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王家新:诗歌内在精神的觉醒

        王家新,诗人、诗论家,1957年6月生于湖北丹江口,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三年半,“文革”结束后参加第一次高考,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1985—1990年任北京诗刊杂志社编辑,1992—1994年间在英国等国旅居、做访问作家,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家新

        著有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王家新的诗》(2001)、《未完成的诗》(2008),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1997)、《没有英雄的诗》(2002)、《坐矮板凳的天使》(2003)、《取道斯德哥尔摩》(2007)、《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2008),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选》(合译,2002),编选有:《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合编,1987)、《当代欧美诗选》(1989)、《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合编,1993)、《叶芝文集》(1996)、《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2003)、《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合编,2000年)。

        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注重,被评论界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主要代表性诗作有《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词语》(诗片段系列)、《伦敦随笔》(组诗)、《回答》(长诗)、《变暗的镜子》(诗片段系列)、《田园诗》等。作品被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中,并被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瑞典、俄、日、韩等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和日本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及学术会议,并在国外一些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

        在诗歌创作的同时,王家新一直对诗歌和诗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他那富有思想性和个人精神印记的诗学随笔文字,在诗歌界引起广泛重视和反响,被视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评论家之一。北京大学吴晓东教授称王家新的诗与诗论“堪称是一部中国诗坛的启示录”。

        人物评价

        可以把王家新喻为“寻求词根”的诗人,这“词根”构成的是诗歌语言与生命存在的双重支撑。对“词根”的执著寻找因而就给王家新的诗歌带来一种少有的深度:隐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生命的深度。90年代的王家新在中国诗坛上的无法替代的位置正与他的执著和内在的深度相关。阅读他的诗,仅仅从技巧上把握是远远不够的。王家新的诗堪称是当代中国诗坛的启示录,它象征了诗歌领域的一种内在精神的觉醒。

        ——吴晓东《王家新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