的力量;三是伊沙在诗歌中折射着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光泽和色彩,是对云里来雾里去不知所云的诗歌一种反拔与抗争。

  北岛,本名赵振开,是中国新诗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北岛的诗歌创作始于“文革”后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由于受到那个特定年月的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注重隐喻、意象与象征的运用;在审美上,诗人增强了怀疑与否定,判断与批评,反思与沉思的意识,强化了陌生的朦胧感和超越性的思考,反映了一代人的觉醒、良知和人性的光泽。其中,《宣告》、《回答》、《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等诗作,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如果说,北岛的的前期作品叫称之为“觉醒”诗歌的话,那么,他后期的作品则称之“漂泊”诗歌。1990年诗人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一时期,北岛的诗与漂泊海外有关,与自己人生经历有关,具有较强的描述性、倾诉性和生活的沧桑感。

  北岛的一组八首新诗,最能代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特征。“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让我的白发领路/穿过黑色地图/如风暴领你起飞//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 黑色地图》)北京的记忆是隐隐绰绰的旧事,是父亲浓浓淡淡的疼痛。尤其是“让我的白发领路”一句,写得极富情感,我们从“白发”这一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身居海外的艰辛和不易,极富岁月感和沧桑感。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散文集《失败之书》所描述的情景中得到佐证。《拉姆安拉》是诗人的人生之悟。诗人通过“古人”、“太阳”、“诸神”、“死亡”等意象,抒发了漂泊异国的对立和僵持的无奈与改变。而《时间的玫瑰》、《过渡时代》等诗歌,则像窗外一望无际的寂廖的秋天,没有繁华,也没有色彩,以坚硬、冷峻和“黑色的”姿态,表达诗人对生活、生命的一种守护和捍卫。
  
  2009-3-12 初稿
  2009-5-29再改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