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施施然:昔日隋亡为此河,今朝共谱千年诗

2018-04-23 08:57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施施然 阅读

  昔日隋亡为此河,今朝共谱千年诗
  ——“出发与归来·江南水运千年诗”朗诵会暨三月三诗会论坛
  第二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上的发言

  施施然

第二届京杭大运河国际诗歌大会

  我是听着古琴曲写下这个题目的。这个标题化用了晚唐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给功不较多”。的确,我们很多人最初对于大运河的认识,都是来自历史课本以及语文书上这些诗句,了解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的,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南起杭州拱宸桥,北到北京通惠河,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是地理上的划分。事实上,我们对大运河还有着更为感性的认知,比如,提起大运河,我们更多想到的是纵深的历史感,是苏杭的烟雨江南,是白墙黛瓦、青石板巷,是油纸伞,和油纸伞下紫丁香一样曼妙飘香的姑娘。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史上关于大运河的诗词有很多,流传下来的早期的一些诗句,大多像唐代诗人皮日休一样,是对大运河吐槽的。比如同样生于唐代的诗人胡曾的《汴水》一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这是民间文人式的怀古与惆怅。此诗以叙事兼感怀的手法,描述了当时的政治民生状况,同时触及诗人本人内心对大运河的真实看法。现在来看,这种诗歌文学中透露出来的真实,比简洁冷硬的历史书更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起到了一种“诗史互证”的作用。

  “诗史”的概念,出现在晚唐、两宋时期,因在诗歌中加强了叙事功能,而使诗歌不仅仅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更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历史上记载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到了元代、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始全线通航,同时也给运河流域带来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局势。清乾隆皇帝执政时七下江南,即是陆路转漕运,乘龙舟一路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的来到苏杭。而关于大运河的诗句,到了乾隆笔下,情形与唐宋时期已大不相同,例如《登舟》(清·乾隆)一诗,便可感知到当时运河两岸景色秀丽,农作物长势喜人,以及江南水乡一带人民的平和与富庶: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
  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
  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
  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

  大运河的存在,起到了贯通南北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纽带作用。富庶的经济必定会带动文化的繁盛发展,仅江南一带,历朝历代中我们都熟知的诗人、书画家,就有白居易、陆游、苏轼等等,明代时期则有江南四才子之称的: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等,到了明末清初,虽逢乱世流离,但也更生发出许多才子与佳人的故事,比如冒辟疆与董小婉、侯方域与李香君,柳如是与钱谦溢等等。而文人雅士的故事能够流传后世,除了他们身处特殊的时代背景外,我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他们的卓越才情,值得被后人称道。

  当代诗坛,仍然活跃着一批既有显著江南风度,又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优秀诗人,我个人在一些诗歌活动上见过并熟悉的代表性江南诗人就有:潘维、庞培、杨键、张维、舒羽、江弱水、长岛、邹瑞锋等,他们钟灵毓秀,人诗合一,不能不说这里也有着因京杭大运河而伴生的南北文化融合所带来的丰沛滋养和影响。

  运河穿越了时间,将古今连通起来,留给后世无尽的财富与诗情,生生世世言说不尽。在此,我就以自己的一首新诗《京杭大运河》,来延续我关于运河的思索与畅想吧:

  京杭大运河

  施施然

  从太湖到钱塘江,从拱宸桥
  到通惠河。月光下,碧波如情绪
  是一条制度的暗道。

  它波光起伏,一咏三叹。
  覆盖着一些消逝的事物。

  而愈是掩藏,就愈是彰显。
  水面一波推着一浪,诉说着
  丝竹怎样从高亢转向微弱,
  冷兵器上有一张男人的脸。

  两岸烟草萋,龙舟不复还。

  而我们走在妖娆的春风里,
  谈论着夜晚和星辰的置换。
  有人从河流的一端消褪,
  有人转过身,在另一端出现。

  2018.3.31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