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评论

陈亚平:过程文学论

2012-09-29 00:55 来源:中国南方艺术 作者:陈亚平 阅读

一、过程本体实存

    过程是正在生成中的尚未完成的存在,是既非在,又非不在。过程是超越有限存在而进入无限存在的中介条件,它是有限存在向无限存在发生的本源,过程决定存在的转化与创造的终结与启始,过程的界限就是存在的界限,现实实有现象的存在可能性,就是过程对可能存在的本体的无限开放性。存在的同一性在于它过程生成性这个本体论前提,本体的过程性源于自身的自发性矛盾对立面的转化,一个过程的终结是新一轮过程起源的必然性前提。实在世界是过程性对象在关联中呈现的,它排开了存在潜在的先验结构,因此,存在的形式上真正自主的实质是各种对立而又统一关系构成的中介性实有。为此,我们可以在被把握的过程现象中,建立起对存在本质性的联系,特别是表明:过程现象是存在本质可能的历史性显现,它将对象在相互联系的框架中,形成由单体到整体的无限异质构相层,如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一循环延展的无限的构相层,从而,使存在的关系变为过程发生的关系。

  实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结构是过程对象的基本结构,也是过程形式存在的本体结构。我们对过程的本质进行存在论(本体论)的分析,会认为:过程作为实在的对象关系,具有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改变的独立的自足性,它是一种绝对的,自为的生成的条件源初,所以,过程本体的“非终极”构造,是在积极互动中完成的无界线的延创因素,也是一切存在实有向新实有对象转化的中介环节。由于过程的介入,一切实在对象静态的机械的不变的结构之链,便获得了历史转换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机制。于是,存在对象的“过程相关性”构成存在各个层次维向表现属性的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个有机的存在是在无限生成而又没有对等替代物的延异中呈现本体。我们可确知,存在对象只有在“过程”的中介空间中实现新的存在可能性的开启,这里,“过程”实现着一种替代与介入存在变革与转化的功能,“过程”不是“在”本身,而是“在”的不断缺席与出席的生成转换总体。这样,作为实体本体的“在”,在“存在”与“非在”的生成转换关系中,以“过程”的中介方式,构成了过程本体,并构成非现成性、未完成性的界定与范围。同时,过程本体的显性存在是非结构、非终极的“生成性存在”,是一种建构性的自我确定的能动性整体,存在只能在过程的矛盾发展中存在,存在只能在过程的矛盾转变中存在,比如:过程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的关联体,连续出现的每一个状态都包含了过去,预示着未来,但又与另一状态有质的不同。

  过程是深层之生成的非终极构造的实存,它与主体状态的能动力特征是互补关系,在主体的观照界,过程是以生成连续性的形式作为表征的;在客体的实在界,过程是以“在”的非终极性作为表征的。在任何过程生成的根源上,总存在着一个将要发生的形态的“不在场”或不存在,作为某一过程启始的,并不是从绝对的虚无之中发生某物,而在最低限度内,从这一个应被发生的形态的对立之中发生某物,但这种发生,必须也以创造主体作用于其中或涵盖其中的过程生成为其前提,因为,创造主体状态也作为过程的一个中介层级而组构了这个生成的自身过程,这样,主体主观的生成的过程也就包含在客观生成的过程的对立统一体中,因鉴于此,过程生成的本源动力应对应两个方面:即主观生成融入了客观生成,反过来,客观生成又促进了主观生成。而这一生成,过程又是“此在”不可还原为“此在”的发生,它包含了连续与非连续的对立。

二、过程文学本体论

    文学是“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的生成替换的存在,文学存在的方式由创造主体介入文学的创变“过程的方式”决定,在文学作品有限实在与无限可能性实在对立而又统一的生成过程中,我们对文学本源存在的追问,实质上是对文学存在方式的追问。文学的创造主体对文学的创化过程,在实体意义上是独立存在的,而这种过程的实存性,反过来,依赖于创造主体实存的创化过程的生成发展性。就是说,文学客体在创造主体的创化作用下,始终以一种“发生文本形式”与“再发生文本形式”的生成过程关联本身作为存在的本源,因为一个文学客体的创造,只有在这个“过程”才得以实现或存在,比如我们关注一部作品的语言形式,就是在涉指存在的一个方面。

  文学存在的过程生成性关系是一种实在的客体,这种实在的客体,通过创造主体的自主观念作用而改变、转换、运构与延展成复合的实在客体,即由单维的实体变为多维的实体,这就是过程的对立统一性推动文学发展的“能动力”。因而,文学的创造与建构性基础在于创造主体自主构成对立面的能动性转化与交替作用,否则,文学的过程性就变为机械的流程性,而“过程性”是一种关联与生成性。于是,我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的基本条件应当把“过程本质”,作为最能动性的、创变性的构成条件。比如,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从“已呈现”到“未呈现”,而又从“未呈现”到“已呈现”的循环往复的不同质的上升的过程,但过程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形式是非结构的,文学作品只能在确定寓于不确定的连续进行之中。同理,文学作品只能在某个层级指涉自身,而在另一个层级却不能指涉自身,因此,对立面的统一存在是文学过程性的本质联系,过程性统辖了单一的确定与不确定二元式。

  文学作品的过程关系是文学存在的本源性依据,也是一种本体性范畴,这种过程本体由三个异质层次的“过程性”方式构成:1、创造过程本体。文学与过程的本体构成是文学认识或创造本体,每次自为(自主)的开启文本的“可见”,就是一次新的文本“未可见”陌生化审美世界启始的中介条件。2、语言过程本体。符号本体和语言,从无序的先逻辑混沌到有序的概念逻辑在场,又从逻辑在场到超逻辑自由这一循环对立统一的关联存在。3、阐释过程本体。文学创造者对作品的原释义总会在读者再创的新衍义中重构作品的潜在领域,从作者原释义到读者新衍义,再从读者新衍义到实现作品的潜在领域,这个过程是连续的。

  文学的过程本体是对创作主体的开放性与未完成性的敞开与提供,这种过程本体使文学不可能的可能在思辨领域成为一种真实性存在。

  文学的过程本体包含生成的存在与转换的存在两个维面,而创造主体与对象在现在与过去、已知与未知、确定与非确定的交互程序中相互作用,从而以一种“发生性”,构成过程本体存在的中间推动力。为此,文学的呈现只能在生成与过程的存在上自主进入创造主体的能动事态,才能完成,所以文学在存在上并不是一个自主的能取消主体介入之过程所构成的实体,相反,文学作品是由一种生成的过程存在所构成,其过程存在的本源在于主体中介的能动性作用,即主体中介能动地与文学作品自身的中介关系不断交互更替的进行中的本体。但是,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又存在自身的自在规定,却是一种客观实在性,这种文学自身的自在规定的本体表现为:文学客观存在的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在场”,它处于未被创造主体介入之前的自足性与外在性,而这种自足性表现为文学之自在存在的建构性。因为文学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建构、发展自身在存在的现象中获得的规定性,换言之,文学是由语言符号本体不断生成变易的性质所决定的客观自在的自我规定,这是自主性的存在,它是不依赖于创造主体并与创造主体相分离的客观存在。据此可知:文学作品客观自在规定的变易之“在”,与创造主体介入的能动(认知)生成之“在”,形成了对立而又互为转化依存的统一体。文学的过程本体作为一种方法的本源性依据,是以中介本体转换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从另一方面,过程本体也有在创造主体能动性中介(人)的介入下,所呈现出的生成过程的对象世界,这个意义上,文学创造主体作为“此物”生成“彼物”过程联系中介,是本体中介化的一种存在关系,换言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始动与被动”又到“被动与始动”的中介过渡的关系本体,即客体的生成变化过程的与主体的创化介入过程关系的总和,关系的过程就是存在。

  文学的内在逻辑与构成关系涵盖了文学的形式、现象、语义、分析、结构、释义、后设等范畴,这些范畴使文学艺术成为一种特殊的过程实体,并提升为“过程的过程”转换层级,所以,文学是过程所组合的现象界。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经验上,应该以过程的深度为准,这种过程的纵深维向是一种新关系的发展,因而,也是一种动态在“文学性”中的真正根源,以及文学活动的本质和方式。因为,文学从发生的层面上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生成是在各种对立的结果中完成的,而对立又产生具体的新的统一,这个统一范畴可描述为三个主要特征:(1)文学过程是一种关涉的范畴。文学生成的过程联带着相关性,文学对象各个环节、层面的关联都处于“进行中”;(2)文学过程是一种层次的范畴。文学作品是在差异化的联系中呈现为一个个层次、变因和间性文学作品这种层次构造本身就是过程显现。(3)文学过程是一个向性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实际上具有多大的生命与构成的实存,取决于它的过程生成的方向延展。如果文学作品是正向过程(即增扩)的生成,那文学作品的审美空间与意义体量将呈现增生总值,相互,如果文学作品是负向过程(即减缩)的生成,那文学作品的审美空间与意义体量将呈现递减总值。因而,过程的体量本身构成了形式与审美的体量。

  同理,文学作品各个不同质的层次构造属性均以“过程不同质”的构造为基础,文学作品“单层”到“多层”的构成框架,正好对应一种过程的分延序列。

  综述以上论观:(1)文学作品异质分延的语言、意义层次,对应于过程异域扩增的层次。(2)文学作品各层次构成的总体,对应于过程总体的暂存阶段性。

三、过程文学方法论

    以文学作品的生成方式作为契入过程本体的方法,过程文学的自为生成状态与人为生成状态的二重性,决定了过程文学写作机制的交互效应,在方法上表现为三个维向的未完成性特质。

  1、文学语言的生成性。

  文学作品有限的物质语象——汉语视知语符系统可以通过组合规划,生成无限的精神语象——经验联想的心理现实符号系统,语象的物化界限包含了世界生成方式某一维向的心化界限。视知觉语象的“在”是有限的,但它生成的心象的“在”是无限的。视知觉语象不仅可以与字的对应物象相复合,产生二重物象,而且可以字与字象并置,产生一种并置空间的象、意象、心象的过程迭加,生成了汉字的诗性特质,由形视象,由象生意。汉字视觉主体是以空间建构基础,这种程式化的空间以一种图系统直接作用及物的视知而表示转换的概念,“能指”让思想能够“在场”的语象本体表现为:语象符号形体差异(图画性)越大,其视知觉物征越鲜明,其视知视的形象,就越能生成再视与象征的作用。图画字的语象本体决定了“符号间性”所包含的信息远比简单的字符更为丰富。汉语“语象”是主客同构的统一体,它可以让审美主体自身所处的精神状态进入语象的“象外之象”进而超越逻辑。

  2、文学意义的变域性。

  文学作品意义的暂存领域,可以在正在进行中的意 义能动展开潜在领域的生成中,变换到另一个未知领域,而每一个意义变域的终止,又是另一个意义新变域的启始。

  3、文学阐释的递进性。

  作者与读者在文学作品阐释的空白领域,生成一种潜在阐释的共同领域,这种共同领域是在双方再生成的阐释表层递进到阐释深层递进互动过程中创造的。这种阐释的递进在融合中发生,又在融合的深度中不断改变。

四、过程审美本体范畴

    “过程文学”以过程生成的创生本质为审美本体,“在场”之中的“非在场”双方面的关系转化与呈现,决定着一种创造过程的审美本体性因素。作为过程生成的文学艺术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的非定性中,这就决定了过程文学艺术的意义也永远指向未来,同样,也决定了文学审美非定性的过程本质,这种审美所包含的过程之生成的本体论意义,因之成为审美现象与本质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对文学艺术超越现实发生之无限延展过程的涵括。我认为,“存在”与“非存在”均在过程中被主导,文学艺术的真实本体只能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过程自体,同理,文学艺术创造主体人的真实本体也只能是生成过程的两面性呈现。所以,过程审美本体对应的审美范畴,只能是“非定性的过程”范畴或生成的范畴。文学审美对非定性过程范畴的深度开启,正是对“过程非定性”文学对象的开启。创造主体对文学客体的审美本体观照,本质是取消主客体二元对立,因为,创造主体的过程之意识本身就参与了过程的构成。

  文学现象的“非在之在”构成审美的过程本质,其中审美客体以文学艺术作品在过程化中得到的表现为形态,并且是文学艺术作品本身之内的动因,也是文学艺术对其非定性的非终极界定的方式。进而,审美上有本体价值的构成,是审美对象与审美发生的过程因素,我确定为以下系列审美范畴的定性描述:

  (1)不可逆原型审美范畴。

  在范畴化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中,“过程”永远指向未来,具有“超越历史整体性”的“非限性”,“原型”是过程自体的方式表征。


  (2)节点异型审美范畴。

  在范畴化审美主体的参照系统中,“过程”表现为未定性循环状态的各异型层次循环的子分节点,这些节点体现了“过程信息长度”,过程子节点也反映过程在时间上呈放射状。

  (3)位移非对称审美范畴。

  过程在审美主体认知的波型结构中,会呈现位移量向未来增大的动态,但这种增大不是散列,而是非对称性展开。

  (4)相序列重构审美范围。

  用延时概念对时序中的观相(形象)序列多重重构,进而在超维度相序列中找出相轨迹点的非线性特征,相序列重构的分形、混层是揭示审美过程认知模态的本质特征。

  (5)波段重构审美范畴。

  不断变化的认知过程所层递的结构性错位形态,反映了过程两向的波段对立而又融合的和谐,如过程“前在性”、“中在性”和“后在性”三位一体,其过程时间间隔及幅度大小没有同层再现性。

五、过程中介诗学建构

    诗歌文学形态中的“在”已经包含了内在于本身的“非在”,这是过程发展由“非在”到“在”的否定的联系。诗歌作为确立存在的生成,既在双重制约中开放,又在双重开放中制约,因而,诗歌中在诗学范畴存在的意义,只能用过程的发生来确立,就是诗歌本体以层次化展开生成过程的无限量。但是,诗歌从“在”到“非在”又从“非在”到“在”这一生成两极的连接与分界,是融合的中介状态,表征为生成过程否定的联系链上的一个“形而中”环节。我们可以纵观,诗歌形态“在”与“非在”交融的本源,是一个无限中介系列纵向的展开,我用“中在性”理论概念来表征过程实体中介的诗学建构体系。
  
  (一)语言中在性配位理论

  过程启始的环节与提升的环节都会受到“中在现象”的规定,这种“中在现象”是中介的质的量限规定。这种过程联系的介分环节,可以解释诗歌语言动态构成与开放系统过渡元素配位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因此,“中在现象”是中介的本体范畴。在过程实体显现的方式中,“中在”是呈时间性的纵向过程,但纵向的中在过程同时也是在空间性的横向上的展开。在语言现象界,语义信码是一种具有“确在性”的信息载体,而语言现象界的审美信码是一种具有“不确在性”的信息载体。诗歌语体形态中,句型结构同时双重组构着语义信码和审美信码,显然,这两个极点的信码最后会以“中介”本体融合成一个新的范畴。这在诗歌语言经验界,可表征为:两极中介配位的“中在意群信码”,在诗歌句型中呈现为既不抽象也不具象的中间性的异体,语码这种中介过程可以放置在整个诗歌语体的系统发展与修正之间,以完成自身需求的符号兼容体量。因为,“中在”语型能诱导、启动语义信码向审美信码偏移。

  (二)语言结构间场配位理论

  “中在现象”在生成的存在中,具有间隔、停顿,同时又有对接、联通的本体特征,表征为:自身决定而又能决定他物的间性与场性合一,我命名为“间场”。诗歌语言结构是一个在动态调节的生成的存在,把“间场”观导入诗学范畴的建构,我们知道,诗歌语言结构的外在境象与内在境象、隐在信息量与显在信息量、意义在场与意义不在场之间,只有中介范畴的“间场”特征既能控制又能展开。这“间场”配位融入两个极点的中端,包含着语言结构两极中唯一一个量位的“轴点”,它是间接性的语言空无状,也是语言的临界状。在诗歌语言内境象与外境象之间,中间语言境象就是中转性的基础,如结构性动词语型在诗歌诗意曲线构造中的连接。

  诗歌从“形式化”到“意义化”两极,居中的本体范围正是“结构”在发挥“间场”配位进而达到主导的作用。同理,诗歌审美范式从“可能”到“现实”两极,居中的“间场”则是诗歌“根据”的配位,这诗歌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

六、过程文学诗歌方法

  1、语象链生性

  汉字图式语象由物理的视觉定指生成心理的联想泛指的象象可逆过程。

  2、意义的易场性

  作品意义场域由作者原意场发生而移置交换于读者创意场中的可逆过程构成。

  3、语型的延构性

  作品结构中的语型以长和短、抽象和具象关系、单维视知语象与多维视知语象的进行错位的交替性组构而生成延展的新结构。

  4、意象的游移性

  作品意象可由散点意象群介入交点意象核而共生一个流动意象主体的间性。

  5、语体的回复性

  语句与语句之间生成一种循环回复的形体完形构造,而使语体具有图式构成的流动视知觉效应。 

  6、语感的兼融性

  语音节奏要兼融作者自我变动的心理感应所创制心理节奏。

  7、词序的互位性

  语素在词组中的序位发生前倾化与后倾化的双向逆变的生成过程。

  8、句法的重构性

  短语结构的语素虚位与语素实位的空间合生。

  9、语汇的转换性

  由动词组深层语汇向名词组表层语汇的交潜再生而构成陌生词汇。

七、文学的过程生成机制与系统

    否定性联系的过程是一个实体,也是文学艺术的“生生之谓易”的创变机制,过程文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过程集成性、过程重构性、过程并发性的非极限状态。

  一、过程生成状态的文学文本机制组构

  1、语义发生与读者解读的动态生成过程;

  2、语境发生信息与离散信息的介质场生成过程;

  3、句型中语象信码的衰变与语象信码的换位生成过程;

  4、语言群体经验意象与语言单体经验意象的交互对易过程;

  5、文本意义的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动态可逆过程;

  6、作品主题创构由单维到多维的迭代递增过程;

  7、“文”与“质”共同生发与交互转换的生成过程。

  8、文学文本非线性过程组构,文学文本的介质现象;

  9、文学文本之过程动力的干预性,文学文本广义二象界限的确证;

  10、文学文本的间场发生论,文学文本的“去平衡”模态。

  二、文学审美认识结构过程生成

  1、文学审美空间上的过程介入现象;2文学审美时间上的过程介入现象;3、文学审美在动态过程联系中实现潜在性;4、文学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性生成。

  三、文学的过程性范畴特征

  1、文学的“间场性”特征;2、文学的过程“互通性”特征。

  四、文学语言形式的中介建构性

  1、语型与过程中介同构;2、语境与“中介反应”;3、语象的双重中介的结构分析;4、语义的间断性与连续性;5、中介元语言的建构;6、语体结构的中介互通;7、语言形态表现的中介立场;8、语素换位的中介生成范式;9、语义信息的中介转换原理;10、语言单元的中介性变位;11、语言的自我中介形态;12、语义信码与审美信码的中介置换。

  五、文学发生与接受的过程生成关系

  1、文学形式发生的内在过程性动因;2、文学作品接受的波界过程研究;3、文学作品接受的间离效应。

  六、文学作品阐释的过程交换系统空间

  1、互文重构的过程空点;2、立面阐释的衍生过程性;3、文本阐释未定性的过程本质。

  2009年2月13日  于成都 (陈亚平后非非代表诗人理论家)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