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苏东天:池田大作人学思想简析

2012-09-28 10:35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苏东天 阅读
  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是他佛法思想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和人生意义的崇高的理念。池田的人学思想,是以佛法的绝对和平主义为根本,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大乘自觉觉他的菩萨道为行动指南;以中道哲学和日莲的“立正安国”理念为思想纲领,来建立他的中道政治理论;以牧口的“价值论”、户田的“生命论”和佛法“九识论”为基础,建立了他的人学思想体系;以发展国际创价学会这一现代世界高等宗教组织为广宣流布现代佛法的和平、文化和教育的运动体,以地球村、世界市民的新理念令民众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即身成佛,达到最终实现整个世界成为佛国土这一最高目标。以这样的人学思想来推动人间革命或人性革命,使现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而确保物质文明的发展不出现畸形、病态和失衡,使人类未来的文明进步不断地向高层发展,使广大民众都获得和平与幸福。
  
  (一)关于宇宙与生命的起源
  
  池田大作认为,大宇宙是无限广阔的,其本身也是一个生命体,处在“空”的状态中,把“空”理解为内含于宇宙中的实际存在。佛法的“生命论”告诉人们,宇宙本身便已具有生育生物的力量,而生命则以冥伏的状态存在于无生的物质之中。只要具备了作为“有”的必要条件,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产生生命的可能性。中国新近在云南发现的五亿三千万年前的大量海洋生物群化石,种类规模已与今天海洋生物近似。这一爆炸性产生的生命现象,如以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似乎难以释疑;而以池田的“生命论”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今天世界各地专家们纷纷奔赴云南考察这一大自然生命爆发的秘密,是否还能发现甚么新的美妙理念?显然,池田的生命哲学是在佛法中道观和户田的生命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创造性的发展,在生命神造说和进化论之外,确立起新的生命学说。
  
  池田大作认为,人类生命,一方面是个体的存在,但另一方面,即在生命的深处又和宇宙生命合而为一。佛教告诉人们生命是永远持续的,生与死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说,生命是在生与死反复的过程中永存。佛法谓之“生死不二”理念。每个生命体是生命所处的显现状态,而死亡则是生命所处的“冥伏”状态。依“三谛圆融观”,现实中以各式各样状态出现的个别形体,称作“假”,作为身心统一体的生,是“假”的形体,其中包含着“空”。死后的生命作为“空”而存在,同时其中蕴育着“假”的倾向性、方向性。贯穿着“空”和“假”中的生命本质称“中”。就是说,这种生命本质在无限地持续下去。不过,有时取显现状态,有时取冥伏状态而已。“空”、“假”、“中”三谛是圆融一体的,必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个加以理解。
  
  (二)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池田大作认为,能真正处理好生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是佛教的学说。佛法认为自然界本身是维系独立生命的一个存在,人类只有和自然——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此外,再没有创造性发挥自己的生存途径。将自然的律动与人生活动视为一体的佛教自然观和人生观,佛法称之为“依正不二”。“依”即“依报”,指一切环境;“正”即“正报”,指生命主体。生命主体与环境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在其存在中,是融合为不可分的一体来运动的。“依正不二”的原理明确主张人与自然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住生命的真谛。
  
  现代的科学技术文明背离这一正确的方向,忘记了自然也是保持一定规律的“生命”的存在,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对立的关系,而依照人的主观愿望去征服、改造、利用,因而自然遭严重破坏,使自然界内部的秩序发生紊乱,于是自然就对人类进行报复,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自然灾害,现在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科学进一步发展后,各种自然灾害都可以防止。池田认为这种想法的危害在于可能误导人们偏离变革人类的伦理这一现代最紧迫的课题,很容易成为带来更大灾害的因素。因为对技术力量可以轻易地解决一切问题的过大的期待,产生了无限成长的神话,使道义衰退,导致无知,自私、不宽容、不平等、不稳定等社会危机加剧。他认为,科学与宗教应形成新的健康关系,应将宗教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宗教包含科学性,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下去,以便开阔人类的视野。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句话是值得深思的。   (三)关于人性与欲望
  
  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历来是哲学和宗教所关注的大问题。中国古代圣哲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四端”为性所固有,“人皆可为尧舜”,即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改造;基督教主张“原罪说”,有似荀子观点;卢梭则倾向于性善说;汉代大思想家董仲舒主张性有善有恶;而佛教之人性论,则最为深刻,认为生命中是善恶并存的。由此出发,佛教提出了一系列如何扬善去恶的理论。池田大作认为,要扬善去恶,不能依靠社会的强制性力量,应当依靠道德和伦理,而更根本的是宗教。佛教的人生观是认为众生都有欲望——有本能的欲望、有权力欲、名誉欲、爱美欲等;就连爱与慈悲,从广义上讲,也是存在于生命内部的欲望。善恶的概念基本上属于道德的范畴,而欲望所揭示的是人生命的本质。
  
  对于人所拥有的各种欲望,池田认为可划分为两类:一类谓冲动的能量,也可称为本源的欲望,在生命内部它能够把这些欲望生动地激发起来,向着创造人的生命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是追求和宇宙生命合一的欲望,它从宇宙的底流汲取创造生命的能量。就是说,本能欲望给人的生命以全部感情——生命感情,以传送生的活力,并使其高涨起来。这种本根欲望不仅同其他各种欲望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在强化新的创造性。
  
  与“冲动的能量”相对的是潜藏在人生命内部的一种“推动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本来为了维持生命而存在的各种欲望盲目发泄。这种力量似乎在寻找征服,破坏别人和自然的方向。这种将一切欲望改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乃是“魔性的欲望”。它经常表现为想统治别人,并以自然的统治者姿态出现。其危害性是切断了“本源的欲望”跟各种欲望之间的联系,而将各种欲望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以上两类生命中的欲望走着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因此,解决欲望的问题,即让从宇宙中分离出来的每一个自我,在不消灭生命的前提下怎样才能同宇宙保持统一,怎样才能同其他的自我以及宇宙的生命不产生对立,这是宗教必须解决的根本任务。
  
  佛教中,大小乘对欲望的看法和对治方法很不一样。小乘主张消灭所有欲望,其代表观念是消灭生命本身进入“寂灭的状态”(涅盘)。大乘认为欲望本来就存在于生命的内部,无法彻底消除,因此不把消灭欲望本身作为目的。大乘的目标是救济民众,改革社会,通过这种慈悲的实践,使自己的欲望自动升华而得到控制。不切断欲望,但反复消弱“魔性欲望”的作用,使其一直处于“冥伏”状态,从而让其他欲望从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才是大乘佛教的解脱路线。池田认为,每个人都不应去追求那漫无止境的欲望,而应把利他和自我抑制作为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实行自身的人性革命。通过自我变革超越生命的自然欲望,使这些欲望服从智慧和慈悲的生存方式。如果我们超越了为生活疲于奔命的现代文明的局限,我们就可以确立起为甚么而活着的终极目标。
  
  池田大作说:“宗教应该担负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丰富和完善人性。我把它称为‘人性革命’。丰富和完善人性,决不是科学和经济以及社会结构的完整所能做到的。更准确地说,现代文明和生活模式是人性变得贫弱的原因。我想,把现代科学文明压抑和阻碍的精神方面的欲望和宗教欲望从人的生命深处开放出来,使其成为丰富甘润的精神力量,这也是宗教所担负的任务。”他接着说,因此,我们所寻求的宗教,不是从外部对人们施以严格的道德规范,而是在精神上予人们智慧和自律,使每个人都能自发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培养这种精神力量,才是宗教的真正本领。所谓精神力量,不仅是具体的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支配自己行动的生命力。获得了这样的生命力,就能够与大宇宙融为一体,或是觉悟到宇宙万物根源的法。佛教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佛”。人们只要使自己进入这种崇高的境界,那么,无论遇到甚么情况,都会自觉地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行动,完全无需外部的束缚和强制的命令,自己就会把握真正优秀的道德。
  
  池田大作认为:宇宙生命内部的“法”是生命的能动性、激发性得以产生的根本存在,它构成了人类生命的特质。大乘佛教强调这种“法”是内在的,“法”不离人而存在。它贯穿在人的生命和宇宙生命之中,对“法”的觉悟就是对人的生命和宇宙一体性的感知。这种“一体性”表现在“自我”和“大我”是同一个东西,只要能达到佛界的终极开悟,“自我”便不单纯是“大我”的一个片段,它就是“大我”的本身了。
  
  (四)关于“人间革命”
  
  “人间革命”本是前会长户田城圣在《圣教新闻》上连载的小说的名称。户田去世之后,池田大作于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一日又开始重新执笔,继续撰写这部被称作“大河”的小说。本书的内容主要描写学会的历史,其中对第二代会长户田城圣如何走上信仰之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会的重建,以及以池田大作本人为原型塑造的青年一代和户田先生之间的“师弟不二”关系等为主要内容。
  
  池田大作认为,我觉得户田先生的命运,如果从他的一生事迹来看,一定会从根本上给新的日本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如果把日本社会的命运作为背景,有关户田会长的形象就会鲜明地衬托出来。池田指出:“这是写在一个人的身上所进行的人的革命,很快使一个国家的命运发生转变,甚至能使人类的命运发生转变。我虽然笨拙,但我要把它当作仰赖后世历史审判的证明书而坚持下去。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平民前仆后继,壮烈展开的和平与文化的史剧,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事实是由每一个无名的民众进行人的变革的积累,而推动了这一和平运动向前发展的。为了证明人的尊严,我要不遗余力地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我怀着好似写遗嘱的心情,提笔写下去”(《我的履历书》第九十页。吉林人民出版社)。现在池田正在撰写的《新·人间革命》就是更进一步展示“师弟不二”之道,描写池田自己如何继承户田先生的遗志,领导创价学会走向世界之道,掀起世界性的和平、文化、教育运动潮流,使创价学会成长为真正的现代世界高等宗教团体,从而为推动世界“人间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作出贡献。
  
  池田大作既希望也坚信,随着信仰日莲佛法的人们不断发展,建立在日莲佛法上的“人间革命”在进行自我变革的同时,也进行着社会变革,使一个国家的命运发生转变,甚至能使全人类的命运发生转变。由此便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创价学会的会员们在日常生活中一面扩大宗教信仰,一面开展和平运动、护宪运动、文化运动及社会福利活动等,正是基于“人间革命”所要求的既充实每个人的内在信仰又作用于社会的双重实践。
  
  池田大作认为人性中善恶并存,所以须强调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仅仅依靠道德来处理人的自我是不够的,因为道德知识不能直接变为行动的规范。人的感情底流是利己主义的,在感情的支配下,“爱护自己”总被置于首位,因此,感情伤害道德伦理的情况就时有发生。为此,池田提出须在人的意识深处进行变革。在所有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完成这项困难任务的强大的潜在能力,问题在于如何将它引导出来。这个“潜在能力”便是“佛性”——生命中的大生命——也是宇宙自身的生命。所以佛教的中心课题,就是把佛性这个伟大的生命从每个人的生命深处显现出来,从而开发出人的慈悲和智慧的光辉,涌现出威严坚定的力量,在现实的人生与行动中发挥它的作用。向自身的人性进行革命的挑战,通过自我变革超越生命的自然欲求,使这些欲求服从智慧和慈悲的生存方式,从而确立起为甚么活着的终极目标。
  
  依照天台大师智顗的观点,“佛性”便是潜藏于人生命中的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即佛识),关于八识论或九识论,乃是四五世纪时创立唯识论的佛教思想家天亲的功劳,从而佛教便深入地展开了对人类生命奥秘的探究。“九识论”展示了人的生命内部精神功能的深层的基本结构。池田大作认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都分别有识,另外心(精神)所具有的识由四层组成:其最浮浅的表面活动称为意识(第六识),起着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来自外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作用;其次为末那识(第七识),此识是依赖来自外界的信息而进行的思考;更深处则有储存人以前的行为结果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它是储藏库的意思,其中也包括还未成为意识的过去的记忆等;同时,还包含着即将显现为各个人的精神的和肉体的特性的因素,及决定一个人在其人生中将遇上甚么命运的因素。至此之八识,可以称为形成和显现个人的特质的层面,至于第九识阿摩罗识,乃是普通的“生命”本身存在的基础。阿摩罗识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它尚未受到过去行为结果等污染,即其本身没有任何污垢。但它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显示的作用,通过外界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同其他生命的关系,也会产生种种污垢。但此识并不轻易地出现于意识之中。然而,考虑到我们的心乃至作为心身统一体的生命是一切行为的主体,而且与自然的关系及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通过它来进行的,所以认为如不开发生命最低层的阿摩罗识,那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人的变革。佛法教导人们通过这种阿摩罗识的开发,来变革和转换包含在阿赖耶识中的宿业和个人特性的方法。
  
  与“九识论”相联系的是“十界论”,即所谓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界。从地狱到天界,是把生命在同外界发生的关系中所感到幸或不幸的状态加以分类的。所以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识是第六识以前的识。而要确立不受来自外界的缘所左右的自我的主体性,则是声闻、缘觉、菩萨,完全实现了这一愿望的则是佛。要想不受来自外界的缘的束缚,那么必须要能够发现末那识。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还受到包含在阿赖耶识中的一种更深的力量的束缚。要征服深藏在阿赖耶识中这种冲动的力量和宿命的力量,就必须在那里确立一种可以与这种丑恶的恶的力量相对抗的善的力量。菩萨的实践就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来积善的行为。但是,已经从遥远的过去蓄积起来的恶的力量十分强大,要积蓄足以与它对抗的力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佛教认为菩萨的修行必须要经历几万次生死而坚持不懈,就是这个原因。相反,有的人通过直接发现根本的阿摩罗识,在现实的人生和行动中确立了既不受外界的束缚又不为内在冲动支配的主体性。我们把这种人称之为佛。在佛教中,既有教导在阿赖耶识范畴内进行变革的方法,也有教导直接开发阿摩罗识的方法。教导后者的是《法华经》、日莲佛法,教导前者的是《法华经》以外的经典。池田认为,只有实践《法华经》才是实现“人的变革”的根本方法。
  
  以上是池田大作关于佛教所主张的“人间革命”的最基本思想。所以他极力倡导,以佛教为基础的,从个人内心世界的变革到争取社会的提高的“人间革命”,乃是人类应当认真对待的最重要的问题。
  
  池田大作以佛法的“九识”论,深刻地阐述了他的“人间革命”基本理论,使这一古老的已被判定为唯心论的过时的宗教理念,重又获得了新生,从而成了池田佛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就我的个人研究浅见所得,在现代社会似乎还没有甚么思想理论可以企及池田大作佛法生命哲学所引发的“人间革命”理论所达到的深度和高度。
  
  选自苏东天著《和平与人道思想的实践者——池田大作》(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