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90|回复: 3

[原创]瀚若居:文人书馆的绝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8 00: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font face="宋体">今天应邀去<span lang="EN-US">F</span>兄以前开的书馆。书馆坐落于圆明园内,进了东门,朝右拐,往西走,曲径通幽,蜿蜒如画。隔着栅栏就是圆明园遗址,远望去,残垣断壁杂草丛生,有种沧桑,但已被翠绿的草木稀释了不少。<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到了门口,看见一个人背着身子,拿着筛子正在水里捞落叶。他就是现在瀚若居的主人,秦大哥。里边是一个四合院的布局,一进去,顿觉幽静、清雅。院落有两棵古老的柳树,几棵海棠,一些盆花草,数张桌子,藤椅各异。</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3.5pt;">&nbsp;&nbsp;&nbsp;&nbsp;&nbsp;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3.5pt;">进了后厢房(是不是这样叫的?还是叫北房?),要跨过一道满月型的院门,很有感觉。两扇活动屏风隔开了三间屋。一间可以当会议室,书架上摆着一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古董什么的,精致得很。竟然还有投影设备。中间就是那个大坐榻,进去后先有个坐榻,大到可以躺着,(我腐败的脑子想到如果在清代,躺在上面吸鸦片很合适惬意),中间隔着一小棋桌,着两桶棋。面前一茶几,背面几幅金刚经的拓本,是从云居寺拓下来的老东西了,现已不可觅。西边那小屋放了一些诸如史记之类的书籍,摆设也是很舒适的。屏风非常古老,雕镂精致,散发出一股香味,但不知道这是什么木材做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东边的屋子,隔成两间。<span lang="EN-US">F</span>兄抚摸着一张大桌子,充满自豪的感情,告诉我们,这桌子当初是如何精挑细选的,没有一颗钉子,全是木橛子夯上的。的确又重又结实,使用日久,已经磨出一层光泽,看起来格外古典。墙上的字画自不必说,其中有一个巨大的石砚,是从黄山背回来。上刻蜀僧一诗。书架也是他当时亲自设计的,包括色调的选择,都是那种淡灰而敛黄,有结实的褐色,映在昏黄的罩灯下,有一种沉淀的韵味。至于书,很多都是他自己的藏书。书的选择也比较经典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参观了一下茶室。服务台前有个柜子,上面像吧台,光滑平整,但壁身是木制,隔出数个空间,放着各式各样的紫砂壶,精致无比。墙壁上还有好多古董。<span lang="EN-US">F</span>兄介绍了那些古董的来历。这个茶室的窗口对着南边,阳光正好能够在窗户边探进头来。光线非常淡雅,清洁,似乎饮茶也是一件很寂静很优雅的事。另外一个斜柜上摆满了茶叶,茶饼,没看仔细。另一间屋忘记了是干啥的。</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后来在院里坐着,<span lang="EN-US">F</span>,秦大哥,<span lang="EN-US">Ls</span>,我,慢慢地喝茶,聊了挺久。秦大哥自己去忙之后,我们仨聊的还真不少。一直看着日头斜斜经过柳树这头到那头,看着柳树之间的蜘蛛网,光透过细腻亮滑的丝网,折射出光泽特别炫目。太阳下山后,天色青青。红木门也显得幽深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font></p><p><span style="FONT-SIZE: 13.5pt;"><font face="宋体">  坐在树下,看着阳光透过柳梢头,走在白墙上,斑驳的青瓦上,听着耳边蝈蝈和鸟的鸣叫,感受着风的凉意和空气的湿润,整个院落沉浸在一种幽深的感觉中。我顿时脑袋松了开来,突然变得慵懒,什么都懒得想。听他们说几句,我偶尔插一句。有的时候大家都停了下来,仰靠在藤椅背上,看着天空和树。</font><span lang="EN-US"><br/><br/></span><font face="宋体">  中途我问,为什么叫瀚若居,<span lang="EN-US">F</span>兄说,因为原来这个白色的围墙上,挂着一些皮画,算是遗产,英文叫<span lang="EN-US">heritage</span>,取的是遗产这个单词的谐音。但因为现在雨水的侵蚀性强,挂了几年就不行了,又搬回屋里。那中文名的确也合适,浩瀚书海,以书为居友,也是酣畅人生吧。</font><span lang="EN-US"><br/><br/><br/></span><font face="宋体">  <span lang="EN-US">F</span>兄说到自己以前在瀚若居的日子,雨天,雪天。雨从屋檐下连成线滴下来的时候,特别寂寥吧,我想。不禁想像瀚若居雨天的日子。檐外风雨,书里乾坤,轻挑灯花,独坐南窗,窗下满目摇曳着的沃若树叶,往下滴着水珠,反射着灯光;长长的柳条,在风中摇摆,映在方格子的窗上,竹帘微动,书香淡淡,这种感觉,难以传达。如果下雪的时候,这院落铺就的石板路,长着青苔的石块,就被洁白的雪给覆盖了。后厢房的院落里有一个高出几个木阶的木亭子,上方是没有遮挡的平行木,缠满藤,那时应该能在衰败的藤条上,垂下剔透的冰凌吧!亭中的椅子和桌子,格外写意。我不禁神往。</font><span lang="EN-US"><br/><br/></span><font face="宋体">  看着白墙,传统的瓦顶,光在墙上给人沉静的感觉,蜘蛛趴在藤椅上,安静地呆着,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传统美学是那样子的。在这种院落里,人和自然浑然一体。人和天空的距离隔着稀疏的柳枝,而白墙的味道,将喧嚣挡在外面,却对天空保持着开放。这里附近还没有长出高楼大厦,整个天空是平等的,不用仰望着看高楼,和高楼里空虚无聊的目光。</font><span lang="EN-US"><br/><br/></span><font face="宋体">  据说当时开书屋的时候,这里聚集着很多朋友,常常聊至天明。也举行过各种讲座,儒释道的,可能还有和圆明园合作,搞个自然音乐会。<span lang="EN-US">F</span>兄回忆起这些陶然自乐。这种生活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吧。这里算是古典书屋人文情怀的绝唱吧。</font></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p></p></span></p><p><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喜欢瀚若居。所以灌水急就,但也难以传达。亲临也许能体验更多吧</span></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8 0:59:01编辑过]
发表于 2008-12-8 13: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99ff">支持</font>
发表于 2008-12-8 13: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宋体" size="4">在这种院落里,人和自然浑然一体。</font>
发表于 2009-1-5 15: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p>戏剧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物以及自身的行为性或象征性模仿,也就是说,戏剧起源于拟态和象征性表演。在这种模仿行为里,模仿者成为或部分成为角色而不再完全是其自身,其行动受到被模仿者行为的限制和制约。这使我们把目光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类的模仿行为里去。最初的模仿当然仅仅出于人类的游戏和模仿天性,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五六万年以前出现了交感巫术信仰,它带来了人类自觉和大量的模仿行为——原始人以为通过对事物的“灵”的模仿可以控制事物,因而模仿过程——操纵“灵”的过程就可以决定实际生活的结果。例如,原始人常常通过模仿狩猎和战争的行为来求取狩猎和战争的成功,其模仿过程贯穿着行为摹拟和带有强烈节奏的歌舞表演。这类经常和有目的性的扮饰活动,可以被视为原始戏剧的雏形。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画里都可以看到很多这类初级拟态和象征性表演。</p><p>&nbsp;</p><p>依靠交感巫术控制自然的尝试自然是走向了失败,其结果使原始人类由企图操纵“灵”转向了对“灵”的敬畏和乞怜。于是,神便出来统治大地,原始宗教赖以产生,导致了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一系列的信仰和祭祀行为。伴随这些行为出现的,是对神明的谀颂和取悦,对神的事迹的礼赞和摹拟。这一阶段的原始戏剧,混杂在祈神和娱神的宗教仪式中,呈现出宗教仪式依附物的面貌,其典型形象特征就是摹拟鸟兽的装扮表演。史书里有着众多染有神话色彩的有关记载,例如《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说:“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其中的“凤鸟”当然是由人装扮的。同书又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关于音乐和乐器起源的传说,但我们从中不是可以感觉到当时拥有不同兽鸟图腾的众多部落臣服于尧帝的实际内涵吗?而这种现实是通过拟兽型的图腾扮饰表现出来的<font color="#000000">戏剧</font>。关于尧的继任者舜也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尚书·舜典》说:“帝曰:夔,命汝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里还说夔此时提到:“笙镛之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我们同样可以把它理解为舜时的拟兽图腾表演。今天在一些上古岩画、陶器、铜鼓上看到的鸟兽扮饰,伴随着有节律的人体动作形象,应该是这类表演的反映。而青铜器里常常见到的兽形面具,则有可能被用于这类图腾祭祀装扮过程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5 15:45:36编辑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1:36 , Processed in 0.0333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