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

  • App下载
  • 公众号
  • 王安忆、莫言等名家谈读书:读好书不如多读书

      王安忆、莫言、张大春、苏童

      读好书不如多读书

      这次上海书展,有近500家出版社的参与,书展上展出、出售的书籍逾15万种。无疑,图书市场是丰富的,而当市场给予读者如此海量的选择后,读什么书、什么书是好书反而成了个问题。

      现在图书腰封上常常出现获奖字样或是名家推荐,这样的书是否就一定是好书?

      用“奖项”反映图书价值

      未必具有权威性

      书展上,各家出版社为了让自家的图书醒目,往往在各自展位前立着不少宣传海报。图书的海报不同于撩人的电影海报,最突出、魅惑的往往是加大字号的“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英国布克奖”等等字样,但这些奖项字样也叫读者颇为买账。“什么书是好书”,如果单从表面理解,这一问题带着一种等级评定的色彩,就像是上学时候,老师拿着红笔等着为这些书评定个分数。实际上,国内、外图书评优的奖项也真不少,每每评奖也确实会带出一批畅销书和畅销作者。

      世纪文景的图书编辑王玲介绍,现在确实有很多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被各家出版社推出来,而且销售的情况也挺好,“像我们做的奥尔罕·帕穆克系列,一共出了11本了,发行量有76万册,虽然跟一些青春读物比不了,但已经是很好的发行量了。 ”

      王玲说,不知从哪年开始,国内非常重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得主的报道,现在每到十月,诺贝尔奖开始的时候,各家出版社也会非常重视,像是押宝一样地开始出一些可能获奖作家的作品。

      不过王玲认为,虽然奖项能够起到品牌号召力的作用,但一本书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从小说上看,故事吸不吸引人,能不能跟读者产生共鸣才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书,作者也不是很有知名度,作品也没有得过奖,但是视角很独特,或者是关于特定的主题,反响也很好,像是《追风筝的人》,一开始只是在国外的一个排行榜上被我们看到了就拿来做,谁都没有想过现在会是140万的发行量。 ”

      而作家张大春也对于文学奖项不太感冒,“我获过奖、也评过奖,获奖只能说明作品符合一种评奖的机制,它反映的是一种评价的体系,不代表获奖的作品一定是最好的,而且好书也不一定都是文学作品,一些生活类、实用的书也可能是好书。 ”

      名家不推荐好书

      多数建议大量阅读

      阅读,是件私事,一对一。与其说好,不如说适合。在结论何为好书之前,不妨思索人为什么要读书。

      王安忆说阅读是一种习惯,“一个孩子在20岁以前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话,20岁以后就没有指望了,我们没有一本特别要推荐的书,我觉得要大量地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