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32|回复: 2

[原创]篮球穿织的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 20: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FONT color=#000000 size=4>         如果这世界上每人只能选择一种运动来活动筋骨,那么篮球将是我的不二选择。如果你一定要我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很可能你会见到我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的窘样。——已经融入生命中的东西怎么可能用生命之外的语言来解释清楚呢?面对这样的追问,我更愿意拉着你一起奔赴篮球场,痛快淋漓的斗一次牛,在透汗后,一人一瓶啤酒,歪歪斜斜的坐在篮球场边,然后我才能向你谈起篮球在我生命中的过往。那些由篮球编织成的流年和那些铭刻在微笑里的感动。<BR><BR>          “吱——”“砰”。一个阳光慵懒的夏日,这两声刺耳的声音唤出更为刺耳的哭喊声共同打破了连狗都保持沉默的午后静寂。“吱——”是一辆军黄色的北京吉普车刹车的声音。“砰”是我第一个篮球在车轮下爆炸发出的声音。于是我哭着沿路去追赶扬长而去的那辆车,只是当时只有5岁的我怎么可能赶得上汽车的轮子?但那次无望的哭泣,让我无比深刻地记住了“砰”这个声音。我时常怀疑后来我之所以对篮球砸在地面上的声音非常敏感,是因为那次几乎虚脱的追逐让心跳声过于清晰。加之那个可爱的蓝红相间的篮球爆炸后的尸体给我的视觉冲击,导致我把以后每次运球时的砰砰声都当成了我的心跳。<BR>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种心跳。<BR><BR>          顺步,加速,跨下,转身,急停。然后一道优美的弧线滑过星空下抑人鼻息的气场,空心入网。这时候整个世界被我的微笑填满了,你能体会那种快感吗?不需要给它寻找什么意义。如果在夜晚十点多,你在空荡至只有你一人一球的操场上重复过类似的动作,就能看到你嘴角扬起的和我一样的笑容。这种童话般绝美的享受我曾和很多朋友分享过。即使他们已经不在。<BR><BR>          第一次参加正式的篮球比赛是在读初一的时候。我很庆幸第一场比赛就尝到了胜利的滋味。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关于那场比赛的细节了。包括我拿了多少分,有几次助攻和几次抢断。唯一能想起来的是在胜利后我们抱在一起笑得格外张扬。非常淳朴的快乐在兄弟之间无阻碍地流淌着。我们把手按在篮球上发誓:要一辈子都在一起打球,打到国家队,打到NBA,打到把所有在场的人都送进棺材。我们瓜分了当时篮球界英雄的名号:我是迈克儿乔丹,他是雷杰米勒,你是大猩猩尤因,他是坦克巴克利……稚气的笑脸现在仿佛还在眼前。那是我关于篮球的第一个梦。一个已经根本不会实现的美梦。<BR><BR>          我洒在篮球场上的汗水应该可以用吨来衡量了。这些汗水的回报,是技术的飞速提升和胜场的不断增加。刚开始打篮球的时候,篮球给我的没有条件的快感是我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但渐渐这个理由已经不能满足我日益成长的心灵了。我开始在篮球中寻找更多的意义。1996年乔丹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三连冠军之旅。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看NBA的。说一开始就能看懂那是谎话。迷恋的只是他飞身灌篮时的轻盈和力度。非常模糊地感受到了篮球的美,但更多的是把自己幻想成他,从而可以在想象中享受折磨对手和篮筐的快感。一定要赢,这个想法成了我当时对篮球的全部理解。为了赢,所以要更强。所以要学会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更大的力量。那时候所有的坚强都是篮球赐给的。因为篮球我才树立起不服输的倔强。乔丹在我心中成了篮球之神的化身。他就是拼搏,努力,不服输的代名词。我像全球深爱着他的两亿人们一样,在他身上挖掘篮球能代表的全部意义。与此同时,《灌篮高手》这部漫画也开始在中国风行。它是唯一一部只是看书就让我痛哭数次的漫画。高一的座右铭就是安西教练送给三井寿的那句话:一但放弃了,比赛也就结束了。三井坚持到失去意识虚脱昏迷,樱木努力到震惊所有对手、朋友,赤木执着到遗忘自己的双脚全情投入比赛,良田为了可以参加全国篮球盛宴而忍受非人的痛殴,流川为了达成日本第一的梦想不断挑战更强的对手和自己的极限……那部漫画让我在篮球世界里发现了诸如这样的字眼:努力,坚持,团结,合作,忍耐。这些意义在NBA黄金一带的现实诠释下,烙印在我正在疯长的年轻岁月里,并不断的强化,让我的青春在那段时光中彻底为篮球而疯狂了。闭上眼睛我可以看到乔丹1998年对爵士队的最后一投;可以听到樱木花道在以最后0·2秒中绝杀山王工业时说出的:左手只需轻轻扶着。做梦都会梦到怎样过人怎样飞身灌篮打碎篮板。每天不打篮球就如同丢了魂一样。<BR><BR>          但篮球给我的还不仅如此。高二我进了区队。成了专业球队的得分后卫。早先积攒下的运动能力让我在球场上风光无限。我总在不停的跑动,突破,溜底,抢断,冲抢篮板。满场飞奔。于是我们区队相当于同时拥有两个小前锋,两个大前锋和一个得分后卫。快攻如水银泻地,已经达到了战略和艺术的层面。和同城的其他年龄相仿的球队打比赛时,赢下过百的分数也不是太大问题。篮球开始带给我希望中的荣誉。鼎盛时期时,这个城市里三个高中共同送我一个绰号:球神。这一切让我飘然若仙。<BR><BR>          只是任何一样事物都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我寄托在篮球上的生活,并不能解决掉我成长时带来的所有问题。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给不了我更大的挑战。而环境的限制又很难给我更好的机会。中国不是美国。在那个仿佛只要呼吸就能跳得更高的国度里,对篮球人才的选拔已经非常健全了。消费市场的介入,让美国在七十年代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机制。虽然NCAA是NBA最大的人才输送机构(NCAA为NBA提供了大约80%的人才),但广告界和娱乐界的渗透酿成了新的美国梦:一些没有受到正规篮球训练的天才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只要在街球界混出名堂,就有可能被球探发掘,从而走上梦想的红地毯。强大的炒作机制还会树为典型进行商业宣传,帮助诸如:艾弗森,加内特,阿尔斯通等篮球人才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天赋。创造篮球的绝美。在中国,如果你非体校出身,或者不是篮球世家和拥有种种所谓过硬的关系,就算你的控球超过托马斯,意识强过巴蒂尔,也只能一辈子在街头的篮球场上自娱自乐。而对于更多有篮球天赋的中国孩子来说,如果应试成绩和篮球成绩一样出色,往往会被迫牺牲掉篮球天赋来保证高考时让家长满意的分数。在天赋还没成气候的时刻就已经被扼杀了。我不能说我有篮球天赋,但从高一开始因为对篮球的疯狂,几乎90%的精力都献给了篮球,导致一向优异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种现象引发了家长和学校的联合围剿。先是在家长的策划下被迫转学,然后是学校出面逼我退出专业队。不可否认我当时的苦闷和部分孤独感是由这种境地给引爆了。高二下学期,我退出了区队,开始了封闭式的住校生活。当时学校的球场连水泥地都不是,只是被反复踩实的黄土地。这一切让我对篮球充满了忧伤。<BR>于是开始在每个晚自习后翻墙头到网吧去上网。那是除了打架、喝酒外唯一不是那么无聊的排遣方式了。<BR><BR>          第一个常去的论坛是早已闭站的FM365综合论坛。那个是中国第一代BBS。是联想集团在进行早期市场推广时经营的一个商业论坛。我直接进驻了篮球版块。值得玩味的是,在我最早混迹网络的时候,并不是投身一直深爱的文学领域。现在想来,也许是因为当时对于文学,我只是非常喜欢,还没有热爱到离不开的地步。而且当时我并不能区分优秀作文和文学的差异。发在作文刊物上的文字和被老师用来当范读的东西,在我脑海里已经是文学了。文学已经被我无知地抽离成结构、语言等等的技术符号。对当时的我来说,在各种修辞里转来跳去,就是在创作了,从没意识到它是艺术的一种。<BR>          而这个觉醒恰是篮球帮我完成的。<BR><BR>          作为后乔丹时代的NBA。1999年至2001年是联盟寻找乔丹接班人最为疯狂的时段。因为乔丹所赋予篮球的意义已经是NBA全球推广所离不开的了。这种混杂着商业利益的意义以及这项运动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迫切需要NBA找到新的代言人。便士哈得威,好好先生希尔,UFO卡特,小飞侠科比,答案艾弗森这几个天才由于场上位置和乔丹一样,所以成了乔丹接班人的最有力竞争者。前两者由于伤病原因率先退出了这场争夺。卡特本该是最有资格接过乔丹火炬的人,可是由于性格方面的软弱却自动退出。在2000年—2001赛季,是“乔丹”接班人的终极碰撞。必将载入篮球史册。那个赛季是属于艾弗森的赛季。一个英雄的赛季。答案帮助76人队以一个10胜0负完美开场。接着在全明星赛上帮助末节落后20分的东部球队起死回生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也捧得全明星赛MVP。随后艾弗森以31.1分再次成为得分王,成为继乔丹之后第一位平均得分超过30的球员。并取得对球员来说分量最重的常规赛MVP。进入季后赛后,答案又凭一己之力对抗人员齐整的雄鹿和猛龙,皆鏖战7场后杀入总决赛。如此的惊心动魄还不足以体现篮球的壮美。正如最伟大的英雄总是个悲剧。命运把一个强大的对手送给答案,在答案的拼死挣扎中共同完成了篮球的最高艺术。<BR><BR>          第一场总决赛的时候我们学校刚巧在考试。俗话说法不责众,为了逃避翘考试看球的残酷惩罚,我煽动了全班所有男生集体逃课看球。但是事情闹得太大了,结果班主任把所有逃课的男生依次叫到办公室里狠批,勒令我们每人写检查。原因是:艾弗森奉献精彩的比赛是履行他的职责,我们作为学生也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检查的题目是:翘考看球该不该?当时我的身心已经被那场比赛给彻底的感动,浑身充满了不吐不快的激情。我趴在办公室的窗台上一气呵成的写下了这样的检查:<BR><BR>          ……跑动时,豹一般的神态,闪电一样的速度。急停跳投时,抑人心跳的华美。突破时,不可思议的变向。远投时,如彗星轨道般令人窒息的三分球——艾弗森来了。在这里,他就是结果。在今天,他就是上帝。<BR>          身挂13处重伤,经历连续两次生死战的艾弗森,率领着老迈,疲惫的76人直面已经19连胜并调修充足的湖人队。当1.83的他和2.16的奥尼尔2。01的科比站在一起时,无论输赢,艾弗森都是胜者。<BR>          ……<BR>          MVP!MVP!一遍遍叫喊着这个让任何球员都砰然心动的荣誉称号,我一次次让灵魂升华——看着球,出手,滑行。“噗”的一声落入篮圈。——全场寂静。接着,然后,暴风骤雨般山呼海啸般天崩地裂般的掌声四起。<BR>          望着艾弗森打上性子,孩子般大喊“The more!The more!”时;<BR>          望着艾弗森用不可侵犯的,无比自信的,高贵勇敢的灵魂傲视巨人丛林肌肉战场时;<BR>          望着年过40的穆特姆博高傲的抬着飞扬跋扈的下巴,抢下20个篮板,送给鲨鱼4个火锅时;<BR>          望着身边看球的人群狂喊MVP时……<BR>          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篮球魅力——那是彻底的感动,那是坚韧的精神力量,那是美到甘愿疯狂和毁灭的哀号——执着,自信,勇敢,坚持……<BR>          那是属于全人类的表演。梦一样的战争。艾弗森如入天堂。海明威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被小艾诠释到及至;奥尼尔如入天堂。用自己无人撼动的强大来完成答案赫克托尔般的悲剧宿命,这是他的必须。科比如入天堂。用华丽至颤抖的表演来描绘出篮球精神的另一个脸谱,这是他的必须。今天,是答案的生日。今天,也是上帝的生日。……<BR>          回想起飞人乔丹的表演:在与地心引力顽强抗争的一瞬间,力与美完美融合在高高举起的篮球上。或以惊天动地之势,或以轻舞飞扬之姿,震撼着人类灵魂的最深处。这,就是无法形容的飞翔。这,就是可以献出生命的灿烂……<BR>                   泪已潸然。泪已潸然。<BR>          为了看这样的比赛而挨罚。值!!<BR><BR>          后来,这个检查帮我免去了背处分的麻烦。我把它放在FM365上后,竟借此得到了我人生中第一个精华。当时的斑竹给了这个检查很长的一段,我所意想不到的评价。大致是说能以这样的语言描述这场比赛的人,大可进行专业球评。因为不能亲身去打篮球而意外发现了篮球的艺术价值,并以此为桥梁更改了我对文字和文学的看法,这是不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天赐般的巧合?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对篮球的感恩开始变的无以复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篮球赐给我的一切都开始在生命中兀现出来。<BR><BR>          我第一代网友都是因为篮球而认识的。在FM365论坛里,我结识了始终为乔丹痴迷的“篮球GIRL”,可在三分线外5米开外百步穿扬的“米勒宁”,并由她们进而接触到了北京的街球界。对她们世界的观望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我从没想过的速度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姿态:从小城市的孤芳自赏到见识卧虎藏龙的百花齐放;从对媒体曝光的名人的隔岸崇拜到自动降低他们的神话地位。记得乔丹到中国来的那些日子,篮球GIRL组队去长城堵乔丹的签名。当她把签名在视频里展示的时候,我激动得呆若木鸡根本无法说出那刻带给我的震撼。对我来说,那是神迹。是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这个展示改变了我先前对名人形成的刻板印象:由“不可接触”到“不过是凡人”。我知道很多人认为我原来的想法很可笑。不过那就是事实。这个改变在篮球GIRL远赴加拿大寻求篮球梦的时候进一步得到加强。我突然明白,我不该只满足因自己周围的不足而形成的关于自己很优秀的虚假幻象里自怨自艾。因坐井观天而产生的骄傲和孤独其实是愚笨到极点的自欺欺人。我开始和篮球GIRL有了约定。总有一天我会拿着心爱的篮球走遍全国,和每一个城市的街球高手过招,请每一个对手在那个篮球上签下他们的名字。<BR><BR>          FM365论坛在我高三的时候关闭了。大概是联想集团的商业战略已经实施完毕,也可能是那年论坛的大量兴起,在网易等大型网站冲击下FM的经营模式被淘汰了。而我高三那年恰好陷入一个劫难。这场似乎是意外的意外几乎成功地摧毁了我的全部。等可以再次上网的时候,当时的身体已经根本不能打篮球了。但是篮球对我的吸引和召唤依然把我带到体育论坛里。TBBA论坛的大话篮球版块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因为那个是我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一处可以把文学和篮球结合起来的地方。<BR><BR><BR>          当身体不能提供对篮球技术的享受时,精神上就对篮球运动产生的美得到了极大的感知。这似乎恰恰暗合了庄子的“道”。那个时候由于自己的境遇,对当时风行的安妮宝贝的文字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追求感情的宣泄和描述的华美曾一度把我带进一个误区。而且这个误区相当迷人。表面上安妮的写作是种忠实于内心的写作,其实那只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华丽的衣服。她的小说和散文提供的是一场生活镜象的虚假折射。在她设计好的语言和结构模式中,借助固定的情绪宣泄构建了一个充满迷惑的城堡。恰好这个城堡镶嵌在了这个时代的命门上。生活的逼仄,精神的空虚,漂泊的动荡,消费的浮躁,物质的迷失,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的迷茫和冷漠。所有的这一切在安妮充满情欲的文字里妖娆绽放后,形成一种充满欲望的浪漫。我曾和朋友讨论过她和杜拉斯的差距。简单说来,安妮的描述流于形式和表面,正是因为这种无法深入但却给人以已经非常深入的错觉,引导了80后很大一群人对此的刻意模仿。似乎文学要的就是这样的忧伤。于是写到铁路就一定是废弃的,写到阳光就一定是梳离的,穿上球鞋就一定是没穿袜子的。谈场恋爱在数个城市辗转一番后一定是无望的。漂泊就是一定是为了梦想的。所有的生活被抽成平面。就连“梦想”一词也如同央视造星节目《非常六加一》一般的只保留其平面魔力,取消了它的意义,深度和所指。这已经完全是种失去重量的语言,换句话说,这是个失去重量的符号。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启蒙辨证法》一书中,曾分析过这样一个现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其中的广告和大众通俗文化,会使得“作为意义载体”的语言降格为“失去重量的符号”。安妮宝贝的创作模式提供的恰恰是这种“失去重量的符号”。而这些“失去重量的符号”正是构成“大众的无意识狂欢”最基本的语言范式。就象人们在喝酒喝到极致的时候,只有“喝”“再喝”等毫无重量的符号而已。如果一个人可以在这场由安妮宝贝等人引发的“忧伤的狂欢”中保持清醒的话,他会清楚的看到铺天盖地的忧伤背后所隐藏的龌龊。因为故做的“忧伤”能带来的不仅是内心莫可言状的快感和崇高感,运气好的话,还能带来大把的票子和骗吃骗喝的名声。瞧,看上去多美??</FONT></DIV>
<DIV ><FONT color=#000000 size=4></FONT></DIV>
<DIV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border=0>

<TR>
<TD class=line style="ADDING-TOP: 10px" vAlign=top height="100%">
<DIV ><FONT color=#000000 size=4>         我也曾在这个歧路上陷入难以自拔的迷失中。索幸,篮球在这里扮演的是拯救我的角色。在TBBA里我曾帖过模仿安妮宝贝风格的几篇小说。现在看来,只是非常简单的重组和拼接。不过是把咖啡店给换到了篮球场。卡布其诺,血腥玛莉更换成三线快功和转身挑投。飘荡在瓦格纳音乐中的墨脱小路,变成篮球场后长满枫树的朝西小道。这样的写法在当时当然有很大市场,但是越来越多网友的跟捧却让我渐渐变的迷惑——我不认为这是美的!这其实是彻底的矫情,是让自己恶心的做作。离篮球曾给我的震撼式、直达灵魂上每一个褶皱的美丽相差太远了。这个疑问让我反思了很久,终于明白篮球曾给我的美,是源于艺术的美。艺术的美,究其根源是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和引导。是一种真实。如果内心苍白空洞无物,单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就足以给此人美的幻觉。他会认为此刻对他来说,这种幻觉就是真实的。但对一个内心不是这样的人来说,采取同样的方式还妄想听到美的天籁那绝对是种缘木求鱼。虽然那时的我还无法知道得如此透彻,不过内心的那种恶心感就已经足够让我脱离那种习惯式,模式般的“复制剪切”了。<BR><BR>          我开始寻找一种心跳。“砰砰”做响的和篮球敲打大地时一样声音的心跳。当时身体因为药物的关系已经到了连球都运不稳的地步了。我清晰地记得那是在2004年9月的一个黄昏,我在曾经叱咤风云的学校操场上被几个原先从不放在眼里的愣头青轮番调戏后,满腔绝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刚巧路过一家琴行,那时身边车辆来往如织,小贩的兜售声,汽车的喇叭声充斥整个空间。从琴行里飘来《梦回唐朝》,那是当地的一个乐队在做排练。没人在唱,只是乐器的组合在排练旋律。我就那样在一片喧嚣中被瞬间抽离。准确的来说是鼓声把我抽离的。那个乐手的技术并不好。也许是听惯了卡带里流畅的鼓声,那个乐手的鼓声初听起来显的焦急,干瘪和脆弱。但是那鼓点仿佛是从远古的深处,穿过某一片热带森林的远方,沾染了黑夜的犹豫,风一样的掠走我身边忧伤绝望的气息,于是,当它抵达我的耳鼓中时,竟变的饱满,潮湿,神秘,空灵.已经无法分辨出它的脆弱.这种语言开始了对我的身体入侵.我听到血液开始奔跑的声音,就象骨骼燃烧在森林之火中,那种无法抑制,召唤似的吟唱.当鼓声开始弥漫,充满了我细胞中的每一个水分子的时候,我呆立在那个琴行门口泪流满面。丝毫不介意擦肩而过的诧异和嘲笑。我明白,我找到了。<BR><BR>          于是在鼓点中我重拾了遗忘好久的篮球。饱满钝痛的鼓声让我再次体会到了可以震撼到心灵深处的绝美。我总在击打歌曲旋律的副部时闭起眼睛,激越的鼓声制造了笼罩我天灵盖的光芒。我想,我终于明白了,涅磐乐队的戴夫格罗尔在每一次巡回演出结束后都会近乎疯狂地打碎他的鼓。抛开刻意表演的因素,他更有可能感受到了那钝痛的节奏和心跳融合撞击时产生的美。那种美大到足以自我摧毁。<BR><BR>          在一起玩乐队的哥们都是喜欢篮球的。这个巧合让我非常兴奋。我们经常会在排练结束后凑到一个小学里去打球。有时是二对二,更多的时候是单对单。自然是我输的最多。每一次输球都能让我想起过去寥寥可数的输球记录。印象最深的是在高二最后一次参加安徽赛区的高中比赛。在半决赛中我们仅以一分落败,那场失败严重打击了我年少轻狂的心——这一分的失败该由我来负全部责任。当时时间还有最后一分钟,我们落后一分。暂停已经用完。我在跑位之前给控位的手势是打三号战术,即我溜底后,由我方的中锋帮我挡人,我脱身后转到右侧零度角飙射三分。但是在我刚溜到三秒区外一步远的时候,对方突然换了联防。转而放掉我,去挡我方中锋的路。我跑到篮下的时候,除了身后一个人吊在一步远的地方外,并没人上来补防我。控卫看准时机,一个直塞,球直接到了我怀里。当时我只需反手上篮,肯定就能进的。可是当时太过紧张,拿球居然还想往三分线外跑。跑了一步才发觉根本不用:很明显那是对方的一次防守失误。于是立刻转身投篮,这时候对方三个人把我给包夹住了。一个火锅后,我踩着终场哨低头走向队友羞愧地道歉。对那次失败我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我认为这种耿耿于怀是好的。它会激励我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是不服输的一种表现。甚至还会因此而沾沾自喜。<BR><BR>          当输球成为习惯后。我突然领悟到了篮球给我的另一个巨大的礼物。在斗牛结束后哥们之间豪爽却温情的嬉闹中,我开始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给篮球强加那么多意义吗?篮球精神一定要如此沉重吗?中国现代体育从诞生开始就被背负了太多强加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挂在历史和政治上的。1984年,希腊王储和近代奥运会发起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代表国际奥委会向当时的清政府发出邀请书。可是端着架子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连什么是“体育”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给出答复了。中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是东北大学的学生刘长春。他在张学良的资助下,代表中国参加了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但是这里面有个鲜有人知的内幕。当时日本已经在中国成立了国中国:满州国。让刘长春参加是为了政治上的阴险目的:骗取西方列强承认满州国的合法地位。于是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州国"选手参加奥运会。本来这种丧权辱国的事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可是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决定,刘长春、于希渭作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沈嗣良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弱国无外交,更无体育。中国现代体育就是背负着“东亚病夫”和“扬眉吐气”这两块沉重的巨石上路的。翻看中国奥运史可以看到,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政治也是中国体育摆不开的一个坎:从第16界到第23界奥运会这漫长的33年中,中国一直因台湾问题没能参加奥运会。而许海峰于1984年摘取金牌时,中国通用的官方报道是:射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这种舆论导向让中国形成了这样的“优良”传统:体育就是为国争光。于是“拼搏,奋进,坚强,吃苦,不服输,团队精神等等”就统一在“为国争光”的大旗帜下了。成了确凿不容怀疑的体育精神。篮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沦落成一个工具。高尚点说成磨练意志激发生命潜能的工具。坦白点说成了政治意义的附庸品。成了个体用来超越的对象。全部的快感在于打倒对手然后再踏上一只脚让其万劫不复。<BR><BR>          那么乍看来日本所宣扬的体育精神和中国很相近。同样强调“拼搏,奋进,坚强,吃苦,不服输,团队精神等等”。但如果纠其根源就能发现根本上的差别。那是由于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决定的。作为一个岛国,危机意识从来没有消失过,而且在反复的加强。从日本古代神话中关于各种鬼怪的传说中就可见一斑。特殊的生存环境让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死亡观和美学观。这在《大逃杀》《午夜凶铃》等恐怖,伦理电影创造出全球的票房记录上得到明确的反映。对于日本现在宣扬的体育精神其核心是对“武士道”的续写和发展。是基于民族生存的内在要求。一个颇为有意思的现象可以通过日本两部漫画来解读一下;一部是井上雄彦所著的《灌蓝高手》。一部是传说中井上雄彦所著的《灌》的姐妹篇:《命运强者》。前者不必多说。后者讲述的是残疾人篮球,地点已经不在高中里。而是在社会上,从一定程度上看,刻意宣扬“体育精神”已经大幅减少了。增加了很多社会上的无奈。但若深入去看,会发现整书是抛弃了对“体育精神”的表层的解说而更直接的切入到“顽强的活着”这一传统武士道的核心意识。属于换汤不换药的抒情。<BR><BR>          相对于东方,美国的篮球发展是现今最完善的。那么其宣传篮球承载的“体育精神”就更有欺骗性了。“在漫漫长路上,当你独自面对世界,没有人会对你伸手想援,但只要你找到自我,爱就会在你的身边。”这是玛利亚·凯利在全明星赛上为乔丹倾情演唱的那曲《英雄》中的一句话。在感动之余我曾对NBA里的篮球明星在电影,音乐等娱乐领域“兼职”的情况做过了个不完全统计。乔丹,罗德曼,奥尼尔都有过和好莱坞成功合作的经历。科比开过演唱会,奥胖,小艾,韦伯,华莱仕等数十位巨星出过CD。广告更不用说。我想问的是,你相信金钱鼓吹的梦想吗?我不相信。当美国已经成功的转型为消费社会后,“狂欢”的模型已经成熟了。NBA宣扬篮球精神的时候,考虑的是广告效应和市场效应。帮NBA打下全球市场的飞人乔丹在不被NBA神话机制保护时。吸毒,赌博,家庭内部矛盾就立即暴光。而花大虫罗德曼刚进联盟的时候,并非无人能制的太岁。而是出于联盟的需要,在树典型的指导思想下给“栽培”成花花太岁的。现在,科比由于近期的疯狂表现,成了联盟栽培成“完美”先生,以便进一步打开欧洲市场的新宠。于是可怜的24号现在不能有一点闪失。前段时间的禁赛只是小小的警告而已。科比活的憋屈不?上帝知道。<BR><BR>          如果存在“篮球精神”,那也该是由运动本身所生出的原始的快乐带来的。而篮球所背负的诸多精神,是被扩大了的。篮球这个运动处于一个被商业,政治,意识,以及各种犬牙交错的利益强暴的境地。而所谓的“篮球精神”恰是这次强奸的诞生物。当我纠结于这种“篮球精神”时,其实只是让自己的意志被这杂种再次强奸。一个被虚假的胜负遮住心眼的人,又怎么能再体会来自篮球的启示呢?在禅中,宁静的心是真正平常心。虚幻的胜负让心海不再宁静。因为那并非真正的胜负。而是被世界的浮躁玷污了的错觉。非致虚极,无守静笃。心都堵上了。又何谈“爱篮球”呢?这个想法让我在每一次斗牛结束都释然了。无论胜负。看着朋友们舒缓的笑脸,我突然明白了篮球穿过我的这十几年的生命时,究竟留下了什么烙印。<BR><BR>          刚会走路时,踢爸爸的篮球时被爸爸抓拍。十几年后妈妈整理老照片时,拿给所有亲戚看。脸上荡漾着甜蜜的幸福。<BR>          小学时,一群麦茬高的屁孩子,满操场地追着一个篮球跑。笑贯云天。连可怕的上课铃声都压制不了我们的快乐。<BR>          初一刚学会跨下运球和转身过人。于是用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幻想在球场上连过1000人。对着黑板傻笑不止。被罚站一个下午。还是继续幻想。<BR>          初三赢了初中的最后一场球赛后,所有球队的哥们歪歪斜斜的在大街上呼啸而过。几乎同时想起初一时立下的誓言。一起站在天桥上对着川流不息的汽车狂喊:老子今天高兴高兴高兴兴兴兴兴兴兴兴兴!!!!<BR>          高中时,用单挑篮球的胜负结果,来决定姑娘跟谁的几个兄弟们。现在星散全国各地。如柳絮一样到处飘散。偶尔碰头,约定的打球日子不过是随口一说。虽然都是无比的真心。<BR><BR>          交叉步,背后运球,连续跨下加上肩部假动作,突然加速,顺步从弱侧突破。吸引两人包夹后背后传给罚球线埋伏的中锋。198的身高还用上了后仰挑投。打板后压哨进筐。季军。欢腾跳跃。三箱啤酒。<BR>          夜晚空无一人的操场,我用尽浑身解数和脑海中幻想出来的防守者过招。穿过树梢的黝黑的夜风,送来了头顶星空的呼吸。心中的激情在篮球出手的每一个瞬间都如同海啸般的席卷。透支后躺在水泥地上哼起随便的一首歌。每一个细胞都在接受这世界透过篮球传达的不想描述的美。<BR>          ……<BR>          ……<BR>       </FONT></DIV>
<DIV ><FONT color=#000000 size=4>          篮球穿织的流年,网住了我在这世界上的一切。沉睡在此,成长以及幻想,我不敢不愿不能再有其他奢望。</FONT></DIV></TD></TR></TABLE></DIV>
发表于 2007-5-24 11: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篮球,楼主看来比较专业。
发表于 2007-5-29 11: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足球 比较狂野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19 05:38 , Processed in 0.0357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