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方来信 南方美术 南方文学 南方人物 南方评论 南方图库

南方美术

法国艺术家波尔坦斯基逝世|终其一生追忆亡者,直到他自己离我们而去

2021-07-16 08:55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陈佳靖 阅读

记者 | 陈佳靖

“二战”后法国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于当地时间7月14日在巴黎逝世,享年76岁,其代理画廊玛丽安·古德曼画廊(Marian Goodman Gallery)公布了这一消息。

波尔坦斯基出生于1944年,作为雕塑、绘画、摄影和电影制作领域的大师,他格外擅长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成物品进行创作,唤起人们对在场与缺席、历史与记忆、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对欧洲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的观众对于波尔坦斯基并不陌生。2018年,波尔坦斯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忆所”。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记忆虽微不足道,却饱含真实独特的价值,他希望利用日常物件作为主要的艺术创作材料,建立一座人类档案馆。许多观众对展览中的大型装置作品《无人》(Personnes)印象深刻:在PSA一楼1200平方米的空间内,波尔坦斯基将10余吨在中国收集到的废旧衣物堆砌成一座山,高达15米的起重机钩爪悬于其上,重复抓起、抛下衣服的动作。作品周围还回响着此起彼伏的心跳声,这些来自不同匿名者的心跳与起重机的运动交织在一起,触发着观众对命运与记忆的思考。

《无人》(2010),图片来源:PSA

《无人》(2010),图片来源:PSA

自20世纪80年代起,波尔坦斯基便开始使用衣服进行艺术表达,《无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于2010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Monumenta展上首次面世,随后在纽约、米兰和日本进行在地性“重演”。法语中,“Personnes”是一个涵盖了“人们”(persons)与“无人”(nobody)的双关语。在作品《无人》中,衣服蕴含着穿着者独特的个性、习惯与记忆,废旧衣物不仅可以指代“人的躯体”,更暗藏了物与逝者之间的潜在联系。具象的心跳声与作为“物”存在的衣服展现了“人”的离席与缺失,起重机上的抓手则仿若悬而未决的上帝之手。衣物被抓手无意识地反复“擒获”与“抛弃”,就像人类难以反抗命运的无常与荒诞。

波尔坦斯基对命运、记忆等主题的关注与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1944年他出生时,巴黎刚刚从德军占领下解放两周,他的母亲是一名天主教徒,父亲是从乌克兰移居而来的犹太人。二战期间,为了避免被驱逐出境,其父曾藏身于家中地下室长达一年半,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敢从地板下爬出来与家人团聚。波尔坦斯基虽然从未亲历战争,但战后创伤的阴影却始终笼罩着他的童年。他的家庭氛围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变得轻松,反而充斥着一种理性被击溃的焦虑与恐惧。他曾表示,“战争和犹太人身份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促使他开始思索人类命运之偶然性这一话题,并尝试以艺术创作进行回应。

12岁那年,波尔坦斯基离开学校,开始自学绘画,后放弃绘画投入影像与装置媒介的创作。虽然从未受过正统的艺术教育,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在1969年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举行的展览上,他的作品因运用综合技术对社会规范展开思考,吸引了著名画廊主伊利亚娜·索纳本德(Ileana Sonnabend)的注意,随后参与了第5届卡塞尔文献展“个人神话”单元。受到当时极简主义的影响,波尔坦斯基开始将揉入情感的日常物件作为创作材料,这些物件包括饼干盒、衣物、照片、档案等。

“忆所”展览现场,2018年。图片来源:PSA

“忆所”展览现场,2018年。图片来源:PSA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图片来源:PSA

《机遇·命运之轮》,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法国国家馆展览现场,2011年。图片来源:PSA

“最初,我试图保存每个人的记忆。广泛意义上的记忆留存于书本之中,而那些不甚重要的、个人的记忆则如云烟过眼,销声匿迹了。我想把所有这些记忆都保存下来,即使明白这场战斗尚未开始我就输了。”80年代后,如何凝刻时光与生命的痕迹成为波尔坦斯基创作的最大动力。他所使用的材料经常是那些被用于保存、经久耐用的物品,比如金属盒子或者玻璃窗,这些元素作为一种标志性造型语言反复出现。利用摄影与物品的集合,波尔坦斯基试图复现人们的童年记忆,重建那些因逝去而坠入无名的生命。通过无数的“微型故事”,他铭刻下一个个生命,执着地尝试用各种形式转化脆弱而混乱的人类集体记忆。

波尔坦斯基曾坦言:“我认为艺术是一种阻止死亡或者时光流逝的尝试。艺术永远是一种失败的形式,你永远无法成功,因为我们留不住任何东西。”即便如此,波尔坦斯基仍在自己的创作中顽固地耗费时间与精力,努力留住生命、对抗遗忘。他曾企图给地球上每一个居民命名,他还曾尝试收集全世界所有人的名字。2005年以来,他在全球各地开展《心之档案》项目,记录并收集了无数人的心跳声,并将数据传输到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永存。如今,这里已经保存了超过12万件心跳记录。波尔坦斯基相信,即便是在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人依然能以聆听的方式与我们连接。

《心之档案》2008,心跳采集室,《档案》展览现场,马加辛三号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2008年。图片来源:PSA

《心之档案》2008,心跳采集室,《档案》展览现场,马加辛三号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2008年。图片来源:PSA

参考资料:

《法国艺术家波尔坦斯基:用旧衣服、照片和心跳声刻画记忆》,界面新闻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088546.html

《这间承载着人类集体情感的“忆所”,即将于艺术电厂开启……》,烟囱PSA

https://mp.weixin.qq.com/s/OFPBT802E2Cfu4HmRs5naw

《10余吨的旧衣物、高达15米的起重机、此起彼伏的心跳声,交织成波尔坦斯基关于命运的哲思……》,烟囱PSA

https://mp.weixin.qq.com/s/FkuFF3ueFSIEEU7UjlItlA

0

热点资讯

© CopyRight 2012-2023, zgnf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09411号-2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4号 常年法律顾问:何霞

本网站是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移动端
  • App下载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