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让画说话:才有中国好图画

2013-02-04 08:45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宋永进 阅读

  让画说话:才有中国好图画

  宋永进

  画家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对世界的建构中都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他虽无一技之长,但用自己的眼和手去观看去思考,并顽强地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
  ——梅洛·庞蒂

宋永进 深洋油画写生之一

宋永进 深洋油画写生之一

  梅洛·庞蒂所说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建构,虽然出自画家的心灵深处,却源发于那个“载着历史荣辱的世界”,最终将反馈给这个世界,并开启一个美的新世界。艺术家的视野一旦远离了这个公众的生活世界,艺术家的作品一旦回避了公众的目光,盲目的自我表现和过度的个性张扬必然使作品丧失艺术的公共性,呈现出晦涩阴冷或空洞浮华的虚假面目。丧失了公共性的艺术建构(即图画)注定将被公众所遗弃,最终也将被时代所抛弃。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现代美术观念惊醒了沉睡多年的画家个性,并使之在不久之后走向极端的个性化。极端的个性化追求割裂了当代画家与公众之间的审美通道。在当代画家的心目中,创作纯粹是个人的事,公众并不重要,画家对公众完全是一种单向的指令式发布,如果公众接收不到信息,读不懂,那说明没眼光;如果公众不喜欢画家的作品,那是观众的事,不看拉倒。在公众一边则是另一番情景,从文革思想禁锢中刚刚解放出来的心灵开始蠢蠢欲动,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小世界或审美小情趣,对美术家之间闹得热火朝天的严肃艺术事件,也许根本不闻不问。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大众文化消费的悄然兴起,公众的审美兴趣日渐浓厚,接受美术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大众审美水平逐步提高,画家与公众的审美距离不断缩小,美术不再单单是画家精英们的事情了。艺术的公共性有望重新回归。

  美术报最近举办的“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活动,无疑为艺术公共性的回归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报以其在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和100个版面的大力度为美术青年与公众搭起一个公共性对话平台,为美术青年的优秀作品免费刊登、推荐,并利用美术报的官方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ipad客户端等新媒体途径构筑起多渠道的对话“高速”。该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美术展览和竞赛的活动形式和规则,在公开的平台——版面上进行,评审的各个过程不再由极少数美术“权威”把持,专家学者、画家和普通大众共同参与,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和互动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活动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为美术青年提供公平竞争的参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活动着力吸引公众的视线和思绪,拉近公众与画家的距离,引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从而实现艺术的公共性功能。

  当然,“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作为一次新的活动形式,在投稿、选登、海选、评审和最后评定等各个环节必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人们去深思。首先,评审的合理性问题。专家与公众审美水平差距大,人数对比悬殊。如果让极少数的专家与大多数的普通公众拥有同等投票权,就必然出现“多数人暴政”的现象,使漂亮的庸俗作品荣登奖牌榜,而让真正有个性的优秀作品失去展示机会。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去平衡?其次,普通公众的审美尚处在萌芽状态,需要美术专家的启发和引导;而专家的审美往往因过于自我而较为虚华,需要与公众生活接上“地气”。如何通过活动让专家与公众实现审美对话和互动?另外,评审的公平性问题。如何去避免重复投票、拉票等不良现象?当然,这些问题不可能仅仅通过一两次活动得以圆满解决,而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和磨合过程。

  美术报从组织形式上为当代美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公共性对话平台,但艺术公共性的回归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能够面对公众,与公众对话,更重要的还在于画家主体的内在更新,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法,从艺术观念到终极关怀,都能够走出闭门造车式的所谓个性化探索,直面公众的生活世界,直面当下的文化现实。如此,则“以画说话”将成为“中国好图画”。
  
  (宋永进: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写意当代油画工作室主任、油画家、美术评论家)
  
  2013/1/18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