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叶嘉莹:解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一)

     叶嘉莹先生受冯其庸先生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诚挚邀请,于1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四百人报告厅作了题为《小词中的儒学修养——解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的学术讲演。

        由己及人谈张惠言生平经历

        今天这个题目是应冯其庸先生之约来国学院为国学院的同学而讲,我特意选择了讲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论小词中的儒家修养。一般人印象中可能认为,中国传统儒学讲的都是一些礼仪道德等一些带有明显教训性质的东西,可大家没有想到张惠言融会儒家的义理却能写出这么美丽的小词来。张惠言是清代有名的词学家,我们先来看看张惠言的生平,熟悉一下张惠言的生平履历简介。先请大家耐心一点,因为讲生平知识一般都是比较枯燥乏味。中国古人曾言:“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张惠言有个大致的了解。

        张惠言,江苏武进人,即现在的常州市。所以他所开创的那一派,我们文学史上称之为常州词派。张氏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张惠言的祖父名字叫作政鍼,去奉天去参加考试就去世了,没有功名,那时张惠言的父亲蟾宾才九岁。张惠言父亲自己呢?也是没有科举功名,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时惠言年仅四岁,有一姐姐,年仅八岁。父卒后四月,遗腹生其弟翊(后改名琦)。两世孤寡,可谓非常贫寒。赖其母及姐姐为女红以维生计。有世父居城中,张氏年九岁,世父令其就城中读书。一日,暮归,家无夕飨,各不食而寝。次日,惠言饿不能起,其母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尔姐姐你弟弟,时时如此也”。于是相对而泣。惠言依世父读书四年,返家后,其母令惠言授其弟读书。每天晚上,只点燃一盏灯,母亲和姐姐相对而坐为女红,惠言则和他的弟弟读书在旁边。这种艰苦而勤奋读书的早年生活,对于张惠言当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张惠言终于在乾隆五十一年考中举人,在嘉庆四年考中进士。他自己说,因祖父、父亲均无功名,故他首先是苦学时文(八股文),学了十余年。其后又好《文选》辞赋,又曾专力为之三、四年。其后又有友人劝其为古文,因见为古文者“言必曰‘道’”,如韩愈等人,经常说“道”,于是“退而考之于经”,反复研阅。

        张氏的事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小的时候。我们家是一个旧式家庭,在北京,我是女孩子,所以没有去学校读书,只是在家里跟着私塾老师学习。我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那时教学方式是你不懂,但一定要会背诵。我一次读到论语中的一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你早晨听到了“道”、明白了“道”,那么你晚上去世了你也会没有遗憾,你也会感动一辈子没有白活。当然我才七八岁,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也没有问老师,因为那时的旧式教育就是要求你反复背诵,不一定需要知道明确的意思。但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而一直到了我年老,《论语》中的一些话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七七事变”爆发后,八年抗战中,我父亲随着国民政府到后方去了没有音讯,我母亲也去世了,我作为大姐带着两个弟弟,大弟刚上初中,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我那时大学已经毕业,做了老师,去教书时都是骑脚踏车,那时中国妇女都是穿长袍,不似现在妇女可以穿紧身旗袍,这样就很不方便,我的袍裙被磨破了一块,不富的我只有找相同颜色的布缝补好,继续穿着去给学生上课,当时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显得非常坦然,这是因为我小时读的《论语》,那里面有一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孔子说的,意思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你有志于求“道”,可是你却以穿的衣服不好,以吃的食物不鲜美为羞耻,那么不值得相议论也。

        我是非常的喜欢《论语》,还记得我有一年去新加坡给那些快毕业的同学讲学,那里有个风俗,每个老师都要留下一句给你影响最大的,让你觉得你终身都受用的话,同学们也要我写,我就说:“影响我的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论语》,那里面有许多让你读了后获益匪浅的名言。”我还记得《论语》里面孔子夸奖子路“衣敝缊袍与狐貉者立而不耻”,只因为子路心理有“道”,努力去追求“道”。如果有“道”,那么还可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些听似空言,是教训,但是如果你有了体验,就会明白里面的精妙。我是真的经过了艰苦的生活,不仅八年抗战,而且还经历了许多。我1948年结婚,随先生的工作调动到了台湾,1949年的夏天生下了我的大女儿,冬天时,女儿还不过半岁,我的先生就因为白色恐怖被关入监狱。第二年的夏天,我女儿还没有满周岁,我所在的学校也由于白色恐怖被封,学校六个老师一起被关押。那时我带着还在吃我的奶的女儿也未能幸免,但我都经持了过来。因为我想着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它们让我认识了生活的哲理,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我对张惠言的悲惨遭遇有了共鸣,让我能够理解张惠言所写的那些美丽小词中的精妙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