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阿城: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

2019-12-09 10:56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阅读

1992年,阿城旅居威尼斯三个月,写下了《威尼斯日记》,类似游记。游记题材的书为读者所喜欢,有长久的历史。众所周知的《马可·波罗行纪》成书于十三世纪末,是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几百年后的当下,这本书仍在出版。当然,对游记的阅读热情远远早于马可·波罗生活的时代,因为人类对“远方”的想象由来已久。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人类本性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是基础性的理由。我们阅读别人所写的世界各地景观,以及作者的感知和思考,就像自己真的去那个地方逛了一遭。如果作者的感知力和思考力比自己高明,甚至比自己去一趟都有趣。在我看来,阿城的这本薄薄的《威尼斯日记》大致就有这样的效果。

行纪的写作内容,无非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但是每个人的所见、所闻都囿于个人兴趣和认知,所感、所思更是有明显的个人性,我们看的,可能就是这种个人性,以此来丰富自己。

阿城对威尼斯的水、船、桥、教堂、歌剧院、博物馆都有记述,有的简洁明了,有的掺入个人情感,读起来都有趣。

比如书中写道:“威尼斯除了大运河,还有一百七十七条窄河道和两千三百条更窄的水巷,跨越这些水面的是四百二十八座大大小小的桥。”只看这些数字,我们就知道“水城”威尼斯,到底有多少水。

再比如写威尼斯的巷子,阿城是这样写的:“假如威尼斯的一条小巷是行不通的,那么在巷口一定没有警告标志。你只管走进去好了,碰壁返回来的时候不用安慰自己或生气,因为威尼斯的每一条小巷都有性格,或者神秘,或者意料不到,比如有精美的大门或透过大门而看到一个精美的庭院。遗憾的是有些小巷去过之后再也找不到了,有时却会无意之中又走进同一条小巷,好像重温旧日情人。”接着阿城呼吁:“应该为威尼斯的每一条街巷写传。”一条条精美小巷,美到让作者用“旧日情人”作比,而且需要作传,真让人不禁想立刻飞去看一看。

无论身居何处,吃喝是免不了的。记得在《常识与通识》里,阿城谈自己的“中国胃”,说他在美国吃完饭,要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榨菜嚼上一根,这样,嘴里的味儿就正了。在威尼斯,阿城也写自己做饺子和麻婆豆腐。可惜,意大利夏天不卖猪肉,买来的豆腐又太硬。写到这里,文字的语气中隐隐透出无奈与不甘,读来可爱。

阿城写游记,文化肯定是重头戏。他说想在这本日记中充满“世俗生活的质感”,但知识渊博的人,总会触类旁通,或联想,或对比,写的虽是威尼斯,其中却有很多对中国文化的评论和审美。

比如写一朋友来访,这朋友恰巧要写关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论文,由此引出作者对“知识分子”的评析。说,传统中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过程,是个自觉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读圣贤书,将自己思想中非圣贤的部分清除的过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这导致中国读书人与皇家及其官僚机器的道德一元化,而道德的一元化,是政治一元化的基础;由此,读书人与政治的一体性也就是必然的了。这类评析,可谓精辟。

再比如六月八日这则日记,写去威尼斯的犹太居住区,主要写的,却是犹太人移民中国的历史。从十五世纪犹太人开始进入中国,历经明清两朝,到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逃往上海避难,直到1981年上海的最后一个犹太人去世,短短几百字,轮廓清晰地讲明了犹太人移民中国的历史变迁,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知识的广博。

这一点在两个小细节处彰显得最明显。一是阿城去某朋友家,远远看到一幅中国画,觉得笔法熟悉,便猜到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画的。另一处也和画有关。阿城去某处吃饭,餐厅里有四扇中国屏风画,阿城看见,觉得“从女人的眉型看,应该是清代的作品”。从眉毛的形状判断画作的年代,应该算是行家了。如果换成其他人坐在那里吃饭,这则日记记述的,可能就是别的内容,应该和这幅中国屏风画无关了。

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边读边开了眼界。作者之所以可以写出这些,和丰厚的知识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可能在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六月十七日的日记中,阿城说:“生活是种过程,感受每一分每一秒,实实在在,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