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一位艺术大师的精神追问:周天黎艺术沉思录

2012-08-29 10:56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周天黎 阅读

 一位艺术大师的精神追问
 ——周天黎艺术沉思录

周天黎近影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系辞传》
   
    一

    卓越的艺术家首先是具有优秀人文品质的思考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是公义良心的捍卫者,有一种人文的、文化的责任,对人类现代困境的探究有着高度自觉,也绝不会和大众流行审美趋势妥协,自身特立独行的艺术活动中流露出对僵化形式主义的蔑视和挑战。他们总是从一切文化狭隘主义中解脱出来,自由地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中,有着热情的精神生活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他们气格文采冠时流,缘情言志,敢于敲打到人类的痛处,敢于迎顶逃向虚无及极度世俗化的涌潮,敢于进入思想史作思想的再思考,敢于推翻世俗的观念,敢于进入世界的格局,敢于摧毁精神的墨守成规,敢于抵御和摒弃人性中潜在的恶,坚韧地追索和固守人生与艺术之真义,依赖内心的感动来表达真实自然的爱,以自己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与精神标准的不懈践行,殚精竭虑地为人类人文社会的进步而呼吁呐喊。并在思想的求索与精神的追问中,在对社会变革及其变革时期人性的深刻反思中,始终在更深层次展开着对人性的剖析和社会演化逻辑的揭剥,以深厚沉重的生命感性的颖悟,去洞察历史与命运,重构文化传统与今日生存体验、文化经验的表述关系。——我认为,21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理应放在这样的思想枢纽中讨论。
   
    文化来自人类的精神创造,它受旨于更高的价值领域,画是思之诗,是观念的艺术形式,某种意义上还是哲学的艺术具象,是人心中的信仰盘桓,绘画作品有无内涵,往往在于画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否,在于艺文耦耕的深度与广达蕴蓄,所以在中国古代,从竹帛纪年始,就有“图画天地、文质统一”之论。人的思想、世界观、认知度,是长期锤炼的结果,思想越有锋芒,创造性就越大,故此,艺术家的思想更需要一些重量,懂一些社会思想学、增加一些对艺术历史的理解更佳,有利对知识系统的解读。艺术思考,不仅仅是去思考艺术本身,不可忽略要思考怎样把人做好。同时,多受文史哲熏染,画中人能作冰雪文,高山流水,可成回环流动之美,玉汝于成。因为,艺术决不是一种掐去了思维能力的画面愉悦的陶醉,也不是低文化含量、低思想含量、低智慧含量的产业性运行,更不应该只是雕虫小技的拼装、榫铆,胸怀太窄或者历史视野太浅薄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大的艺术成就。点检当代思想与文化现状,精神价值判断力的某种缺失,审美判断力的软弱是客观现象。萧萧山谷风,孤鸿午夜鸣,厚帷难鉴月,黯黯歧路阴,密林探幽,夜影零乱,灵关怎开?道存何处?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和质疑的时代,面对道德、精神和尊严的溃败,迫切需要一批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艺术家、理论家与政治家演奏新时代的主旋律,革新陈旧的意识形态,拓宽新的思想文化视野。

    艺术命题又只能沿着自由与宏阔浪漫的精神路向来谈,只能期冀表现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和人类心灵的最高需求向前发展,所以,仅有体制主流群体和学院范畴内的审美视角是远远不够的,猥琐与弄臣式的官场文化,美术界小圈子的徒然断言,艺术利益集团私欲杂糅的名利诓话,只会带来更多的精神沦陷。宋代黄希先《论学书》云:“须从根上求生死,莫向支流论清浊。”艺术与审美的人生密切相连,与精神自由的进程相关,与人文精神的传承蕴涵相生,艺术家之所以高于一般艺师技匠型画家,分别在于,艺术家是以思想和精神进入到某个层面并用独创性的艺术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知觉与意识,为艺者必先思,画家无文则庸,一位艺术大师的价值信念中,必定有着强大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绘画图式的笔墨色彩里,背负了来自灵魂深处的巨大诉求。艺术家是人类认知和认智及认能途上的永不停歇的行者,骨血之中承载以知识与学养淬炼出的对真理、文明的永恒追求,艺术创作需要品位和风骨,也不可能没有对时代的批判和文化的引领。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秋水明萤,郁深耀目,艺术也是人的心灵的历程、人的精神的抒发、人对生命热恋的表达,来不得半点虚伪,艺术家独特的心理气质贯穿于作品始终,经得起时光刀刃的切割。艺术家对社会、对人文的关怀中,能提高艺术家文化身份的自觉,形成高质量的生命信息,从而体认乾旋坤转的自然之道,瞻彼其奥,戡破时代精神病理的郁症,挣脱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本、商业意识形态的制约,使艺术主体性的语言本身可以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开拓激情和思想刺激,穿越那尘世的似锦繁华,抛弃俗不可耐鹦鹉学舌式的捣鼓,进入人文美学的森林摭拾磊磊硕果,并对现实的困惑作出富有艺术个性的解释。否则,就会缺少一种宏大的心志和与其相应的学术视野,难以走出精神均质化和高级庸众的普适状态,更枉论自己的作品能在美术史和美学意义上起到推动整个艺术史发展的作用。

    二

    我们要有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文化精神,文化反思的目的与结果,往往能让人发现短时间内未看到的危机和警觉,从而,让正面高尚文化的积极意义更大的显现出来。坦率地说,我很反感有的人把西方主流社会已抛弃的糟粕当作实践来介绍,处处扭曲嘲讽作贱中华民族铁马金戈,锦瑟银筝,铁板铜琶的浩然正气,把金钱、物欲、自私、暴力之类无限地夸大,在填满自己钱包的同时也将肮脏的东西灌输给社会。我也不屑于阿Q的后代们那些非理性的、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及文化民粹主义的作秀表演;有的是抗拒现代化主流文明及恶质化冲突病态滥觞中的卑鄙投机者。傲慢激愤的高调表态,挑衅情绪的强横发泄,膨胀虚无的矫情自大,铁石心肠的粗俗狠劲,都丝毫无助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任何先进的文化形态都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基于上述理性的认知,就可以看清,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民族复兴之大碍。绘画艺术上,我们讲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不是为风格而风格,为特色而特色,尊重传统的定义如果是一味的仿古、摹古、泥古,我们的艺术身姿迟早将异化成一位步履蹒跚的精枯力竭的年老乞丐。古人早有见识:“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宋史选举志》)清代方吉偶在《题杜琼山水卷》中批评:“有明一代,高手出吴门,末流亦在吴门。”“笔墨当随时代。”(石涛语)只有不断地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思想的活力,中华文化艺术才能产生丰饶的精神魅力。在全球化经济使世界越来越开放、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新时代,在国际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访师问学,求是得真”应该是中西古今全方位,善于学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对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精华智慧的认知和吸收,才能不致于陷入眼界狭窄的泥潭,才能与世界共融共进和共荣,从而毫无畏惧地去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并且以创造历史的雄心来战胜命运!30年间,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全仗改变了僵化的经济思想与体制,文化艺术何独不然。事实上,中华文化的发展历来都是兼收并蓄,自西而来的文明文化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起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至今一直没有中断,当年先进的天文、历算、机械技能等,也是由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西方学人介绍而来。在古今中外的高端视野中,在开拓新的时代精神的进程里,文化思想上也不断地产生着世界性与民族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新的融合点。1905年,康有为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年-1520年)的画作极为倾倒:“笔意逸妙,生动之外,更饶秀韵,诚神诣也,宜冠绝欧洲矣,为徘徊不能去。”康氏对比中国绘画时又喟然叹曰:“吾国画疏浅,远不如之。此事亦当变法。”他的观点虽略有偏颇,但不全无道理。杜甫感喟:“转益多师是汝师。”齐白石直言:“似我者死。”林风眠则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艺术需要无限的创造力,艺术跋涉之路上,是否可以对旧有的思想和技法作创造性的文化沉思?是否能在近千年历史的宣纸水墨绘画领域中强化色彩和色调的变现力,从而赋予更深广的新时代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否存在发现新的“多元兼融、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式”的可能性?不必讳言,也不是妄自菲薄,中国人最难超越的还是自己本土的社会文化经验(不排除一些人隐含着对某种挥之不去的惯性封建权力、文化特权的眷恋),加上早年又一边倒地深受苏俄文艺理论体系的影响,加上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极“左”的谬误流毒无边的扩张和蔓延,使人不太习惯于学习与接受西方现代文明价值,对传统的精神和文明的內涵又缺乏深入及本质性的了解,陷在“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体系内不能自拔,思想僵化环境下,百年来,八股山积,因此,文化要向前发展,必须要推陈出新,要百花齐放,要敢于打破旧框框,敢于开创新局。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