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对海德格尔“思想与诗化”的改向性讨论

2021-02-05 10:34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陈亚平 阅读

艺术和哲学最本缘的关系(原创)
——对海德格尔“思想与诗化”的改向性讨论

陈亚平

我确切说,艺术的思想方式被哲学的思想方式所思虑,是必定可能的。我指的是,艺术和哲学的相互辅助关系,不光意指(语言)艺术和哲学彼此都依附共同运用的那种语言方式(即海德格尔说的“思想与诗化唯独存在于语言的领域”)的可能性,因为每一个可能性,都不能保证会变成相应的唯独性。这意味着,起码还存在一种不容易判断其可能存在的可能性。不过,最大的可能性,是还没有被我们思考呈现出来而又必在的那个。 比如说,心智和表达二者之间——它们根基中引发的开端上到底谁处于在先的那种可能性。实际上,心智首先从自我内部意向的延绵中,更在先地,更凸出地使得语言(表达)成形、让语言成为心智内部之外的一个传播媒介。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心智和表达二者关系中,心智的先行开端,说到底,是艺术和哲学共同运用一种语言方式那种可能性的先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弄清,艺术和哲学彼此共同辅助的那个唯一可能的纽带,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很大程度上看,心灵得到一种沉思先行的决定性导向,才可能变成语言现存的存在,才有所谓艺术和哲学共同运用的那种语言方式。不过,这可能,也只能当成艺术和哲学二者关系这一范围内的单方面。那问,除了这单方面外,还存在一些可能对等的未呈现方面吗?

我自信的断言,所有对等,都不能包含对等之间的任何单方,可以和另一方有潜在程度上的相同点。这等于摆明了某种相比的可能性,从开端上就是设定的。可是,设定的当前立足点,总会被什么更先的开端预设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和哲学的的相互辅助关系,就当然存在多得多的衡量余地。因为海德格尔说“对思想与诗化——那种接近中彼此接近……惟当诗与思之间的鸿沟纯粹而确定地张开时才有望成功”这段话,根本没有提“彼此接近”和“鸿沟纯粹而确定地张开”占有的实质性前提,究竟是什么东西。因此,在海德格尔这个提法面前,不妨碍我改向性的,对艺术和哲学关系的衡量,会不停地着眼于对衡量原本确定的对象,做出跳跃程度的派生来。举个例子,我首先会,把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放到艺术活动中进行的想象、体验、知觉的实情中,来一番循环性的衡量。

我凭事实讲,以(语言)艺术方式进行的想象、体验、知觉——这类思虑,一般来说,就存在着和哲学那种高度沉思性,有着共同根源起始点的间接纽带。这里首先要承认的是,艺术的发生形式,从内在的感性和外在的感性材料实体上,可能不直接等于哲学演绎的超感性的东西,但哲学对某个概念直观中,自我展开的那个构建性,必定要通过想象力那种感性表象被知性重新构建过的、理念化的感官表象的助因,来对非感性东西的呈现达到的那种超越,起到生成性的转换作用。

就海德格尔谈想象的“内在可能性”这个方面举例来说,我当然会把这一问题的讨究眼光,放在不同维度的寻思上。于是,我不妨扯远一点说:

想象力,虽然说有一种,把感性材料的直观和知性创造出表象的心智直观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先天意义上就能做到的引导性,但这种先天原生的想象力,无论它怎样通灵般地一边把握心智,一边把握感性,无论它怎样把心智和感性两个东西混合在一起;把纯粹知性的内容,翻转成感性材料的直观影像……它也还是免不了,它自己让这个先天的混合力自身,还是带有一点,寄生在心智自我原发状态中的、那源初感性对象的直觉来源。于是,变成了它自己超越感性直观和心智直观这个神力一样的结构中,相当程度对应的东西。关键在于,这种对应的东西,让想象力的超越性,变得不可测,虽然它带有一种心灵知觉的抽象图式。

这样,更延伸地去理解,哲学演绎出先天可能对象的那些纯粹性概念,它们也许通过先天的心智力,已经去除了感性材料直观的印迹,可是,它们照样也能够表象出一种间接性的感性材料的派生混合物。这等于,虽然我们把经验性感性材料的直观可能性的根源,完全从心智生成的纯粹可能性中清除掉,未必能终结,那些纯粹心智对象和先天纯直观对象彼此之间,蕴含的同一个居间性的东西。那么,这个居间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居中在对立两极的、引导两极结合在一起的自我立足的东西。它正好证明:艺术思想方式的感官事实性,与哲学思想方式那种纯粹本质意义上的可能性,这二者之间,都共同存在着被统一结合在一起的那个中介性的转渡物。

我严格讲,处于艺术思想方式和哲学思想方式之间的这个中间者,不光是先天可能的,也是经验事实可能的。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中间性本身,是包含了差异的有,那么就包含了开端,但中间性本身开端的有,是区分两极在差异中的互不对立性。很明显,任何一种差异的不确定的界限,都是被超出差异两端的同样也不确定的中间性,区分出来的。其基本特征,不过是把自己放到一个能独占双方合一的崭新的位置,继而超越了双方在源头上趋向的极端性。不过,这种介入两极,而又超出两极的中间性,同样,也变成了它超越自身根基来源的一极。于是,我就这个方面来衡量:艺术思想方式的感官事实性,是可以附带哲学心智直观的成分的,反过来也是一样。因为艺术和哲学之间的界限,都归附在同一个心智自我原发力——这个中间者当中,真正使得彼此之间必然地结合在一起。

人们要问,心智的自我原发力是艺术和哲学相互辅助的一种纽带吗?

我的解释是:如果我们寻找本源上的先行起因,这个心智自我的原发力就是一种——有的根源处,是一种无;无的根源处,是一种有。也就是有形自身,让无形变成了间接化的东西。同样,无形自身,也让有形变成了间接化的东西。我们如果以这个为着眼点的话,无疑会成为我们,理解艺术思想方式和哲学思想方式占有同一个根基的本源性前提。延伸远一点说,我们只有揭示出,心智自我原发力的那个决定性的基础,也许才真正弄清楚:先验不等于抽象,事实也不等于直观——二者之间具有的神秘纽带,并且让这种纽带,以辅助的方式,把艺术思考方式和哲学思考方式,归属到同一个维度上。

对心智自我原发力起到的特定作用来说,我可以把它本质原生性的结构,说成是:越是能够产生纯粹直观表象的知性,就越是有余地转变成为一种变式表象的感性。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以相互之间不确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互相依赖关系。例如,我们借助想象力做中介,让所谓纯粹的知性,产生一个先天概念表象原发的“纯粹可能性”直观,那么,这个概念直观(智性直观)中,一定有某一个部分或某个环节,在做成形的观念化结构中,潜在包含了——它对感觉表象转变的变式特征。而且我相信,这种对感觉表象转变的变式本身,恰好是通过中间性的间接状态来支撑的,而不是直接性的。

这无疑意味着,中介状态的立足点,已经包含着思虑直观出的那些知性范畴的东西。可见,中介性才是思想要展开的一种不确定性之上的超越性,它也才真正把有的根源,是一种无;无的根源,是一种有——这样的依附,组成了整体。于是,只有通过这种中介状态的立足点的着眼点,才能充分认清艺术和哲学相互本缘关系中的纽带,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我可以在巴门尼德、席勒、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诗(艺术)中,看到一种诗歌想象方式所源生的玄哲——那把开启思辨演绎大门的钥匙。这样,我凭此可以说,艺术和哲学相互辅助关系中的那个纽带,不过是,能引导一种灵助的直觉和一种神感的玄思,共同融合在一个没有固定界限中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渡的那种心智自我原发体。而且这种心智自我原发的本已力,无条件的先行决定了想象的构形基础。根本上看,既可以半构象式的把纯客观实体形式的外部,变成纯观念形式的内部。反过来,也可以半构象式的把纯观念形式的内部,变成成纯客观实体改造形式的外部。不过,这样的关联,也包含了关联各方的片面性。所以说,彼此之间必然成为互相辅助的。

康德认为纯粹的想象力,可以把感性和知性连接到一起,但我觉得:在感性的接受性和知性的自发性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先天就被一种绝对的超越性所固定的非想象界限,能够截然区分感性无内在、知性无外在——这种对立?康德好像考虑到了这个界限的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纯粹的想象力中间那些所有的先验成分,就会派生别的先于先验想象本身的设定物。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说的感性无内在、知性无外在,恰恰是证明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内在以外在的形式变成了内-外在的可能性,外在又以内在的形式变成了外-内在的可能性。可见,纯粹的想象力既不是完全创造出一种知性的形,也不是完全创造出一种感性的形,反倒是,创造出一种居间统一于两者的第三种混合的形。这才根基性地揭示了:艺术的直观和哲学的认知,相互可以辅助的有最本缘关联的那种神秘性。

2021年1月65个小时

陈亚平

陈亚平,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中国当代诗学-哲学派奠基人,语言空间美学理论家。主要论著有《意识内空间:显现方式之谜》、《意识的居间现象》、《语言空间美学-导论》、《过程文学论》等。主编《新世纪后先锋文学编年史》、《中国学者新世纪学术贡献》。

2013年与中国20所大学学者合作编撰《新世纪中国后先锋文学编年史》专著,2014年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刘悦笛、北京大学王岳川合编《中国学者新世纪学术贡献》学术专著。2015年受邀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美国克莱蒙大学“世界过程哲学论坛”。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