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普光泉 / 随笔</B></P>
< ><B> 牵挂迤沙拉</B></P>
< ><B><o:p></o:p><o:p></o:p></B></P>
< align=center><B><o:p></o:p></B></P>
< ><o:p></o:p></P>
< >昨天走进办公室,看到<st1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以太">余以太</st1 ersonName>先生压在我办公桌上的一张纸条,上面有情真意切的两行字,要我写一篇关于迤沙拉的命题作文。<o:p></o:p></P>
< ><st1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余">余</st1 ersonName>先生可是攀枝花有名的文人,我一方面为他抬举我的做法所感动,一方面情之所至,想起了迤沙拉,想起了我真情抒发的诗句来:“这里原来是平静的,我是最早的来者之一,在我达到之前,这里是平静的湖面,如同我所见过的湖水,只有绿色的波光照见四周的青山,照见历史传说,照见这南高原上的风情与民俗。在我的身后有风尾随,从东向西,由南到北,我的走动,其实很轻。像风一阵阵吹过去,又一阵阵吹过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o:p></P>
< >关于迤沙拉,我最先在我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迤沙拉是一片净土/迤沙拉是一个多彩而神奇的梦/走进迤沙拉/如同走进一片净土/走进迤沙拉/如同走进神秘而多彩的梦境”。书出版后,这被无数个记者引用过。我为此而自豪过,也为此而忧虑过:如此下去,迤沙拉的命运如何,她还会不会是一片净土呢? <o:p></o:p></P>
< >好久没有去迤沙拉了!那里的一切又当如何呢!那些老人是否健在,那里的风景是否依然!<o:p></o:p></P>
< >我与迤沙拉有着不解之缘,这自另当别论。<o:p></o:p></P>
<P>为了完<st1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成余">成余</st1 ersonName>先生交办的任务,我馅入了迤沙拉的情结之中。就在大脑中一团乱麻之时,想到了在网上点击“迤沙拉”三个字看看。一点击,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人民日报海外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2006年03月14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四版)的一个短文章,题目叫做《神秘的迤沙拉》:“迤沙拉自然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以南70公里处,全村现有350多户人家、1700多人,其中彝族人占全村人口的96%。据史料记载,迤沙拉在明朝初年即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明朝“洪武开滇”以后,以当时的南京人为主体的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汉族人民,通过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方式,陆续移民到迤沙拉,与世居此处的彝族人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彝汉文明相互交融的民族群体。”与这段文字相配的还有两幅照片,一幅是一群身着彝族服装的人在演奏谈经古乐,另外一幅是一群身着彝族服装的,头戴扣花帽的孩子在嬉戏。看上去熟悉而又亲切。接下来,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关于迤沙拉的文字比比皆是。网上提到了韩华,她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我在迤沙拉遇见她时,其时,她手里有一本我的《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迤沙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经人介绍得知,她正在这里做着人类学的研究课题。后来我们有过一些交流。她说:迤沙拉太神奇了!迤沙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我由此更加觉得了迤沙拉是多么的了得。以后有又更加勤奋写作,写了许多关于迤沙拉的东西。当然,这网上所看到的其中就有不少是我之所为。<o:p></o:p></P>
<P>这之后,迤沙拉似乎被炒热了,温度一升在升,人气越来越旺。这期间,我奉命陪许多的专家学者去过迤沙拉,其中之一是今天特别走红的明星学者<st1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易中天">易中天</st1 ersonName>先生。<o:p></o:p></P>
<P><FONT size=3>在中国地图上,你绝对找不到迤沙拉,因为她太小了。然而,她也许是非常独特的,所以一度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关注和浓厚研究兴趣,也招揽了不少的游人。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于<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2" Month="11" Year="2005">2005年11月12日</st1:chsdate>公布的第二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榜上,迤沙拉赫然有名。<o:p></o:p></FONT></P>
<P><FONT size=3>由此,有许多人想方设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迤沙拉,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迤沙拉。开发的开发,旅游的旅游。一时间,人们都沉迷于迤沙拉的热闹氛围之中。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o:p></o:p></FONT></P>
<P><FONT size=3>可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她便迅速地冷了下来。就像一阵夏风吹过,而后就是另一番景象。有许多人对此不习惯起来。我说,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是一个劲地热下去,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了。人们在一阵风之后,得到的必然是深刻的思考,就迤沙拉自身而言,是获得了停下来自我审视与选择发展方向与模式定位的一个机会。<o:p></o:p></FONT></P>
<P>关于迤沙拉,我和一些朋友谈起过:我们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够打击她,也不能够对她实行“揠苗助长”政策,不管是学术的、文学的,还是行政的,这样对于迤沙拉是有好处的。<o:p></o:p></P>
<P><FONT size=3>前不久,出于对迤沙拉的牵挂与感叹,我于《攀枝花日报》发过一组诗歌——《风吹迤沙拉》。在我的印象和思考之中,迤沙拉一直是被风吹着的。不管是自然的风,还是人为的风,都给这个处于中国南高原的小小彝族山村带来过诸多的影响。是人们,或许是现实把她推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位置上。这,从生态的、人文的、长远的角度看来,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在风和风声之后,平静是永恒的主题。或许,人们会在夜晚在新的平静中反思。亦或已经明白:这里的花草树木不愿被打扰;这里的老人想一如从前,从平静中走进黑夜。<o:p></o:p></FONT></P>
<P><FONT size=3> 现在,“南高原的草嫩了,树绿了,胜过原有的色彩,如黛。村口的500亩葡萄发芽了。 绿,从浅到深,在风中,想走进夏天,想结出一串串干红或者甜红,想醉倒游客,再醉远方的向往 ……”但是,结果又将任何呢?<o:p></o:p></FONT></P>
<P><FONT size=3> 在我看来,如今的迤沙拉,依然如同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站在风吹过的南高原上,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命运,注视着去远方的路。这也许是迤沙拉的未来之路,是游人们进村子的路,也是彝民们的出路。<o:p></o:p></FONT></P>
<P><FONT size=3>现在,我能够真诚地告诉你的是:那里的葡萄园还在;去雨布苦的路上那棵高大无比的树还在;依然可以从那里眺望美丽而古老的村子,眺望这个被新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那里的风情与民俗还在;那里的人们的朴实与热情大方也还在。<o:p></o:p></FONT></P>
<P><FONT size=3>你仍然可以去迤沙拉,她是那里的人们梦中的家园,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o:p></o:p></FONT></P>
<P><FONT size=3>(全文合计2093字)<o:p></o:p></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6 17:19:1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