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2020,再见或再不见:域外艺术的这一年

    2020年终于即将过去了。北京的冬天像往年一样,寒冷、祥和,人们照样在地铁里用手机刷着抖音、享受着手机打车和订外卖的便利,时不时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发愁——辛丑年的春节,恐怕绝大多数人不再能踏出国门。多难的庚子年让我们的世界再一次陷入危机和不确定性之中,这是充满灾难的一年,也是孕育了转机和变革的一年。若干年后,我们一定能够回忆起这个不平凡的2020,它也许会彻底改变世界,改变全球的格局。

    匿名艺术家班克斯为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创作的绘画 图片:The Telegraph

    匿名艺术家班克斯为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创作的绘画 图片:The Telegraph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2020年中,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躲得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对待疫情的态度和反应,成为了我们理解2020年的关键。艺术家、博物馆、展览、拍卖会……一切都因为疫情而变得不同;在线展览、虚拟艺术创作、抗疫题材作品集中出现……一切又因为疫情而孕育着新的变化。疫情对艺术界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毫不留情面地主宰着所有艺术家的生活、所有博物馆的经营和关于艺术的每一项决策。在总结2020年艺术界发生的大事之前,这是一个避无可避的前提。

    艺术,在动荡的岁月中绝无独善其身的可能。断崖式下跌的经济、日复一日的隔离封锁、风起云涌的平权运动,都让小小的艺术圈显得那么无关紧要、随风飘零。然而时局的艰险却从未抹灭普通人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在这一年中的乐观和坚强何尝不让我们感动?医务人员如此,下跪的警察们如此,无数坚守的艺术家们也如此。我们要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它让我们坚定了对艺术的信仰。在这个百年难遇的2020,对于全球艺术界来说,涌现出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又孕育了怎样的变革呢?

    伦敦英国国家画廊推出的收费在线展览 图片:《艺术新闻》

    伦敦英国国家画廊推出的收费在线展览 图片:《艺术新闻》

    艺术产业:末日或洗牌?

    早在2020年的三四月份,已经有媒体开始使用“末日”这个耸人听闻的词来形容艺术市场受疫情影响而持续低迷的状态。恐慌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它直接转化为了绝望。我们看到过艺术产业曾经经历的低潮,比如经济危机和财政紧缩带来的困难时期,也确信艺术家和艺术界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但席卷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摧毁了艺术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博物馆、画廊、拍卖会,在疫情刚刚到来之时历经了调整、重构,期待以关闭部分业务从而渡过难关。但整个西方世界对疫情的乐观估计,让艺术界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除了少数处于顶端的机构和艺术家之外,几乎没有谁能够拥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来度过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封锁期。无数的中小画廊是当代艺术产业中的基本单元,负责着艺术品从工作室到收藏者之间的运输。然而正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小画廊的数量锐减,这也让无数艺术家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2020年3月,关闭的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图片《纽约时报》

    2020年3月,关闭的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图片《纽约时报》

    当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封锁本国的博物馆和画廊之时,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Patti Wong)对媒体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预见到了疫情的到来,但奇怪的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却什么也没做,直到病毒开始在西方国家蔓延。到那个时候,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了。”病毒无情地侵袭了所有准备不足的人。从3月开始的6个月内,根据巴塞尔艺博会和UBS银行公布的数据,超过三分之一的画廊倒闭或被资本收购,成交额平均下降了36%。而拍卖行业的业务更是缩减了50%以上。各大艺术博览会纷纷将展览转移到网上,希望通过在线销售渡过难关。然而绝大多数画廊的在线销售比例仍然不足40%,对数字化的增加投资几乎抹平了增长的在线销售额。

    博物馆和一些大型的画廊在冰冷的2020年中,始终在和当局“斗智斗勇”。一方面,这些公共艺术机构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各国的隔离政策(lock down)让博物馆不得不关门谢客,即便它们实行了最严格的消毒措施和观众人数控制。欧美多数博物馆的预算来自于三个主要部分:商业收入、捐赠人建立的基金和其他方式的捐赠。疫情的到来让博物馆彻底失去商业营收和多数的捐赠,因此我们在2020年中看到了在线虚拟博物馆的集中上线。长期的居家隔离政策也让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一度成为普通观众的关注热点,但限于技术条件以及人们固化的思维模式,在线博物馆在2020年间只落了个“叫好不叫座”的结果。

    2020年10月,大都会博物馆中戴口罩的观众 图片:clickondetroit

    2020年10月,大都会博物馆中戴口罩的观众 图片:clickondetroit

    疫情让艺术界的面貌发生了剧变,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艺术资本进一步集中,艺术生产的模式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以数字虚拟艺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为代表的一代年轻艺术家,将会加快走进艺术界的舞台中央。而艺术和时尚、设计、游戏、建筑等领域之间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疫情后的艺术界,新一轮的洗牌在所难免。

    社会运动:重塑公共艺术空间

    12月初,英国杂志《艺术评论》(ArtReview)评选出了2020年“影响力人物100”(Power 100)榜单。和以往的评选不同,2021年位于榜首的不是某位艺术家或策展人,而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这是第一次一个政治运动登上这个艺术类影响力人物的榜单,但在2020年,它的入选实至名归。

    2020年中席卷世界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是多年来反种族歧视思潮不断发酵、扩张的必然结果。2021年5月,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在明尼苏达州被白人警察锁喉致死,导致“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全面爆发。在美国和整个欧洲,激进的抗议活动随后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界也同时感受到了它的强大力量。

    美国加州帕罗奥图市中的公共艺术标语“黑人的命也是命” 图片:帕罗奥图在线

    美国加州帕罗奥图市中的公共艺术标语“黑人的命也是命” 图片:帕罗奥图在线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数字艺术家和活跃在公共空间的街头艺术家。从美国到欧洲,艺术家们纷纷走上街头或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景。大量集中出现的壁画、涂鸦和数字艺术品改变了公共空间的样貌,甚至重新定义了公共艺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烈的政治性,很多新涌现出的作品同样具有精彩的创意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明尼阿波利斯、克利夫兰、好莱坞等地,“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中所留下的涂鸦和壁画在当地政府的立法保护下,将成为当地永久保留的公共艺术。

    街头艺术是讲述时代故事的一种方式,它为很多社会运动留下了比照片更为有力的图像档案。长久以来,涂鸦和激进主义者之间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也导致一些利用艺术力量促进社会变革的组织的成立。在2020年间,这种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壁画、涂鸦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成千上万座公共雕塑的倒掉,也成为了2020年中的一大奇景。从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的南方邦联将军罗伯特·李的雕像,到英国布里斯托的奴隶贩子爱德华·柯尔斯顿的雕像,渴望着公平和自由的抗议者们几乎推倒了所有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公共雕塑,连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雕像也不例外。

    在重塑公共空间的同时,在种族平等的政治正确的引导之下,欧美国家的大多数博物馆也开始加入到了运动之中。强烈的求生欲让博物馆纷纷公开发表支持反种族主义运动的声明,并且再一次全面地调整收藏和展览计划,以实现所谓的“种族平等”。不得不说,这种被动的反应并不能体现如今欧美主流博物馆的真正意图,但至少在2020年,我们看到了博物馆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姿态。

    文物回归:再次为全球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以及2020年中风起云涌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让公众心理发生了变化。在持续不断的抗议游行、推倒雕像甚至其他暴力冲突之后,人们开始呼吁建立后种族主义的社会准则。其中,归还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就成为了抗议者们的积极要求,也直接导致一些欧洲国家和博物馆推进了返还文物的工作。

    10月中旬,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原始艺术博物馆)闯入了几位来自非洲刚果的激进分子。他们试图从博物馆中带走一根非洲原始部落的图腾柱,但很快被警方带走并被巴黎检方起诉,并面临1.5万欧元的罚款和10年的监禁。然而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背景下,最终这个名叫迪亚班扎的黑人小伙儿只被罚款了1000欧元。迪亚班扎同时也在网上发布的视频中说:“我会把被抢劫的东西拿回非洲,这些文物都是他们在殖民时期抢走的,我们希望得到公正。”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收藏的古贝宁王国文物 图片:RT

    巴黎凯·布朗利博物馆收藏的古贝宁王国文物 图片:RT

    这样的声音在2020年中多次出现,因为抗议人群的呼声,博物馆调整自身藏品结构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来源可疑的文物。但除了法国在总统马克龙的坚持之下,向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政府成功移交了数十件贝宁青铜器等文物之外,其他国家在文物归还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比如备受质疑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就几乎没有理会来自抗议者的压力。而德国刚刚落成的洪堡论坛博物馆也将面临文物归还的难题。

    文物回归是一个复杂的、长久的话题,西方国家迟早要正视自己并不光彩的殖民主义历史,2020或许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的年份。

    美国大选:艺术变革的信号?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美国大选及其结果影响着全世界。唐纳德·特朗普自2016年以来的四年任期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剧变,艺术界当然也未能幸免。特朗普对移民、女性权利、气候问题以及科学等方面的立场导致他几乎成为了文化艺术界的对立面。于是在2020年的总统大选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乔·拜登。

    如今拜登已经赢得美国总统大选,这对艺术界和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呢?这位前副总统在支持艺术方面有着相对良好的记录,虽然现在判断拜登的经济政策会对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共和党在美国参议院中占据多数席位的现实,意味着现今美国的艺术政策并不会立即发生全面的变化。但拜登承诺在上台之后迅速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这或许才是美国总统大选可能对艺术界产生的最大影响。

    当我们回顾这个糟糕的2020年时,或许能从艺术界的反应和变化中找到一些规律,让我们看清未来。

    《时代》杂志推出的大选特刊封面图片:《时代》杂志

    《时代》杂志推出的大选特刊封面图片:《时代》杂志

    人性光辉:晦暗岁月中的亮色

    虽然在2020年中的每一天,我们几乎都能读到令人不快的艺术新闻,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晦暗的日子里,没有令人愉悦的光亮。事实上,一些早在2020年之前就策划好的展览,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让疫情中的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好和温暖。

    2020年,我们迎来了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逝世500周年的纪念日。在疫情刚刚在欧洲蔓延之时,乌菲齐美术馆、卢浮宫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布达佩斯美术馆等主要的拉斐尔收藏者集合了超过200件原作,在罗马的奎里纳尔博物馆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拉斐尔回顾展。为了纪念这个惹人怜爱的天才,甚至梵蒂冈城中的西斯廷教堂也用拉斐尔设计的挂毯暂时地覆盖了米开朗琪罗的壁画。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写下了2020年艺术界最灿烂的一幕。

    罗马奎里纳尔宫博物馆的拉斐尔逝世500周年纪念展现场 图片:《艺术新闻》

    罗马奎里纳尔宫博物馆的拉斐尔逝世500周年纪念展现场 图片:《艺术新闻》

    5月31日,保加利亚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去世了。他和妻子让娜·克劳德为世界留下的大地艺术作品,惊艳了几代人,而二人拒绝商业合作的艺术创作模式和他们携手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动。3月18日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展览“克里斯托与让娜·克劳德”,回顾了二人不平凡的一生。

    最后,我们要把最真诚的赞美送给那些因为疫情而被隔离在家、却未曾停止创作的艺术家们。意大利小城的阳台上演奏的音乐家,在巴黎居民楼前挂起正能量标语的画家,无数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创意的设计师,以及在TikTok上创作精彩短视频的表演者,你们是疫情中的英雄!

    2020年过去了,未来我们也许不会想念它,但一定会记得在这段不平凡的岁月中,艺术曾经给了我们温暖。如果未来的艺术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也许这个变革的起点,也正是我们不那么喜欢的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