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FONT size=6><B>茨中二题</B><B><o:p></o:p></B></FONT></P>
< align=center>◆ 毛文洪 / 图文<o:p></o:p></P>
< ><o:p></o:p></P>
< ><FONT size=1></FONT><FONT size=3>茨中,隶属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在德钦县升平镇以南80余公里处的澜沧江西岸,是三江并流腹地一个风景秀丽,宗教色彩浓厚的小村落。茨中有著名的茨中天主堂,有原产于法国、现在已经绝无仅有的玫瑰蜜葡萄和用它酿造的玫瑰蜜红葡萄酒。<o:p></o:p></FONT></P>
< align=center><FONT size=3><STRONG>茨中天主堂<o:p></o:p></STRONG></FONT></P>
< ><FONT size=1><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汽车离开巴迪再往北,澜沧江两边的山势便越来越陡。一排排大山仿佛从云中滑落下来,笔直地插在江边。沿岸几乎没有了可供人类居住和耕种的平地。抬眼望去,一座座民居像是粘贴画似的,贴在陡峭的半山腰或者更高一些的地方。<o:p></o:p></FONT></FONT></FONT></P>
< ><FONT face=宋体 size=3>站在茨中桥上望茨中,茨中也像是一张画,被贴在澜沧江西岸的半山上,偶有云雾经过,隐隐约约就像是神仙居住的空中楼阁。</FONT></P>
< ><FONT size=3>假若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在如此陡峭的半山腰一块台地上,竟然会有这样一个村落,还有这样一座精美的教堂!<o:p></o:p></FONT></P>
< ><FONT size=1><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茨中天主堂是一座中西风格巧妙结合的砖木结构建筑。依山顺势、坐西向东,与茨中村的民居和田畴连成一片。最具中国特征的,是南面围墙和教堂正东面的两道大门。两道门都采用了飞檐翘翅的滇西白族民居样式。“洋”味最浓的,是正面高大的钟楼。钟楼是碉楼式下宽上窄的三层楼建筑。高挑的楼身,加上底层高大的拱券式门洞和二、三层修长的窗户,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感觉。钟楼的顶部,则是中国式的亭阁飞檐瓦顶。如此这般,整个钟楼就像是一个戴了顶中国清朝官帽的洋教士</FONT>。</FONT></FONT></P>
<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2><o:p>茨中天主堂钟楼</o:p></FONT></P>
<P><FONT size=3>从钟楼的门洞进去,就是教堂的主建筑,教徒们颂经做礼拜的地方。<o:p></o:p></FONT></P>
<P><FONT size=3>主建筑由横向敞通的三开间组成,方形的立柱顶部用拱券连接。地上铺着红地毯。天棚上分若干方形小块,画满了吉祥如意的图案,当中也有中国传统的八卦图形。立柱四周和南北墙壁上,挂了许多天主教图画。正面装点得格外的富丽堂皇,供奉着耶稣圣像。圣像上方的一个圆形天窗和南北几个宽大的窗户透进了足够的光线。肃穆庄严的氛围,使得游人不约而同地放轻了脚步,细细品味着空气中弥漫着的神秘。<o:p></o:p></FONT></P>
<P><FONT size=3>管理教堂的老人向我们介绍说,茨中原来没有天主堂,洋人的教堂起先建在茨姑村,是清朝同治六年(1867)修建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这一带发生了驱洋教事件,茨姑教堂被烧毁了。后来,传教士得到清政府的赔款,就在茨中修建了这座教堂。茨中教堂是1909年动工的,到1921年才修成。教堂建成后,很快就成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很远很远的教徒都就来这里做礼拜。这样一来,茨中也就成了这一带人来客往最多的地方。<o:p></o:p></FONT></P>
<P><FONT size=3>结果,茨中天主堂使得藏在大山深处的茨中村声誉鹊起,远近闻名。<o:p></o:p></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STRONG>玫瑰蜜葡萄酒<o:p></o:p></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3>茨中天主堂四周属于教会的土地上,种着许多葡萄。教堂以外的茨中村的土地上,也成片成片种着许多葡萄。我长这么大,吃过见过不少葡萄,像这样多这样大面积的葡萄园,还是头一次见到。</FONT></P>
<P align=center><FONT size=1><o:p>
</o:p></FONT></P>
<P align=center><o:p><FONT size=2>茨中村里的葡萄园(摄于2006年4月8日)</FONT></o:p></P>
<P><FONT size=3>因为想见识一下茨中葡萄酒的原因,在茨中,我们慕名拜访了刘文增老人。<o:p></o:p></FONT></P>
<P><FONT size=3>我们是在云南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认识他的。那个节目介绍了茨中葡萄酒,也介绍了茨中酿酒人刘文增。到了茨中,要是品尝不到老先生酿的葡萄酒,一定会留下遗憾,回去也会少了一个值得向朋友炫耀的话题。<o:p></o:p></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刘家离教堂不远。才到他家门口,我们便感觉到,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挺会与时俱进的,把家弄成一个客栈,在门口用中英文写了广告词,告诉客人这里不仅出售葡萄酒,还可以提供食宿。</FONT></P>
<P><FONT size=3>刘文增向我们介绍说,他家酿造的葡萄酒,叫玫瑰蜜红葡萄酒,是用茨中特有的玫瑰蜜葡萄酿造的。这种酒呈粉红色,很好看,还有较高的透明度,光是看一下就能给人清心悦目的感觉。玫瑰蜜葡萄,原本生长在法国,是传教士一百多年前带来这里种下的。据国外来的一些游客说,这个品种的葡萄,在法国已经绝种了,现在只有中国的茨中还有大面积的种植。<o:p></o:p></FONT></P>
<P><FONT face=宋体 size=3>法国的玫瑰蜜葡萄为何能在茨中得到传宗接代?刘文增说是因为这里的土壤、气候好,适合玫瑰蜜生长。听了老人的介绍,我们倒觉得,除了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葡萄的自然条件外,应当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地方偏僻,人烟稀少,玫瑰蜜到了这里,就像进了与世隔绝的保险箱一样,不会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外来物种的干扰。</FONT></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FONT size=2>刘文增老人向游客介绍玫瑰蜜红葡萄酒</FONT></P>
<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刘文增老人的介绍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他说,他家种的玫瑰蜜,是他爷爷以前在教堂做事时,跟神父要了一支拿回家插活的。村里大面积种的,是1958年县里提倡在茨中广种葡萄时,从教堂里和他家剪枝扦插的。改革开放后,这一带大力发展葡萄种植,周边各村也都是从茨中引的种。所以,茨中的玫瑰蜜葡萄,一直没有受到干扰,始终保持了品种的独特与纯洁。</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5 22:09:57编辑过] |