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人物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英语文学最活跃的地点

2012-09-28 09:06 来源:外滩画报 阅读

\

  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区,只是看起来像个书店

  文/傅楚楚 图/傅楚楚(发自巴黎)

  标签: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区,只是看起来像个书店

  从外表来看,莎士比亚书店好像和任何一家陷入沉思般的古老书店没有区别,但这里却是巴黎英语文学最活跃的地点,甚至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乔治·惠特曼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12月14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惠特曼的书店,甚至被喻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法国的媒体并没有像英语媒体一样连篇累牍地报道,《巴黎人报》甚至只是刊登了一则简讯。

  “我们法国人英语不太好,所以对这里不是很了解,但这里很有名,我只是出于好奇才来看一下。”这是我在随机采访书店里的法国人时,听到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与英语媒体所渲染的“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英文书店”相比,法国本地人对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怎么熟悉。

  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女士说:“我来不是为了看书,我只是家住得非常近,这里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我知道惠特曼先生去世了,所以来看一下这里有什么变化。”她的同伴点头说:“我喜欢阅读,但是几乎不会读英文书,我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很多书,新书旧书都有,我只是为了看一下这些书本身。你知道,要不是住在这个街区,或是喜欢英语文化,巴黎人很少知道这里的。”

  的确,在书店里找到一个讲法语的人不太容易,更不用提找到一个来读书的法国人了,他们大多和其它游客一样,来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像游览一个景点。一个来自外省的老先生和家人一起来巴黎旅游,他说:“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在巴黎工作,她来过这里,说很有意思,让我一定要过来看看。”被问及对于惠特曼去世的看法,他有些惊讶:“我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啊,我看到门上贴着葬礼的通知,原来是他的,很遗憾。我没注意到报纸上关于这件事的消息。”

  那么巴黎的学人们有什么反应呢?Jean-François Louette是巴黎索邦大学的教授,他说:“我对莎士比亚书店的认知是,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场所,是英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另一位教授AndréGuyaux也表示:“我刚刚听说惠特曼去世的消息,我知道他被葬在名人汇集的拉雪兹墓地,很多人去纪念他,他值得这样的敬意。”Pierre Assouline是巴黎著名的专栏作家,曾任《阅读》杂志的总编,他评价惠特曼是“一个传奇”,他的书店是“国际性的神话”:“想象一下一家堆满了英文书的书店,新的旧的,堆得乱七八糟,五花八门,摆放也毫无逻辑,甚至都要塌下来了,但是它有一种魅力,我们绝对不会空手出来,总能找到一本喜欢的书。”

  不管法国人对它有多少的认知,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巴黎,在这个高傲的、自豪于自己语言的文化之都,惠特曼的莎士比亚书店为英语文学的传播和交流建立起了一个营寨,一个媒介,为讲英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处和一种精神的慰藉。用惠特曼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区,只是看起来像个书店。”

  关于这家传奇般的书店,有些事实在媒体和民间的传播中,已经有些走样和夸大,那么真实的莎士比亚书店到底是怎样的?惠特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两个莎士比亚书店,同一个灵魂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当时书店的名字叫“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

  关于在巴黎开一家英文书店的初衷,源于几年前他和美国诗人朋友Lawrence Ferlinghetti的讨论,两人都认为,一家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独立书店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在这个总是自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美国人眼里,巴黎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氛围不够的石破天惊,又或者当他踏上这个百花齐放的文学圣地,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他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他们需要一个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总的来说,法国的作家都来自中产或者小资产阶级,或者是生活富裕的家庭,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写作。但是在美国,很多的作家都是普通人,比如约翰.斯坦贝克。”惠特曼曾说过,“他们(美国人)比起法国人来,不是那么的知识分子。”

  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这个英语文学据点最终成形了。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书店,其中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由于惠特曼的慷慨和热心肠,人们亲切地叫他“拉丁区的堂吉诃德”。“为人道主义精神而活”是惠特曼的人生信条。对于同样热恋着文学的人来说,他们仿佛是拥有共同信仰的信徒。他把这些话贴在书店的墙上:“给予你能给的,拿走你需要的”、“不要对陌生人不友好,也许他们是伪装过的天使”。就像《悲惨世界》里米里哀神父所说的:对向你求宿的人,不要问名问姓,但要问他是否有痛苦。你有痛苦,你又饿又渴,就安心待下吧。   所以在1962年,当原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办人希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把Shakespeare &Company这个名号交给惠特曼沿用的时候,他高兴坏了,这无疑是一种对他传承了书店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因此我们如今所指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一战后收留过海明威、乔伊斯等大名鼎鼎的作家的老店,而是这家惠特曼摘下“Le Mistral”牌匾而换上“Shakespeare &Company”名号的“第二代”。不过,海明威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依然是书店的常客,大概在这里,他们总能回忆起当年在第一代莎士比亚书店借住时的美好时光。

  1981年,乔治.惠特曼给自己刚出生的独生女儿取名为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以此来纪念原莎士比亚书店的女主人。

  我们住在书店里

  想去店里找到当年海明威睡过的行军床虽然不可能了,但当我登上二楼,看到磨旧了的沙发和窄床,看到钢琴上散乱的琴谱和手稿,就知道莎士比亚书店的一切一直在延续。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