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中国作家几度接近诺奖:鲁迅拒绝,林语堂未入围

2012-10-24 09:55 来源:钱江晚报 阅读

  在莫言得奖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就成了热门词。一切和它能扯上关系的,都连带成了热门人物。

  比如说,终身评委马悦然,以及昨天现身上海的谢尔·埃斯普马克。

  埃斯普马克是瑞典学院院士,曾经连续17年担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昨天下午上海世纪出版大厦,他的七卷长篇《失忆的年代》中文版新书首发,著名作家余华前来捧场。

  在发布会上,凡是较为官方或是表层化的问题,埃斯普马克会用一口标准的英语娓娓道来,就像是《国家地理》片中的旁白,沉稳、淡然。

  不过,一旦有人提出了敏感或是深层次的话题,埃斯普马克马上会换上瑞典语。

  显然,母语能够更精确地传达他的本意。

  而坐在他右边的旅瑞翻译家、《失忆的年代》译者万之,则会接管翻译工作,并且耐心地加以补充。

  毫无悬念,媒体们对于今年文学诺奖的话题,比埃斯普马克自己的小说要更感兴趣。

  诺奖的评选标准一直在变

  评委会是怎么工作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出炉的?……一到提问时间,媒体们纷纷抛出问题。

  虽然马悦然几天前已经回答过,但前主席埃斯普马克的回答,显然更权威一些。

  “诺奖初评委员会由5位瑞典学院院士组成,他们的工作量巨大,要看很多作家的书,眼睛都快读伤了。从2月至5月,先从全球200位被提名作家中选出20来人,5月底再筛选出5个决选名额,通常这5个作家来自不同国家。”埃斯普马克耐心地回答。

  而从6月起,院士们开始放假。

  “看这5名作家的全部作品,成了18位院士整个夏天的暑假作业。这5个名字,只有这18位读者知道,我们必须小心地守住秘密。当9月开会再聚时,经过三周的激烈讨论,最后由全体院士投票,决定今年的获奖者。”

  而诺奖的评选标准,也一直让人们争论不休。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关于文学奖得主的标准是“理想主义”,但这个说法过于笼统、主观。埃斯普马克坦承,标准的确一直在变化。

  “实际上,战后那一代院士对作家的选择,更强调文学的标新立异,这成为我们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的一个选择标准。”

  埃斯普马克说,“这个标新立异的标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就被后来的院士打破了,他们更注重的,是把奖给那些不太为人注意、但我们认为很优秀的作家。”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