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97.7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6.95;"><b><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关于软现实主义的一个讨论</span></b><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
<br/></span>??时间:<span lang="EN-US">2008</span>-<span lang="EN-US">10</span>-<span lang="EN-US">2-21</span>:<span lang="EN-US">00——<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 month="3" year="2010">10-3-2</chsdate></span>:<span lang="EN-US">00<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参与:蔡俊,李之平,赵峥嵘,罗奇,黄世常<span lang="EN-US"><br/></span>??地点:肇庆上岛咖啡店</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蔡俊,肇庆学院教师,诗人,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李之平,诗人,文学评论家;赵峥嵘,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罗奇,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黄世常:青年画家)<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5;"><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蔡俊:</b>我在网上百度上搜了一下你们两位的作品。不知道你们两位在心里怎么来认识软现实主义的?<span lang="EN-US"><br/></span><b>??<span lang="EN-US"><br/></span>??赵峥嵘:</b>我个人认为,就目前的理解,软现实主义不仅仅是软的现实主义,也是软化现实的主义。软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新的认知和对策,软现实不是次等的,作为补充的现实。软化现实,软化艺术和生活的边界。我们这一期的内容是不代表。其实我们在绘画时候,实际上是有所思考的,但作为个人来说,绘画本身要解决的问题是很有限的,或者是说承载不了很多东西,我们几个人是承载不了<span lang="EN-US">“</span>软现实主义<span lang="EN-US">”</span>这五个字的。从绘画语言来说不代表别人,是绘画的一个理由。我认为就我们来说,我们的绘画具有个性或者是具有风格。就是不代表。<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李之平:</b>不代表我自己,不标新立异。开创出来一个自我,是当下的,本然的,是静的也是软的,是以软克硬,以静制动的意思。软,如果从词义学上阐释,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缘起,像<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夏可">夏可</personname>君说的那样。那就是:人出生时都是软的,发出声来都是柔润的,它是一种强大的柔软,以弱致强以静制动的软,这又不能不联想到老子里的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之至柔<span lang="EN-US">,</span>驰聘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span lang="EN-US">,</span>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力量。软,不仅仅是现象,更是一种本质。<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的理解,软现实主义,它可能作为一种阐释你们画的风格和内涵的一个理论话语,有很多的可能性。比方说一个艺术流派,有很多艺术家加入一个艺术流派,或者说他参与了一个文艺运动,参与这个运动他首先认同这个运动的价值观,或者认同这样一个理念或概念。那么反过来他也是被这个理论所阐释的<span lang="EN-US">……</span>,我看了第四辑,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一个艺术态度。就像你刚才说的。我觉得它不能算是一种艺术的方法论,或者说是艺术的一种价值取向。我要去做什么,它能够让我怎么样。因为它这个软现实主义的概念似乎宽泛了,什么不是现实?什么都是现实。比方说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语境当中,我们不可能做什么,我们可能做什么。<span lang="EN-US">“</span>现实<span lang="EN-US">”</span>这个词在中国包括艺术环境、生态环境等等很多潜在的问题。<span lang="EN-US">
<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到目前为止软现实主义大致的一个思路。<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谭">谭</personname>老师提出软现实主义,主要是觉得这个<span lang="EN-US">“</span>软<span lang="EN-US">”</span>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span lang="EN-US">“</span>软<span lang="EN-US">”</span>是一种<span lang="EN-US">“</span>软化<span lang="EN-US">”</span>。软化的角度是比较宽泛的。软现实主义有几个主要的观念,软现实主义的核心就是不批判,第二个就是不代表,不批判就是说从苏格拉底到现在都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那么认为能不能有种不批判的方式来实现理论的建构。所以提出艺术形态软化意识形态、个性软化共性、公德软化私德等。还有就是<span lang="EN-US">“</span>软化后的融合<span lang="EN-US">”</span>。过去讲<span lang="EN-US">“</span>中西合璧<span lang="EN-US">”</span>实际上是硬的,它是一种表面上的嫁接。还有一个就绘画来说我们的画不是抽象,也不是表现,也不是写实。?<span lang="EN-US"><br/></span>??不代表,比如说我不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我不代表他,我们不代表软现实主义,但是我们两个人绘画的思想可能和软现实主义的某一点有一种暗合。我认为绘画应该保持它作为绘画的一种独特性特征,它不是哲学,也不是文学,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可以通过所有其它的门类来充实、丰富自身。但不能被取代。也可能是对某种隐秘之物的述说与发现,因为语言是有缺失的,无法呈现所有。我们总是以最大的努力去述说那<span lang="EN-US">“</span>不可言说之物<span lang="EN-US">”</span>。现实的世界不一定是可触摸的现实,它是另外一种真实,另外一个<span lang="EN-US">“</span>真实世界<span lang="EN-US">”</span>。按<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夏可">夏可</personname>君的说法,对<span lang="EN-US">“</span>无尽缺席之物的触感。<span lang="EN-US">”“</span>缺席之物<span lang="EN-US">”</span>是存在的,但不在场。软化现实同时也是软化自身,软化心灵,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敞开。<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span lang="EN-US">“</span></b>缺席之物<span lang="EN-US">”</span>是艺术家的一种立场或所阐释的对象。<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赵峥嵘:</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span lang="EN-US"> “</span>不可理解性<span lang="EN-US">”</span>的东西。<span lang="EN-US">“</span>不是抽象,不是表现,不是写实<span lang="EN-US">”</span>,那究竟是什么呢?<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夏可">夏可</personname>君提出一个<span lang="EN-US">“</span>余像<span lang="EN-US">”</span>的概念。<span lang="EN-US"> “</span>余像<span lang="EN-US">”</span>是拒绝后的剩余。包括<span lang="EN-US">“</span>气象<span lang="EN-US">”</span>和<span lang="EN-US">“</span>虚像<span lang="EN-US">”</span>。<span lang="EN-US"> <br/></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黄世常:</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软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夹缝中生存的状态,实际上绘画本身也是这样,是“软”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罗奇</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是对某种意义的发现和追求,对剩余<span lang="EN-US">“</span>价值<span lang="EN-US">”</span>的一种发现,也可能是一种废弃,也可以说是找到第三种方式。在绘画过程中重新强调一种手感,一种书写性。因为软现实主义对针对当下的艺术现象来发言的。比如<span lang="EN-US">“</span>玩世现实主义<span lang="EN-US">”</span>,有一种很强的批判性,而软现实主义绘画是强调对象和自己内心之间的一种共振的关系,一种隐秘的连接。书写就是画面和艺术家之间的一种对话。赵峥嵘的绘画去掉手感,他的去掉手感是另一种书写性的呈现。让颜色自然去流淌,体现他的一种控制。是书写性的极致化呈现。它不需要通过画面的笔触、颜色来吸引你的眼球,实际上是带有一种拒绝观看和阅读的感觉。而我的画尽量和你保持一种距离感。试图在你观看的过程中慢慢地让你有一点点感觉。在某一个小点上面挖掘一点意义而不是在一个大的方向上,比如说后现代主义绘画它是强调一种碎片。它<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不是碎片的无限地飘移</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阿多诺的<span lang="EN-US">“</span>碎片化<span lang="EN-US">”</span>、<span lang="EN-US">“</span>去中心<span lang="EN-US">”</span>,他的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体系,纯粹的<span lang="EN-US">“</span>碎片<span lang="EN-US">”</span>是没有的,再小的一个点,我认为它还是有中心的或者是有主体性的。罗奇认为是小中心,我认为是一个<span lang="EN-US">“</span>微小的整体<span lang="EN-US">”</span>。我认为罗奇的画是特殊的,有个人的整体面貌的<span lang="EN-US">——</span>他画得淡一点,是通过一种轻微压缩,通过一种反复的调和,把它控制在一定的浓度上面,造成画面和观众的疏离感,而不是一定要来吸引你。<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这些我是认同的,但我觉得我们没有真正谈到问题上。比如说输出意义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艺术品都肯定输出意义。可能被我们拒绝的输出意义是过于简单化的,比方说软现实主义就是我不去迎合你。我怎么样感受的,我就怎么样去创作。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你肯定是输出意义的。就艺术品来讲,我问你,你画来画去在画什么?你肯定是在创作,创造一种文明的表现形态,它是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其他什么都没有创造。这个画我可以当它作墙纸贴在那里,但是它还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重新发现了世界,这就是意义,它建立起的一个意义。这必然是输出意义的,所以说,我看到的疑问是什么呢?软现实输出的意义,我很想和你们谈这个问题。<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这个意义是什么?我不想也无法解决世界一个宏大的意义。我画我的画,高兴了,或是一种疗伤,不可能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是做这个事情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这就是意义。可能大家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其实这个是对意义的一种发现,不是创造。我们画画不是为了别人,它是针对当下这种艺术现象来表达我们的态度。<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主动边缘化。你们也不是不愿被边缘化,你们是抢那个中心嘛。我们现在就是在主动边缘化。我觉得你们在试图创造意义。创造一种重新能够去解释艺术品的话语,能够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抱着这样的一种艺术态度的话语。<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在这个商业时代,画画就是为了画商,满足他们的商业需求。把画卖掉,迎合商业需要。他们这个情况下,我们要找到独立的自我,去寻找也就是回归嘛。以前的艺术,大家都是比较纯粹的,现在脱离的比较远了。我觉得现在就是<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找回艺术的本身,找回艺术的轮廓线</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回归到什么地方?现在艺术语境之下大家都是图像的,去绘画性的,我们怎么样重新发现<span lang="EN-US">“</span>新<span lang="EN-US">”</span>的绘画性。比方说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如伦勃朗、倪瓒、徐渭、陈洪绶的绘画性,他们的区别在什么?真正的联系在什么地方?<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其实就是探索一条真正的艺术通道。因为现在好多画家都商业化了。我觉得印象派追求的是人性的社会。找到一种真正价值存在的方向,这就是一种艺术趋向。<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觉得你们的绘画理念或者就你们说的绘画性,我就把它当作文学的文学性来理解。这有点像文学里面的诗人或者文学家找到的<span lang="EN-US">“</span>第三条道路<span lang="EN-US">”</span>。他们走的什么低诗歌啊,下半身啊,也是不容易写作的,其实这些就是容器。把缺乏解释的人还有不受关注的人我们搞一个桶把他们装进来,这样就行了,可以解释了。它一定可以解释的。艺术家都可以解释的,要找到一种话语阐释力。<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吴建儒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零交叉感染》一文,罗奇说四个人的画怎么有点像。我们的面貌在那本杂志里面显得很另类。这个<span lang="EN-US">“</span>像<span lang="EN-US">”</span>呢,我觉得恰恰是好的。风格上不一样,但是在气质上有某种相似。其实这里面是某种现象在酝酿。比方说绘画的模糊性,意义的不直接表达性。如果单单讲性就叫做情色绘画,它非常明确,容易有个题目来界定。但是那些多重意义的,模糊性的绘画怎么去解释?<span lang="EN-US">
<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对,这才是我们说的那个先锋艺术。但是先锋艺术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或者是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每个时代可能都会产生所谓每个时代的先锋。这个先锋可能就是预示着将来这个成为主流了,但是现在是边缘化的。这种艺术需要不断的寻找词语去解释。刚才从你们的谈话当中我觉得诗歌音乐绘画这些东西在艺术当中是很纯粹的。它不像现在的艺术一般趋向于综合化的,比如电影。但是像绘画,音乐,还有文学,文学尤其是诗歌,它是很可贵的。其实它们的目的是很单纯的。就是要去发现那些<span lang="EN-US">“</span>灰色的部分<span lang="EN-US">”</span>。在我们两个世界,姑且来说,一个世界是外在的,一个外界巨大的陈列,对我们有暴力性影响的。还有一个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陈列了很多东西,外部世界也陈列了许多。我们现在沟通的是语言,但是语言不能涵盖我们的感觉。不能涵盖我们的领悟,不能够很准确的描述它。绘画是用超越语言的方式直接观看,音乐也是。但是文学就需要语言系统。文学是用<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语言的方式来粉碎语言</b>。它不是我们现在的语言系统用一个明确的词语可以去概括的东西。去发现它。这个东西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在生长的过程,我们在每个阶段都在领悟不同的东西。这种倾向性特别强。有段时间特别需要女人。有段时间特别需要钱。有段时间想活着就是最大的了。女人最大,钱最大,活着最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看法。先锋艺术家就是讨厌那些为了钱去创作,为了出名去创作的倾向。为了讨好那些买画的人。你想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尽管这样做不见得完全不对,其实是看这个艺术家如何去做的。他如何做到这点,他拿出什么。我是教文学史的,其实被书写的历史是非常功利的,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功利啊。你想要在这世界上撑得下去你必须面对很多挑战。你要强大起来,包括你要有钱。但是我们并不排斥一些好的东西。我们在那里强调,我很艺术,我追求纯艺术,其实我们反而可能很俗。但是以后不可否认他们很艺术。现代艺术,它提出一个概念什么的也好,但是它必须要具备解释力。起码别人理解的时候会说:<span lang="EN-US">“</span>哦,原来是这个意思!我明白了<span lang="EN-US">”</span>这种感觉。而不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一种理论也好,一种价值取向也好,都是为了把那个东西讲出来。就像走到大街上嘣的一下被电了一下。或者你看到一个大美女走过来就感觉哗的一下亮起来了,她走过去之后世界重入黑暗。<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当你用闪电去击打这个现实世界的秩序之后,你就具备了内在的闪电</b>。你就成为一个大的艺术家。这个是艺术要做到的一个很大的理想。现在最缺乏的是一种文化的高度。不见得我们去专门研究哲学啊宗教啊,但是我们艺术家在这方面一定要给自己这个机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绝对是一个思想家,他不是偶然的表达自己。我刚刚的还没有说完。其实我看了你们的画。老赵,从你的画面我觉得你其实是把你的体验画到里面去的。我认为你拼命的向某个地方去挖掘个性。我不太懂,但是我觉得你更接近于现代主义的东西。像先知一样发现了一样东西<span lang="EN-US">——</span>我要告诉你,我发现了这样的东西。你有这样的强烈的感觉。我感觉你画作的核心是很传统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我们都经过这一步,从传统到不传统,再到传统,其实罗奇的经历是具有代表性的,过去画得很好,很<span lang="EN-US">“</span>当代<span lang="EN-US">”</span>。但是经过了一个当代的语境以后,或者一个状态以后,它带有一种冷眼朝天,保持态度,跟你保持距离。他不得不清高,但他也是一个怒视的人。他不是一位高人,高人不是这样,其实他是很批判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明白。我打断一下。我说的传统并不是否定的意思。禅宗有一公案说是开始的时候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然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现在回来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区别很大。我有一种看法,老赵你那种风格,我不知道你一直都是这样还是最近这段时间才是这样?<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这种风格大致是四年。<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以前是画什么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以前是画写实的,我导师是<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靳尚谊">靳尚谊</personname>先生,很写实的。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塔吉克新娘》,他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我和罗奇基本上是从写实绘画过来的,因为我们受的教育从古典<span lang="EN-US"> “</span>异渡<span lang="EN-US">”</span>过来,如伦勃朗,委拉斯凯兹。从古典到印象派,到突破塞尚,到怎么去理解杜尚,如何理解<span lang="EN-US">“</span>解构<span lang="EN-US">”</span>。我们在之前写过《我们的态度》一文,说拒绝这拒绝那,很多人看了很气愤,说我们好像太牛了。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态度,还是有学术内涵的,它是有针对性的。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做。<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他们霸占了霸权。他们已经泛滥了。主流成为一种强权。一般人给他解释的。或者说是一般人的<span lang="EN-US">“</span>本身<span lang="EN-US">”</span>,你没有<span lang="EN-US">“</span>本身<span lang="EN-US">”</span>。我也很欣赏罗奇的作品。但是老赵的画我看了头晕。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的画。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风格他是不简单的,和一个艺术家的气质。艺术这东西太残酷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罗奇:</b>他的画是平放在地上,画很大,<chmetcnv wst="on" unitname="米" sourcevalue="3" hasspace="False" negative="False" numbertype="3" tcsc="1">三米</chmetcnv>多,他作画的时候其实是很不到整体。其实画的每一步都是在局部经营。其实蔡俊说得对,你是很想表达,但是你把表达的方式控制、转换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一个艺术家的气质决定的,还有审美。他的画表现的张力很强,还有选择的方式很特别,画的很有冲击力。<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你主要是画什么呢?你跟我们描述一下,你是怎么想的?我们虽然不是鉴赏家,但是还能够看明白一点点。艺术肯定是相通的。画得不错是对生命力一种诗境的抒写。很有主观性。表达了我们大家都体验得到的一种疯狂。<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我的生活不断地从上海到北京,又到广州,不断地改变生活环境,随着<span lang="EN-US">“</span>地理的距离<span lang="EN-US">”</span>的改变,<span lang="EN-US">“</span>心理的距离<span lang="EN-US">”</span>也在改变。迫于生存的现实<span lang="EN-US">——</span>逃离,不愿被控制。生命处于被分裂成无数个碎片和断片。生命中会同时出现突然的希望和突然的绝望,就像画面中出现的突然的光明和突然的黑暗。他们由无数的局部组成,生命被切割成了一块块的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想冲破生命的一种想法。<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这倒不是。比方说蒙娜丽莎。我班门弄斧了。蒙娜丽莎里面有非常多的原因使他成为一幅非常著名的画。有些人说很伟大很伟大。但是有些人说蒙娜丽莎其实是个孕妇,没有眉毛,很丑。我觉得蒙娜丽莎最棒的是她的微笑。这种微笑可以上升到对生命的一种态度。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样的患难,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但最终我们安然地去对待它。比如这次地震,软现实主义第四辑里面说<span lang="EN-US">“</span>大地震之后肯定会对艺术产生影响。对艺术家会影响到他们内在的东西。<span lang="EN-US">”</span>其实那句话我以前也说过,刚刚发生地震的时候我在诗歌论坛里面讲到这次地震肯定会对每个人产生影响。<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感觉我们很无力,在大灾难面前。而最后是真相出来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这次地震,它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生死问题。生死问题其实才是一切意义的归属之处。所有的宗教也好,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其实都是在面对解释生命的问题。为什么活着?我们为什么要这样?<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其实不仅仅是生命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断裂的问题。生活的断裂,生死的断裂,或社交的断裂。我觉得人世间最恐怖的不是生死的问题,而是生活中的某种连接的纽带的问题,这种连接没有了,活着如行尸,是很残忍的事情。<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地震使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生命的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无力。死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发现你在人群中联系的纽带突然断裂,等于是在<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人群中间被流放</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就是生活的假象。对,你说的没错。当我们去认识它的时候,我们要去阐释它。死亡一点都不可怕的。死亡真正过程是非常温暖的。但是对于我们活着身边的人来讲,是一种恐惧。我们所面临的一种绝境,还有对我们的价值观原来视为不动摇的事情都动摇了。我们学院的院长和我坐车一起上班。他问我你还写诗吗?我说写。他问最近有没有写地震的事啊,我说写了。院长叹气,你以为是你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你的。你以为命是你的,其实根本也不是你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艺术界其实和地震一样,不断地批判,如地震,是一种<span lang="EN-US">“</span>文化恐怖主义<span lang="EN-US">”</span>。它是需要和过去的艺术传统连接的。你画画干吗?画得高兴,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或者活下去提供一种可能或理由。<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感觉在老赵身上有种浪漫主义气质。在诗人当中,有一种叫强力诗人。看他的性格很暴躁,但是他的本质是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者可以蜕变成恐怖主义者。理想不能实现或者为了达到实现理想就变成恐怖主义者了。拉登就是这样。但是中国的艺术有点不一样。中国的艺术和哲学强调一种在世出世。就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你更倾向于一种现实痕迹,一种压迫感。但是传统的艺术肯定不欣赏你,会欣赏罗奇。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它是整个的一种价值观的问题。中国的哲学和艺术非常讲究一种<span lang="EN-US">“</span>淡<span lang="EN-US">”</span>。比方说用力则不达。反而放松和顺其自然感觉却来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b>李之平:</b>这些感觉牵引着你往前走,如果你一下子得到了,你就不珍惜了。在他的思想里面有一种反思,怀疑。<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老赵,我在上海读四年书,我对上海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东西太了解了。上海是中国很特殊的一个地方。它接受外界的东西非常快。对艺术来讲,上海其实是反传统的一个老巢。我认识的那些写文章的人,他们起的名字都是很现代的。我毕业了<span lang="EN-US">18</span>年像傻瓜一样在一个小地方呆着,但是我明白一点,其实以前我也是非常现代的,非外国书不看,非翻译过来的书不读。觉得中国的都是土老冒。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我<span lang="EN-US">97</span>年之后发生了一个彻底转变。我觉得以前那些解决不了我的痛苦问题。包括西方思想家,他们搞出这个词那个词,来解释,全部都是局部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它可以作为一种局部的艺术观念,它会使我们产生某种灵感,但是不能作为我们的精神背景来存在。它们缺乏这种力量。很多人都说后现代主义没有内涵,全部消解掉,然后觉得这就是后现代主义了。其实不然。我觉得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后现代主义是全部都清场,扫出去之后最终还是要有一个东西回来。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该回来的东西会回来的。</b>比如说我们现在都不相信上帝了,尼采说上帝已经死掉了。这次地震,上帝死掉了吗?好像变得不行了。所谓的上帝其实就是大自然力量的一种人格化的比拟,是<span lang="EN-US">“</span>上帝<span lang="EN-US">”</span>在惩罚我们。或者是上帝无意识的动了一下我们就稀里哗啦的死了那么多。现存哲学的那套根本就解释不了这些了,它们对生命缺乏解释力。后现代主义抛弃掉那些之后如果没有回归,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维持很久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回归,找回一个<span lang="EN-US">“</span>安静的地带<span lang="EN-US">”</span>,罗奇是通过逃避喧嚣的方式来寻找那个地带,而我通过进入喧嚣的方式来寻找那个地带。但是通过这些年的思考感觉到自己是对的。当下文化,艺术是具有一种片面化倾向,比方说坚定自己的立场,不愿被同化,就是不愿被代表。<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其实我认为这点没有必要去故意强调。你说的不批判现实是假的,是不可能的。你一旦梦想并且一旦表述它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span lang="EN-US">“</span>批判<span lang="EN-US">”</span>。无论什么都好,绘画音乐都在表达。包括音乐也有批判性。我们在现在这种变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地拼命去干活,其实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不批判资本主义,但是我就是不愿过这种生活。其实我们搞艺术的人,写作的绘画的,最终还是义务的。<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社会就像颗大树一样,经济永远是树干。开得花很好最终还是会结果的。你如何说人媚俗,其实我们也媚俗。我们只不过用另外一种方式。打着艺术旗帜,喊着绘画口号。<span lang="EN-US"><br/></span></b>??<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先看清自己然后再创新,为自己找一个新的方向。<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对。古典主义也好,其实当时就需要画这种宗教题材。你不画你就生存不了,哪怕仅仅在艺术上。而且那时候最权威的知识份子全都是教士。红衣主教什么的,由他们来解决知识文化啊这些东西,农民是看不懂的。艺术就是在文化专制的社会情态下才朝路走的,但是古典主义其实也是辉煌的。文艺复兴之后绘画自由了,但是失去了一样东西,虽然中世纪的时候是以神权压制<span lang="EN-US">*</span>,但是它有一种最根本的精神。我觉得<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软现实主义应该承担,但承担的方式不是直接去面对。</b>而恰恰相反,里面说不去批判,但是你不批判你啥都不用干了。软现实主义不能<span lang="EN-US">“</span>软<span lang="EN-US">”</span>,而是要崛起。但是我们不去迎合强权,我们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我们只是把我们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黄世常:</b>现实是硬的,<span lang="EN-US">“</span>软化<span lang="EN-US">”</span>像水一样化掉现实,或者像火一样把它烧掉。<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软现实主义理论也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需要讨论:你为何软呢?为什么在<span lang="EN-US">“</span>现实主义<span lang="EN-US">”</span>名词前面加上这样的定语呢?其实刚才你们表达出来了,艺术不可能直接参与一些现实,对现实社会不可能有多大的影响。艺术属于心灵。我们没有迅速改变社会的能力。但是不能说他们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有责任。软现实主义不能疲软,这个软是艺术上的。对问题的看法我是用一种艺术家的眼看来看待事实的,来看待这个世界的真相的。许多人看到的真相并不是真相。但是我们能够发现真相的蛛丝马迹。在这个真相里面神性消失了,神性在我们的思想语言当中已经退位了。但是它的终归还在。通过我们的艺术行为去发现的,这是海德格尔说的。他说,在贫困时代,诗人何为?诗人和画家是一样的兄弟,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他说:<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我们要干吗?我们要追寻诸神消失了的踪迹</b>。比方说卖得一幅画,别人看了感觉这是我的家乡。这种感觉。但是这个家乡不存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里面有让我安心的感觉,哪怕死亡,我马上死掉都没有遗憾。或者我增加了信心,对死亡不恐惧。所谓的东方宗教,最后都是让我们过滤掉一些东西,你的愤怒没有价值,你的苦闷也没有价值。最终是看到阳光。照耀着大地和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以前参加过文学上的<span lang="EN-US">“</span>垃圾派<span lang="EN-US">”</span>,但是我们内心是纯洁的,我们只是对现实社会不满。我看了一部作品《神曲》,对我有很大的启发。神曲有三重境界,一重是地狱,然后是炼狱,最后是天堂。艺术最高的境界是天堂。<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我感觉《神曲》中描写的最吸引人的不是天堂,是地狱。<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 蔡俊:</b>对。当我们经历了地狱的时候,我们以地狱的眼光看地狱,我们只是知道地狱,因为它是一个过程,像生命一样,这是个认知的过程。从地狱我们发现人生的苦难,短促,人生的局限性都是现实存在的。它让我们最能够有共鸣的。但是它只是一个认知的阶段。我们去解读《神曲》的三个阶段,到炼狱开始有挣扎了,要经过火的锻炼超越地狱。火其实就是艺术家生命力的一种象征。梵高的向日葵,它是充满力量的,古典主义的绘画画面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作为艺术家我们绝不能忘记云层上面有个天堂。软现实主义的要软在哪里,其实就是心灵内在和现实的一种融合。<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软现实,不可能是硬现实</b>。外在现实就是动物世界,而艺术打一个旗帜出来,为了制造话题。尽快地使我们进入主流价值的当中去,这个目的应该要变得十分明确的。这样也让一些人感觉到很不安。就像我们搞那种极端的诗歌流派,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自爱立场上就有不同的理解。<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不是能够仅仅用一种语汇来定型的。因为真实是超越语言的。</b>像禅宗一样,其实里面有对世界重新的认知和体会。刺激归刺激,最终还是要面对生存。当我们无法安心的时候重新阐释这个世界,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很美的方式。美是一种享受,是继续活在世上的一个理由。<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这个美还有很多的理解方式,是多维的。在当下语境里面人之间是有隔阂的。我曾看过一部电影,里面主角认为美术馆里面培根的画是最美的。这是一个语境的转换的问题,最终你也看懂了,觉得培根的画是世上最美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黄世常:</b>艺术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画画技巧再怎么好,但不是属于你的东西。<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其实理论家他没有办法了解当事人的想法,艺术也是一个宿命。一个很出名的小说家他一直都在写他童年的回忆,翻来覆去的写,其实这是他的命。艺术家首先要真挚的表达自己,前提是他自己不能改变的。有人说有的艺术家一直在学别人的技巧什么的没有真正自己的东西,我不认为。<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我们在学的同时我也是以<span lang="EN-US">“</span>另外一种方式<span lang="EN-US">”</span>看待现实的。以前我很强调鹤立鸡群,标新立异,其实有可能是个陷阱,把自己陷进去。是有害的。</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赵峥嵘</b>:这些不是刻意去追求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如果你刻意去追求你的个性,相反的,就会失去掉一些东西。往自己内心去寻找,慢慢建立自信。<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如艺术家文学家骨子里面都不是艺术家。是一个偶然性才成为的。我看到很多搞文学的人当初不是搞文学的。所有的画家都是艺术思想家。你们的那个<span lang="EN-US">“</span>软<span lang="EN-US">”</span>字需要进一步处理和阐释。如果这种更深层的东西缺乏的时候,可能怎么去做都是白做。<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这个是<span lang="EN-US">“</span>不代表<span lang="EN-US">”</span>有点相像。做<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艺术不能太纯粹</b>。<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们之前做得很极端,他们太强调语言了。后来变成一种制造。它有什么价值,就是复制品。别人可以临摹。它里面的内涵,我说的不是思想的内涵,其实就是感觉。<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寄意。每个寄意都有共鸣性的</b>。都能找到知音的。我们以前垃圾派的口号,要让艺术真正走进人民群众。不用有基础和技法的,只要你会说话会写字,你就可以写诗。这是非常极端的。取消了艺术性走到了另一方面。你问为什么要画画,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到底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为什么不去经商呢?其实画画是很危险的,可能搞一辈子都找不到门槛。<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这次上课我准备四个问题问学生,第一,你为什么要画画。第二,你画什么。第三你要怎么画,最后是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这个最后是最高境界了。把所有复杂的问题归结于这四个。<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也应该提出新话题。太平静了。<span lang="EN-US"><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2.0;"><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黄世常</span></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我作为一个学生,我想我的绘画首先是一种自我的呈现,绘画是一种途径。之前我画了《水门汀+鱼心草》这个系列,我将一个半截人体放在一个杂草丛生的环境之中,一直在追求的是我目前一种生存的状态——不真实但我认为它很美丽,试图去把它呈现出来。当然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去完善。<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如果软现实主义能够从绘画领域进而影响文学创作的话,这样就更厉害的了。在文学历史当中最大的源头还是哲学。应该找真正的哲学家。文学家写画评还是写价值观,在音乐绘画文学中都能产生影响的话那就厉害了。首先一点我觉得软现实主义还是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有些东西提出来不能过于狭隘,或者不能太强调艺术的特殊性纯粹性。我觉得至少要得到很多人认同的话,<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必须要挺起来</b>。至少在理念来说我觉得好像不能说我不批判现实,我和现实保持距离。你可能觉得我们表现的东西和现实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什么是现实,<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现实主义是很广泛的概念,我的内心当下的我认为是现实,我不认为外在的东西是现实。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求真。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理解成老现实主义。他们批判现实主义其实是观念的东西,是伪现实主义。群众出材料我出灵感,这不是现实主义。</b>这个理论不要搞得太复杂,讲了那么多相当于没有讲。要很简单的让人一下子领悟。也许不怕很极端。我也很极端。但要很有倾向性,人家一看就明白。你们的软现实主义理论也要“硬”。你们的态度是很“硬”。话题背后要有“硬”的东西支持它,包括理论。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人家一听就有道理。软现实主义在强调什么?你们拒绝了他们,但是软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一定要解释清楚。<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李之平:</b>每个命题都是有问题的,但是你能把这个命题扛起来,那它就有意义了。<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它要有精神内涵,要有一种很明确的价值倾向。你要具有解释才有力量,才能被接受。<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夏可">夏可</personname>君在里面谈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很好的点,从表面上看传统文化可以解释罗奇,但是传统文化很难面对老赵,怎么解释你呢?尽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并不都是云淡风轻,也有金刚怒目的。<span lang="EN-US"><br/></span>??我看了第四辑而已,看到里面二位写的文章,我觉得在态度里你们说你们拒绝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里面你们强调什么。否定是可以的,艺术的道理就是要不断的披荆斩棘往前走。而创新是我们自己真正领悟到的,有价值的。所有的艺术思潮不是说某个人提出来的,而是自发的。这是时代在酝酿。大家只不过是不知道怎么样明确的表述它。你们做这个软现实主义应该让它具有理论感召力。<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其实你这个点非常好,怎么认识软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这让我想起部电影《泰坦尼克号》。杰克和罗斯在沉船之前在船舱里面跳舞,这就是生命的舞蹈。这让我们看起来很美,这就是很现代的。现在很多批评家对艺术进行批评,本身要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很好才行。搞这个不能太学术化,大家看不懂。软现实主义这个提法很有意思,中国以前的画家和文人,其实都是软现实主义。还有一个,为什么中国传统文人都是这样一群人呢?其实艺术能力的确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中国的哲学在根本上来讲最高的价值不是世俗的价值。比方说王统啊当官啊,怎么辅佐皇帝啊,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文化人最高的理想是如何解脱的问题。如何去获得安心,活得像一个人。成佛也好成真人也好,是如何去超越现实的局限。内心深处有种强大的力量。最高的价值是超越我们表面上所看见的东西。我们所看的东西是假的,真正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看不见的。比方说王维的一首诗写得很好,叫《山居秋暝》。<span lang="EN-US">“</span>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span lang="EN-US">”</span>所有的外景其实都是在写内心的景色。艺术真正传达的东西是心与心的对照。在艺术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外在的景象,而是内心的景象。<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罗奇</b>:这是内心的映射。佛教说跳出三界外。在佛教里面有一种说法是对<span lang="EN-US">“</span>自我的观照<span lang="EN-US">”</span>。外界和我的内心产生一种互相照射的关系。看外景其实是看你内心。<span lang="EN-US"><br/></span>??<span lang="EN-US"><br/></span>??<b>蔡俊</b>:我们中国是诗歌大国。我们现在都在讨论现代这些人为什么不行了呢?你看一用现代汉语写作,马上就不行了。当代也有些挺不错的作家,但都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都是过去的。这是因为古典文化,儒家佛家道家,是强有力的。可以解释生命,解释万物。使人安定下来。但是现代作家不是这样的。他们找到的东西缺乏安顿能力,不能使我们安定下来。我们都说五千年文化,其实不是。我们说传统的道学,最起码有一万年的历史。以前是没有文字记录下来。在我们文学界来讲最终还是要靠大东西出来,大的东西比方说对神话的重新解释,对神话的还原。比方说软现实主义其实就是要还原真正的<span lang="EN-US">“</span>现实<span lang="EN-US">”</span>。?<span lang="EN-US"><br/></span>??还原一个<span lang="EN-US">“</span>真正的现实<span lang="EN-US">”</span>,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彼此是相望的,是独立的。不追求传统现实观那样的追根究底求客观,而是重的是人的存在,以及超越。艺术的解放潜力是微小的,我们都认识到了这点<span lang="EN-US">——</span>艺术是软的,艺术这个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脱,绘画只能表达一个画面,试图靠近要解决的内在的问题。比方说<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我们首先承认自己的弱小,承认知识分子是可怜的。软现实主义应该是很平等的,艺术应该是不代表别人,不以强权者的身份出场,同时也不被别人代表。<span lang="EN-US"><p></p></span></b></span></p><p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68pt;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char-indent-count: 14.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录音整理:李填钿<span lang="EN-US"><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span>校对:蔡俊、李之平)<span lang="EN-US"><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 line-break;"/><br style="mso-special-character: line-break;"/><p></p></span></span></p>[em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