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葛兆光:我和我们时代的思想史

2012-09-29 23: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远 阅读

反思时代,反思传统,构建新的中国思想史体系

“我为什么要一下子写这么长的、完整的思想史?因为只有完整才能对抗完整。”

  ■人物 葛兆光,观点独到的中国思想史学者。

  原籍福建,1950年生。1968年,贵州省凯里第一中学毕业。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本科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1984起执教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92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宗教与文化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古代诗文要籍详解》、《想像力的世界——道教与唐代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等,另有随笔集《门外谈禅》、《佛影道踪》、《并不遥远的历史》等。

  苗族山区的《青春祭》

  说到上山下乡,有些人总是讲,你们真好,对你们后来的研究特有帮助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你想想,用一个人十年的最好岁月,去交换所谓的经验,用少数后来从事人文研究的人的经验收获,去取代大多数知青空耗的时光,是不是很残酷?

  那个时候,我在贵州东南部苗族山区,那一段经历对我来说,主要是体会到人生的艰辛。那里没有电灯,没有朋友,远离父母,甚至吃不上饭,但是还是常常读书,记得总在煤油灯下,读我带去的一箱书,一直到这箱书被周围的知识青年辗转借来借去,终于找不回来。当然,因为苗族地区的的风俗、人情、文化,至今我仍然会常常想起那一段时光。有一部电影叫《青春祭》,因为你最好的青春是在那个地方度过的,所以无论它是快乐的还是伤心的,无论是幸福的还是悲惨的,它都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最深的痕迹。

  当然,那种生活会对人有些启发,拿我来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让我体会到汉文化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另外一方面,那段经历让我较多地了解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或者说下层人的生活,能够知道真正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从我的研究来说,那段生活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多的兴趣,让我能够把我的生活经验跟历史上的事情互相参照,不会像一直生活在书斋里的学者完全凭借书本想像古代的事情。

  古文献专业不分文史哲

  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北大,古文献专业。这个专业不是什么选择的结果,能考上就行,你以为像现在的学生一样,还可以选?那个时候跟现在不一样,能选择的只有几个学校,那个学校在你报考的地方只招某个专业,爱上不上。能有个学校并且还是不错的大学已经是运气不错了。

  进入北大,算是我学术研究的起点。当年我读这个专业的时候,全国只有一个古文献专业,每四年招一次学生,不到二十个人。古文献这个专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分文史哲,所以在我的概念里就没有西方学科制度的那种限制。这是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点让别人觉得很乱的原因,很像“野狐禅”,说不好是做文学的,还是做历史的,或者是做哲学的。

  最初是怎么深入这个专业的?老师是怎么给我们讲授的?这些都已经记不大清楚了,我们学的课,写出来,大概也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在别人看来,那是非常枯燥的、钻故纸堆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是一种非常良好的训练基础,给我们后来阅读古典文献制造了一种方便。在北大读到研究生毕业,这段经历,说不上什么一步步地演变。从学生时代来说,我觉得可以多说一点的就是我们那一代人因为上学的时候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所以比较用功,花了很大的力气泡图书馆。在读书方面,我们是从读史书和古人的文集开始的,脑子里并没有什么理论之类的东西,这种过程,有点像练武功,你一出手,行家就知道你是从哪里练起的。

  我当时是从读前四史开始的,后来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一步步地读古人的集子,这是我后来做研究的基础。

  文化热影响学术道路

  说到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实在不好说,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上课,有很多现在说起来都是顶级的大牌教授,当然他们现在都不在了。北大的那种环境,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具体是什么影响,我好像也说不上来。环境的转变,当然可以感受得到,但是这种转变对于我日后的学术研究,并不见得有直接的联系。

  我学了这个专业,好像也不见得我必须在这个专业里建立兴趣,必须在这个专业的范围内选择方向去做研究。不过几年下来,自己会慢慢形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范围。这种兴趣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要去回忆这个问题是困难的,因为你会读很多的书,慢慢就会选择一个点。

  因为当时中国的学术领域的空白是很多的,你知道,在我们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研究是停滞了的。当我们那一代人在某个领域中选择了某一个点,可能在我们的心里也不知道这个领域是不是真的有非常好的前景,因为我们都是初出道的人,对于其中的情况完全不了解,这种情况跟现在也不一样,现在的学术资讯是这样的发达。

  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跟所有的人一样,要做毕业论文。我对于论文方向的选择随意性比较大,我原来做过一些史学史的内容,所以就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方向。

  实际上,我更大的兴趣是和当时整个中国兴起的文化热紧密相关的,所以对当时大家所关心和瞩目的文化问题或者说影响文化的问题兴趣更大,比如说宗教。

  硕士毕业之后干脆就把研究方向转向了宗教史,花了很多时间在禅宗史和道教史方面。

  我毕业没有多久,就写出了两本书,一本是关于道教史的,另外一本是禅宗史。

  那时我出道不久,用现在的话说,那两本书还是比较火的。那两本书的内容,和当时的文化热、对于现实的批判有很大的关系,并不完全算是非常纯粹的学术研究,而是带有很多的现实关怀。所以我当时对于禅宗、对于道教的评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很多的感情和现实关怀的成分在里面,同时在资料方面,以严格的学术眼光来看,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当时的文化热,更多关心的是中国当时的现状是怎么形成的,大家都回过头去让历史和传统承担责任。

  90年代转向思想史

  所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开始变得更加成熟,开始把学术和当下的现实关怀有一种适当的分野。并不是说我不关心现实,但是这是两回事。不然的话它们会纠缠在一起、纠缠不清。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研究,批判的影子始终在闪来闪去,虽然也有做得非常好的地方。从80年代到90年代,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来说有个巨大的转变,李泽厚先生曾经说80年代是思想家的年代,90年代是学术家的年代,大意如此,我觉得,其实是关心的方式不同。

  虽然从纯学术的角度来观察,80年代的学术有很轻率、很粗疏的地方,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到,那就是80年代是从70年代过来的,70年代几乎是一个所有文化、学术、思想都被压抑的年代,从变化的角度来看80年代,就应当对于80年代有一种同情。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80年代的学术背负着太多的使命,这种使命使得它必然形成当时的那种状态。它的那种呼吁、那种太多皮里阳秋的东西都是不得不那样的,而且80年代的那种热情是非常可贵的。

  90年代之后我为什么转向了思想史?这个课题可能跟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我个人选择的结果,但是它一定与学术界自身的转变有关系。我为什么要一下子写这么长的、完整的思想史?因为只有完整才能对抗完整。在我之前,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的评价受到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的对于思想脉络的理解,比如西方学科制度影响下的哲学史的处理方式,等等。形态被简单化之后,思想史就被简化为唯心唯物、进步落后的局面,这构成了至今在大学里让学生学习的东西。所有这些就是我重新构建思想史的理由。要肃清过去的影响,光说理论是不行的,否则有人就会说:“你做出一个来我看看?”而且即使你的理论被人接受,但是那些学生在做研究的时候,依然会按照过去现成的套路做下去。

  《中国思想史》出版之后,很多人对我有看法,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我提出来的理想,是针对过去的,我所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和现代的结合起来之后的巨大范式。

  ■记者手记

  与葛兆光对话之前,我向清华的一个前辈打听他的消息,那个前辈告诉我:“葛兆光,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去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跟搞思想史的学者聊天可能是件不好玩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让他把你带到他的思想史话题中去,虽然我对那个话题很感兴趣。果不其然,见到葛兆光,一个很严肃的人,严肃得不谈学术之外的事情,比如说,问他的经历,他会告诉你:那跟学术无关。再问,他会说:不记得了。

  只有进入到思想史的话题,他才会变得滔滔不绝。在这种滔滔不绝中,倒是也反映了他的学术路径:从古文献的专业训练开始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然后从禅宗史、道教史到思想史。葛兆光的梦想是推翻以前的思想脉络的叙述,建立起自己的叙述体系,其结果就是那本享誉学界却也备受争议的《中国思想史》。

  如果用更大的视野来观察葛兆光,他的梦想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确立思想史的中国解释的重要性,用葛兆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让学术说汉语”,而不是在表述上套用时髦的舶来术语和舶来理论。用句普通的话来说,就是别老仰着头去看西方学术,别总是让西方学术牵着鼻子走。

  口述:葛兆光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