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文学

马悦然:“翻译中文作品不为诺奖为同胞”

2012-10-24 09:3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阅读

  ■ 诺奖评委马悦然上海两场演讲谈诗歌翻译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著,马悦然译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著,马悦然译

汉学家马悦然

汉学家马悦然

  · 马悦然 ·

  Goran Malmqvist

  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大利亚的多所著名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1948年他翻译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他关于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译作。后来又翻译了老舍的短篇小说《普通病房》,发表于1958年。是他,最先将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译为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等。他还翻译了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等。 马悦然此次上海行并非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中国的莫言,而是一次早已计划的中国行,是应世纪文景邀请参加“见证·2666文景十年分享会”的收官活动,同时也是为自己翻译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最新诗集和自传《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发行做宣传。在上海期间,马悦然根据托马斯诗集《巨大的谜语》做了两个专题演讲,分别是上周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的“中国小诗的发展和特翁的俳句”以及昨晚在复旦大学的“我为什么翻译特翁的诗”。两场演讲都与其好友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这位去年诺奖得主的诗歌翻译有关,也是他自己对几十年翻译经验的一个总结。

  翻译时注重原文形式和节奏

  邀请马悦然夫妇来上海与读者见面,很早就出现在“见证·2666文景十年分享会”的活动计划中,但因为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奖,马悦然的这次上海行肩负着双重使命。在周日的记者见面会上讲完了莫言获奖前后的故事之后,从上周日晚上起,马悦然的上海行才真正进入正轨,他要谈谈自己的翻译心得,要好好推介自己的好友——去年的诺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和他近些年唯一的诗集《巨大的谜语》。

  上周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题为“中国小诗的发展和特翁的俳句”演讲中,马悦然主要围绕着中国1920年代小诗的发展和形成来讲述,并与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特别是俳句进行比较,阐释了小诗的概念,日本俳句与其他国家俳句之区别,还特别朗诵了他最为喜爱的中国小诗与特翁的俳句。

  昨天晚上在复旦大学的第二场演讲题为“我为什么翻译特翁的诗”,因预约人数众多,主办方在活动前一天将活动地点改在了面积更大的演讲厅——蔡冠深报告厅,即便这样,现场仍座无虚席,外面的走廊和楼梯上还有不少未领到票的听众。在演讲中,他特别提到托马斯在高中时代独创的一首六言诗,这与他非常喜爱的唐诗中的六言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将几种不同译文(英译及中译)加以比较对照,特别强调了特翁诗歌中独特的音乐感。因为特翁本是位出色的钢琴家,在诗人中风之后,虽不能说话但仍能用左手弹钢琴,而马悦然本人年轻时也曾在交响乐队打鼓,他个人对节奏也比较敏感,因此对马悦然而言,他在翻译时就极为注重原文的形式和节奏。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