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法国两大当红女作家再次“互掐”

2012-09-28 16:0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康慨 阅读

\

 

玛丽·达里厄塞克

\

卡米耶·洛朗斯

  法国两大当红女作家再次“互掐”

  从“心理剽窃”到“象征性谋杀”

  君子报仇,两年未晚。玛丽·达里厄塞克与卡米耶·洛朗斯各自带着冷箭的旧伤,重回战场。今年1月,两人不约而同推出新书,充作利刃,展开近身肉搏,非要杀出个满世界的血光。

  “心理剽窃”成法国文坛新兴术语

  40岁的达里厄塞克女士和52岁的洛朗斯女士皆为文坛当红名流,却结怨甚深。事发2007年,达女士出版小说《汤姆死了》以第一人称和极细笔触,刻画四岁幼儿之夭亡后,母亲悲伤十年,方接受丧子现实。洛朗斯女士随即指责达女士“心理剽窃”,因书中所写丧子之痛,莫不脱胎于她1995年的回忆录《菲利普》,而此书所述,正是洛女士因爱子出生两小时便告夭折而生的巨大悲伤。“读《汤姆死了》时,我生出厌恶的感受,仿佛此书就在我的房中写成,(达里厄塞克的)屁股坐在我的椅子上,横躺于我悲伤的床。”洛女士当时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达女士坚决否认剽窃,称写此类小说不必有亲身体验,并反讥洛女士的指控“卑鄙”。此事迅速成为事件性话题,“心理剽窃”亦成法国文坛的新兴术语。两人共同的出版商——POL老板保尔·奥特沙科夫斯基-洛朗斯则站到达里厄塞克一边,对洛朗斯女士的言论大为不满,并通过《世界报》公开宣布,从此不想再为洛女士出书。

  新书作武器展开新战斗

  达里厄塞克熬到今年,终于反击。POL于1月5日出版其剽窃研究专著:《警察报告:剽窃指控及小说监管的其他形式》,宣称剽窃指控对作家而言,宛如“象征性谋杀”。

  她为自己辩白,说《汤姆死了》里只有一句话,能在《菲利普》中找到字句吻合的对应,即悲恸中的母亲所言:“我不想要另一个(孩子);我只想要他,一模一样的他,”而这句话,凡是丧子之母皆会如此表达。达女士说,她自己的妈妈也曾在失掉一个孩子后,说过同样的话。她同时追考阿波利奈尔、左拉、乔治·桑、弗洛伊德、曼捷斯塔姆、达芙妮·杜莫里哀和保尔·策兰,他们或曾受到指控,或曾写过幼童之死;而构罪于剽窃,实为文学监管之常用手法,从柏拉图到古拉格,其历史源远流长。

  她杀得兴起,再以小刀近身,剜割洛朗斯女士细肉,宣称每一项剽窃指控的背后,都存在着“想被人剽窃的疯狂欲望”。

  对洛朗斯女士,达里厄塞克施以剖心之术,称POL如家庭,奥特沙科夫斯基-洛朗斯先生如“父亲”,洛朗斯则是家中长女,意欲“消灭所有弟弟妹妹,以保证得宠于其父”。

  无独有偶,伽利玛出版社也将于1月14日出版卡米耶·洛朗斯的小说新作:《不安的罗曼史》。她在书中并未直接攻击女对头,而将矛头对准了背弃自己的前东家。其主人公是一位女作家,因指控同行剽窃,而被出版商抛弃,随后发现自己方寸大乱,难以继续写作。“与我的出版人关系破裂后,好几年我一行字都没写;我写不出。”小说女人公写道,“我没把其中原委讲给任何人听……我已不再是那家出版社的一分子了。”

  法国知识分子历来好斗?

  二女相斗,两败俱伤。恶战持续已逾两年,双方各耗巨量时间与精力。法国媒体热烈围观,品头论足,却少有人想到失去幼儿的母亲——如2007年9月,洛朗斯女士读到《汤姆死了》的那一天,心底的悲痛如决堤之洪水,或许刹那间将她淹没。若此事在另一国发生,恐怕早已偃旗息鼓。但法国知识分子历来好斗,缺少容人之心与和稀泥的爱好。洛朗斯女士的私痛被一朝唤醒,本该令人同情,但她为达里厄塞克扣上“心理剽窃”的大帽,便有些反应过度。而达女士奋力反击之下,也扩大打击面至所有指控剽窃者,指责他们之所以被“剽窃”,实因其自身想被人剽窃,这也不免荒唐得过了头。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