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废品堆捡回两万张“废照片”每幅拍出近2万

2012-09-30 00:0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培 阅读

\

叶景吕连续62年保存了自己的肖像

\



1931年广州市区内的反蒋标语

\

庄学本拍摄的羌藏少女  

  由广东美术馆从2005年开始主办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的国际性摄影双年展。昨天,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写真”“感光”“显影”等六大单元,呈现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看真D”(看清楚一点),除了中国摄影师的作品,17位来自美洲、欧洲及非洲的摄影师作品也在此展出。
 
  “中国的平遥摄影节或者连州摄影节,更像是来自中国摄影人的一个节日;相比之下,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定位和追求更为高端,更学术。”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李媚担任本届摄影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她说:“本届双年展更强调‘看’与‘真’的关系,强调摄影对社会与人生真问题的持久关注,所以人们评论说,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是一场社会学的展览。”

  老照片:一个中国人62年影像史

  摄影展亮相的第一个单元“写真”,首个展览作品就是《一个中国人的六十二年影像史》,展览按拍摄年份的顺序挂着一个叫叶景吕的中国人的60多幅肖像。这个出生于1881年的福州人从1907年开始每年都拍摄一张自己的肖像,直到他去世的1968年。在每张肖像下,叶景吕都贴了宣纸,用毛笔小楷记下拍摄年份、年龄以及当年的家国大事。叶景吕去世后,他毕生的老照片辗转被卖到了福州一个书店,被收藏家仝冰雪收藏。“按本届双年展要求,不是原始照片就可能被取消参展资格,所以这次的叶景吕生前60多张民国以来照片是第一次以原版展出。”

  “这么长时间、每年一次不间断地给自己留影,估计除了英国皇室成员,世界上很难再有旁例。”仝冰雪告诉记者,照片中的主人公叶景吕是福州人,祖先朱聿键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之后,曾在福州开一个茶叶铺。仝冰雪跟记者说,由于意外地收藏到叶景吕的生前照片,他开始对福州早期的摄影产生研究兴趣,结果发现,最早在福州开设照相馆的是广东人。

  废照片:废品堆捡回两万张名作

  1997年,著名摄影师李振盛在北京潘家园一个废品收购站以低价收购了一批“废照片”,这批老照片包括石少华、吴印咸等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摄影家的作品,近两万张。事件曝光后,顿时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经过调查,这些“废照片”从中国摄影家协会流出,原来是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的参展、入选和获奖作品。2006年底,在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的一场拍卖会上,李振盛送拍的8幅照片5幅中拍,每幅拍卖价格近2万元。“废照片”再次引起舆论哗然。2008年,李振盛将这些照片全部捐赠给广东美术馆,此次是首次展出。

  “这些‘废照片’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主体呈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摄影的主流风格,这些照片对于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摄影展览机制、文化生态和本土摄影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策展人蔡萌说。

  照片中也的确大有内容。杨绍明是杨尚昆之子,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他拍摄了一幅李先念在家中与小孙子亲吻的照片《祖孙情》,祖孙二人憨态可掬、情真意切。

  有意思的是,为了“看”和“真”,双年展挑选了“废照片”中的200余张照片,加上当年的文章、图片、报刊和电视视频资料,做成了一个文献展的模样,“还原了一个摄影文化事件的发生现场”。

  广东魅影:艳芳不是广州最早照相馆

  广州历史最悠久的老照相馆之一艳芳照相馆,数月前开始向广州市民征集艳芳照相馆的老照片,此次也亮相在展览之中。但仝冰雪说,广州最早的照相馆不是艳芳,它之前还有1859年就建立的宜昌照相馆以及稍后的荣芳照相馆,但只有艳芳照相馆到今天都没有倒闭,宜昌、荣芳照相馆已经被今天的老广州市民遗忘。“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照相馆是广东人阿芳1859年在香港开办的照相馆,中国摄影史最早是在广东发端,这次的双年展首先就展示了这个主题。”

  由台湾收藏家秦风提供的《广东魅影》专题,展示了清末至1949年的广东历史影像。在其中晚清时期的老照片中,珠江支流边的房舍,船屋与岸上的房子连为一体,非常独特,是商贾短暂居住之地;晚清时期的广州越秀山上的古城墙、镇海楼以及六榕寺花塔和周围民居,古朴动人……策展人说,在当时中国摄影技术最发达的广州,记载下当地的繁荣,是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

  最有趣的是一幅1931年的广州老照片,一面反蒋的旗子悬挂在骑楼上,上头的蒋介石半边身披黄袍,半边穿着军装,标语写着“讨蒋,蒋中正快要龙袍加身了。”记录下当时两广政、军领袖在广东另立国民政府的短暂时局。

  失踪大师:纪录最原始羌藏民族风情

  本届双年展最吸引人的单元是“庄学本诞辰百年回顾特展”,作为上个世纪被遗忘的摄影大师,他的作品以及坎坷人生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策展人李媚介绍说,从1934年至1944年这10年间,庄学本用镜头“探测”了四川、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拍下了5000多幅西部少数民族风情照片。这些照片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民族风情、风光、独特的社会结构,包括了羌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彝族等,被认为是70多年前最原始的一份羌藏文化纪录。

  1934年,庄学本以特约记者身份进藏拍摄,次年在兰州、青海等地考察土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考察记以“西游记”、“青海旅行记”等为题连载于《良友》画报、《中华》画报和《申报》。

  学者们认为,庄学本镜头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人群,不是千篇一律的僵硬表情和呆滞眼神。神情恬淡的嘉戎少女、笑容烂漫的青海土族姑娘、戎装盛裹的土司,照片记录了70多年前西南少数民族一种与世隔绝状态下的风俗人情,如一帧帧静穆的油画,充满着一种来自久远年代的震撼力。

  展览中,与庄学本照片同样具有震撼力的或许是他留下的一些遗物,一份晚年写给周恩来的申诉书上,庄学本的字体变得僵硬,仿佛写得非常吃力。李媚说,当年的庄学本因为“文革”被当成资本家开除了一切公职,他患了偏瘫,只能用左手写字,摄影生涯也因此终结。

  1949年之后,庄学本举办个展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即使到了1984年,他在上海浦东家中去世时,这位摄影师的悼词上,“著名摄影家”的字句也被要求删改。“可是,在25年后的今天,这位摄影师开始被附加上了摄影大师、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头衔。今天看来,庄学本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李媚说。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