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马小盐:绘画,临时逃遁者的一种心灵分身术

    来自 文化先锋 公众号

    马小盐作品《花间》

    马小盐作品《花间》

    绘画
    逃遁者的心灵分身术

    文 图/马小盐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鲁迅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言,实际上是在提倡一种尼采式的存在美学:直面。直面个人当下的境遇,直面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当人身处逼仄的生存空间,被实存环境挤压为一张二维纸片时,如何活下去,如何有尊严的、立体的、多维的活了下去,是艺术家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然而,中国的古典艺术,却一直是鲁迅直面美学的反词——一种盛行了千年的逃遁美学。

    传统专制的高压,使得中国古典艺术一直匮乏直面生存困境的勇气。从建筑美学(江南园林)至绘画艺术(水墨山水),逃遁美学,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宗教。所谓寄情山水,无非是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化解的苦难与郁闷,寄予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间,以物的形态寄寓人的情感,以物的品格抒发人的气节。文人画的鼻祖王维,便是因丧母失妻,官场不顺,唯有借助所谓的禅诗禅画,来给进行自我劝解与解脱罢了。

    因此,物成为一个器皿,一盛放逃遁者心灵的器皿,一个可供艺术家从现实中逃遁而出的遁词。江南园林是官吏们为了躲避严酷的政治斗争,而给自己筑造的桃花源式的物体小宇宙,这个小宇宙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山石累累,芳草萋萋,俨然是一个缩微版的大自然。人以缩微版的大自然为心灵的藏身所,物反过来给予人存在的尊严感和主体感。

    比起江南园林,以笔墨纸张为载体的水墨山水,更节约时间,更省略成本,更适宜普通的知识人从生存的困境中逃遁而出。如何姿态飘逸格调高雅的逃遁,如何打造一个适合逃遁者心灵筑巢的乌托邦,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纲领。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是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皆是艺术家在逃遁美学的大旗下孵化衍生的蛋。

    任何时代,人,首先要存活下去,才能从事别的事业。当言说之时,优雅美丽的汉语,变成了一种错别字与替代字丛生的荒芜而粗鄙的丑陋语言,我亦成为一个无处可去的逃遁者。每每打开电脑,面对洁白的屏幕,我便开始犹疑自己会不会变成一个失语症患者——在不停的置换词语之后,用一个更为隐晦的词替换另一个词之后,我感觉到我的语言已经开始结巴,结巴的汉语让我深感羞耻。此时此刻,我唯有遁入线条与色彩。我知道,绘画会给予我最为私密的理疗。

    当然,绘画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意外之喜。譬如在画青绿山水之时,会惊异的发现,梵高画作中对蓝黄色的大块痴迷,很可能最初的根系便来自中国青绿山水。只不过因中国文人画弃色彩而崇黑白的懒惰德行,导致青绿山水的精湛技艺被日本浮世绘所继承。梵高是从日本的浮世绘里,吸取了他画作的最初的精神乳液。

    与颜料和谐共处的时候,我的整个身心,处于一种安逸宁静的状态。时代的暴戾之气远离于我,玷污的汉语远离于我,日复一日蜂拥而来的坏消息远离于我。无论画好画坏,每一幅画作,都给予我最为亲密的劝解——我需要缤纷的色彩之美,我需要内在的柔软与平静,来安抚自己那颗时而忧郁、时而坚守、时而暴戾的不肯妥协的繁复灵魂。画完一幅自己满意的画作之后,写作时,即若遭遇再多的词语替换,我也会把它当作一种略带屈辱的修辞练习。是的,我们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者。绘画,就此在语言之外,成为我临时逃遁的一种心灵分身术。


    马小盐作品: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系列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1》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1》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2》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2》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3》

    《红色淤泥吞咽着蓝莲花NO3》


    马小盐作品:扇面系列

    马小盐作品:扇面系列

    马小盐作品:扇面系列

    马小盐作品:扇面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青绿山水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马小盐作品:水墨淡彩系列

    本文画作皆为马小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